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刘墉”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其实他的行为比和珅更可恨

“刘墉”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其实他的行为比和珅更可恨

时间:2023-10-15 15:15:02来源:史说新语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史说新语的《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其实他的行为比和珅更可恨》,希望大家喜欢。

同样是乾隆时期的名臣,和珅和刘墉的风评却是两个极端。一个是人人喊打的贪官,另一个却是远近闻名的廉臣,刘墉就这样被世人赞颂了几百年。

不过时间总会揭开历史的真相,后来人们发现,刘墉犯下的罪恶根本不亚于和珅。由此,刘墉的真正面目才完整显现在大众面前。

其实在古代,一个人的荣辱,尤其是臣子的,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政治的。身为庞大政治体系的一员,刘墉究竟是如何处事的?

廉洁是底线,忠诚为宗旨

刘墉与和珅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为官的原则上,和珅是为了钱毫无底线,只有他贪不到的,没有他不敢贪的。相反,刘墉为官多年,从不拿百姓一针一线。

而且这两人还有一次共事的记录,那表现是截然相反,令人叹为观止。乾隆年间,钱沛上书弹劾山东巡抚国泰贪污成性,百姓苦不堪言。

乾隆得知后,勃然大怒,特的派出让和珅带着一批人员前去清查。乾隆向来知道和珅的为人,要是真的让他一个人掌权,能查得出东西才怪。

为了整顿山东地区的官僚系统,乾隆又想派一个绝对不会贪污的人盯着辅助和珅,刘墉就是这样被乾隆看上了。

一个人能以廉洁出名,可见平日作风还是相当端正的。而且刘墉还还写的一手好字,让乾隆赞叹不已,当即决定任用刘墉。

来到山东之后,和珅果然有消极怠工的想法,试图蒙混过关。甚至刘墉在进行清查的时候,和珅还在一边干扰,以此偏袒山东的贪官。

眼看工作极度缓慢,再拖下去乾隆该不满意了。刘墉终于忍不住了,夜里就去面见了和珅,警告他不要再维护那些贪官了,不然他将用强硬的手段对付和珅。

看刘墉找上门来了,和珅有拿出了收买人心那一套,说:“刘大人,大家同朝为官,只有相互照应,才能各取所需,你何必那么较真呢?”

刘墉面色一沉,说:“和珅大人,你说的这是什么话,为官当以造福百姓为己任。今日你偏袒贪官,他日该如何对皇上交代?”

和珅不以为然,继续说:“刘大人啊,做人还是要懂得变通,你不说我不说,皇上又怎么会知道呢。听我的,少不了你的好处。”

听了一番歪理,刘墉差点一口鲜血吐出来,怒喝道:“反正明天起我不会再纵容你了,和珅大人好自为之。”说完拂袖而去,留和珅一个人在原地跺脚。

果然从第二天开始,刘墉致力于查案,不给和珅半点钻空子的机会。很快,刘墉搜集了确凿的证据全部呈上去给乾隆,和珅终究败给了刘墉。

山东的官员来了一个大换血,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令乾隆很是满意。他一边笑,一边夸刘墉能干。而刘墉跪在地下,内心被一种的极大的成就感填满。

也许这就是封建社会的悲剧,臣子嘴上说着为天下苍生,可是忙活到底,终究是成全了那个坐拥天下的人。毕竟违背君主的意愿,从来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对于一个臣子而言,绝对的忠诚是一个优点。不过这是分时间的,若遇上的是明君,肯定是天下幸事;如果辅佐的是昏君,一味愚忠,受苦的就是天下百姓了。

偏偏刘墉就是一个全心全力效忠于清朝的人,从始至终,他都没有质疑过大清的政策有问题,甚至还因为助纣为虐而沾沾自喜。

都知道清朝的康乾盛世很出名,在一个朝代最鼎盛的时刻,统治者会犯什么错?刘墉有干了什么足以和和珅相提并论的恶行?

投身于文字狱工作

中国沿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会在清朝迎来衰落,不是没有道理的。清朝不仅对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还从文化上压制人们的思想,其中文字狱是最狠毒的手段。

原本八股文就已经严重限制了读书人的空间,而文字狱则演变到字眼可杀人的地步。在严苛的环境下,许多文人墨客连笔都不敢提起来了。

毕竟雍正时期,一个叫徐骏的人只因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便引来了杀身之祸。此时一经过传开,文人们都吓到了,再也不敢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了,下笔更是字字斟酌。

不过就算如此小心,还是有无数人重演了徐骏的悲剧,而刘墉就是那个创造悲剧的人。在清朝,刘墉算是一个有些才华的人。

文字狱的特色就是过度解读,要是一个文人想要在文章上面曲解文意,那可真是要来命了。刘墉凭借这解读文章,得到了乾隆多次封赏。

刘墉刚任江苏学政那会,因为急于立功,可没少冤枉好人,殷宝山就是其中一个受害者。偶然间,刘墉读到殷宝山一首关于吐槽江南官员的时。

一个普通百姓,居然敢随便批判朝廷命官,肯定是对皇上有异心。于是刘墉二话不说,带人去手里殷宝山的家。一搜可不得了,一本名叫《岫亭草》的诗集被送到了刘墉的手上。

刘墉随便一翻,就发现了端倪。他叫来一旁的手下,指给出“若问姓氏,物之红色也”问可有看出什么。不过是一句简单的话,手下摇头说没有,结果就被训斥了。

在刘墉的解释下,红色是朱的意思,殷宝山是在隐晦赞颂前朝朱家。又是一番解读,刘墉写了一个奏章去控诉殷宝山。

乾隆看了,觉对刘墉说的实在有道理,当即命人把殷宝山抓起来严刑拷打。殷宝山倒是爽快,马上承认说:“红色的确代表的是朱姓,但那只是我邻居朱建纲而已。”

刘墉哪里肯相信,狠狠地说:“贼子一派胡言,我劝你还是早点招认,免得多吃苦头。”但是殷宝山真的没有任何异心,又怎么陈述自己的罪行呢?

接下来,殷宝山被打的遍体鳞伤,还是没有说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不过这并不能改变他必死的结局。最后就连为殷宝山作序的两个人都被抓起来了,下场也非常凄凉。

殷宝山如此惨烈的结局,也只是一个开胃小菜而已,真正让刘墉与和珅齐名的是《一柱楼诗集案》案,正是这个案子撕开了刘墉的面具。刘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踩着别人生命上位

只要稍微对文字狱有过了解的人,必定听过《一柱楼诗集》之案。从这个案子之后,江南地区活跃的文学气氛被彻底扼杀,几十年没有任何起色。

而造成这一幕的正是刘墉,当年徐食田和人起了经济纠纷。本来是一次毫无悬念的官司,结果对方利用文字狱把徐家给举报了。

这《一柱楼诗集》里收录的全是徐食田父亲的作品,一出版就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市场上是一抓一大把。要是真的被解读出来什么,徐食田想消灭证据基本是不可能的。

幸好受理的官员没空去研究诗集,就随便把举报的人给打发了。就在徐食田松一口气的时候,事情不知道为什么就传到了刘墉的耳朵里。

刘墉瞬间双眼放光,马上就去买了《一柱楼诗集》,并且找出了自认为不对的地方。就这其中一句“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刘墉写了几千字论文,并呈上去给了乾隆。

毫无疑问,刘墉再一次猜中了乾隆的心思。乾隆大怒说:“大胆,居然说我满人是胡儿。那么喜欢大明皇帝,朕就成人之美,送你去见他好了。”

然后乾隆下诏,把案子交由刘墉全权处理。那一刻,刘墉整个人都兴奋起来了。可怜徐家男女老少,砍头的砍头,流放的流放。

就连已故的人,都被挖了出来,爆尸荒野,美其名曰给不识趣的文人们一个警戒。刘墉立下了大功,成了常常被乾隆挂在嘴上称赞的人物。

后来,刘墉被召回京城当官,也一直是乾隆宠信的对象。试问那个皇帝不喜欢一个事事闲着自己,说什么做什么的臣子呢?

更重要的是,刘墉可比和珅好管多了。和珅极度贪婪,就算再回拍马屁,总有一天还是要出面料理的,实在令乾隆头疼。

刘墉就不一样了,每天兢兢业业,做事全部按照上层的规章制度,乾隆想不重要他都难。看刘墉的升官之路,基本是踩着尸体上去的。

在被派去当江苏学政之前,刘墉在朝堂担任过最高的官职是内阁大学士,主要任务是修订书籍,根本没有什么实权。

但是再次回朝的刘墉却身价暴涨,唯一的解释就是他利用文字狱把乾隆哄开心了。刘墉对文字狱的事情如此上心,甚至对无辜之人动手,如果说他没有私心是不可能的。

本质上刘墉和和珅是一种人,只不过刘墉有廉洁作为遮羞布,保住了最后的体面。再加上嘉庆要扳倒和珅,所以大力宣扬刘墉廉洁的行为,才让刘墉成了一代良臣,为人尊敬。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