“通州”只有了解了通州的漕运,才能更好地理解北京!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光明网的《只有了解了通州的漕运,才能更好地理解北京!》,希望大家喜欢。
京杭大运河全长近2000公里,可以说是最长的人工运河。它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它的最北端就是通州。
大运讲述人朱永杰是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的教授,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北京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建设。
大运河是朱老师课程中的重要一课。金代时,通州因为“漕运通济”而得名。元朝时,漕运的重镇在张家湾,明清,通州城的地位上升,可以说漕运和这座城紧密相连。
通州博物馆里收藏着漕运与通州城的历史。
这是一把密符扇,它上面包含符号和文字,每一面有50个,正反两面一共是100个密文。
这把扇子由陈乃文先生捐赠给博物馆,它曾经属于陈乃文先生的高祖陈培芳。陈培芳当年就是通州的军粮经纪。
当年运到通州码头的漕粮都是散装的,经过经纪验收并经验粮官准验后才能装进布袋转运入仓。每名负责验收转运的经纪都必须在各自查验过的粮食袋子上用炭书写上自己的密符,一旦有关部门发现粮食有问题就会按图索骥,通过印在袋子上的符号找到相关负责人。
密符扇上有一个牛字,但是下面却写着罗锅二字,事实上,牛则是符号,而罗锅实际上代指的就是官员的代号。扇子里还有一个符号,是两个草书的“十”字放在一起,下面写着通州二字。这两个十字分别象征着土坝和石坝,它们是大运河北端两座紧邻的漕运码头,它属于最高等级的使用者,
看到这个符号则表明这把折扇绘制着全部密符。
可以想象数百年前,通州城因为漕运而繁华。元代时,漕粮转运的中心在张家湾,当时的通州城并不像后世这样繁华。改变着一切的关键人物,是明朝的一位官员,他的名字叫做吴仲。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修建坛庙扩建外城,需要大量的物资。吴仲疏浚通惠河,将通惠河进入北运河的入口,从张家湾改到了通州城,这样减少了八公里的漕运水路,漕运的中心也因此向北移至通州城。
吴仲在通州修建了两个码头,一个土坝一个石坝。这个石坝的作用就是疏通,同时吴仲还在通惠河上还修了五个闸,正是因为这五闸二坝,保证了漕粮可以直接运到大通桥。
京城十分之三的漕粮都会储存在通州,通州也有着天子外仓的称号。在清通州城图上可以看到两个国仓,西仓和中仓。
西仓有近千个储粮室,占地33公顷。在西仓的周边,有仓监督、坐粮厅、仓场署这样的一些机构,从它的机构设置来看,当时通州的粮仓管理制度相当完善。
通州,在运河带动下,它的枢纽作用非常明显。北京学研究所一直在研究运河文化带。 漕运通济增强巩固了北京作为国都的职能,而通州漕运的历史也映射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只有了解了通州的漕运,才能更好地理解北京。
内容来自 BRTV新闻《这里是北京》
来源:北京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