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国军”为什么第四次长沙会战在三天内失守?1941年10月9日长沙战役结束

“国军”为什么第四次长沙会战在三天内失守?1941年10月9日长沙战役结束

时间:2023-10-09 12:55:02来源:萨沙讲史堂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萨沙讲史堂的《为什么第四次长沙会战在三天内失守?1941年10月9日长沙战役结束》,希望大家喜欢。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为什么第四次长沙会战在三天内失守?1941年10月9日:第二次长沙战役结束。

长沙会战三战三捷,可为什么第四次长沙会战,却三天失守?

对世界上各地的战争进行统计,发现一个客观规律: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战争获胜者,都是实力占优的一方。

再说通俗点,在绝对力量面前,一切技巧都是无用的。

法国动作电影《暴力街区13》,两个主角都是格斗高手,依靠拳脚功夫和机动灵活的身手,连续打败了十几个身材差不多的黑帮分子。但是,他们遇到一个身高2米多,体重100多公斤的大汉时就完全不是对手。

小个子高手的拳脚打在大汉的身上,对方根本不在意,就像挠痒痒。而大汉可以一拳打的小个子高手吐血,轻松将他们举起砸在墙上。武功很厉害的警察达绵差点被打残,就像大人打小孩一样。好在依靠诡计多端的雷托用了诡计,两人配合这才侥幸获胜。

同样的道理,第四次长沙会战之所以失败,在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

一般来说,由于武器和训练的差距的巨大差异,抗战中即便是防御状态的中央军部队,也需要2倍数量的兵力才能保证守得住。

如果国军主动进攻,则需要3倍甚至更多的兵力优势。

在武汉会战中,为了围歼日军孤军深入的第106师团1万3000多人,国军前后调动了16个师近10万大军,最终终于将其歼灭了1万1000多人。

在薛岳大量调动部队的时候,一些国军将领还认为他有些小题大做。第106师团是日军的乙种师团,又是临时组建的特设师团,战斗力属于二流水平,需要用10万大军去对付对方1万多人吗?

事实证明,薛岳的判断是正确的。即便第106师团战斗力不强,仍然装备大量轻重武器,火力远强于国军,哪怕是74军这种中央军精锐部队。

国军依靠轻武器,去歼灭火力占优势的日军防御部队,完全是依靠数倍兵力的硬啃,杀敌八百自损何止一千。

如果不是薛岳调动这么多部队,未必会将第106师团这1万多人基本歼灭。

长沙会战的道理也是一样,要看看双方客观的实力对比。

我们看看前面三次长沙会战,双方兵力对比。

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寇是12万人,国军是24万人,兵力差不多是2倍。

1939年的第一次长沙会战,充其量是个小胜,国军没有丢掉长沙城,歼灭了一二万日军,自身伤亡3万多人,略占上风。

1941年初的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兵力为12万,国军则有20多万。

此次会战兵力对比,同上次差不多。

但日寇改变了战法,几个师团靠拢在一起从正面猛攻,甚至两个师团夹击国军一个军,导致国军不少部队被击败击退。

日军凭借连战连胜的优势,一度还占领了长沙。

但是,日军没有采用大范围迂回包抄的战术,导致国军部队只是被击败击退,而不是被歼灭或者击溃,仍然具有强大的实力。

日军占领长沙以后,战力已经用尽,在国军四面合围不断反击下,被迫全面撤退。

此战日军伤亡较少,只有1万余人,而且始终掌握着战场主动权。国军则比较被动,经过苦战才收复长沙,伤亡也有三四万人。

此战双方应该算是打了个平手,国军并没有获得大的胜利。

1941年末的第三次长沙会战,就完全不同了。

因为在1941年连续发动两次大规模长沙会战,此次日军兵力被迫有所减少,只有10万人。

国军则非常重视第三次长沙会战,兵力增加到30万,其中大部分是战斗力比较强的中央军。

防御中20万国军可以顶住10万日寇,那么现在30万国军就有余力进行各种反攻了。

这次会战的结果是国军大胜,日军伤亡惨重,没有攻下长沙城,还丢盔弃甲的全力溃败逃走。

此战日军伤亡高达3万多人,大约相当于参战部队的三分之一。

日军很多主攻部队伤亡殆尽:独立混成第9旅团部队史,该旅下辖之独立第38大队同样受创严重,大队本部差点惨遭歼灭,甚至大队长身受重伤几乎丧命,另该大队第三中队近200名参战官兵战后仅存38名(含轻伤者),且还有独立混成第9旅团所属之辎重队遭遇国军袭击,仅有中队长在内的11人侥幸生还,运输的弹药、武器、粮食全被国军缴获,可见该旅上报阵亡人数显有不实。第40师团所属步兵第236联队在1月9日突围成功前声称死伤者390人,但最后清点战斗兵员仅剩50人,以日军步兵联队编装达2千人以上,实际损失可谓不轻。

显然,前三次长沙会战的胜负,同双方兵力对比有着根本性的联系。

第四次长沙会战之所以失败,同样是敌我力量逆转造成的。

当时是1944年,日寇在太平洋和南亚开始连续惨败,纳粹德国日薄西山,意大利甚至单独投降。

显然,轴心国集团距离灭亡不远了。

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眼见就要垮台,狗急跳墙,孤注一掷的垂死挣扎。

在灭亡前,日军集中在华所有机动兵力,从八路军控制的华北地区、东北的关东军甚至国内抽调大量军队参战,发动了侵华战争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会战,就是一号会战,大陆叫做豫湘桂会战。

在这之前,日军出动兵力最多的会战,是1938年的武汉会战,一共出动了25万人。

此次豫湘桂会战,日寇破釜沉舟出动了60万大军,创造了侵华日军历史上惊人的纪录。

相反,由于被美国代表史迪威逼迫,国军被迫将一些中央军主力部队,运到滇西和缅北去作战,这就是驻印军和滇西中国远征军。

受到部队调动的影响,长沙会战国军部队减少到25万规模,比鼎盛时期少了5万人主力部队。

同时,由于连续三次长沙会战的消耗,国军兵员损失较大,补充的新兵素质不如人意,有的部队还有严重缺员。由于军费太低,除了中央军极少数精锐部队以外,大部分国军部队都必须吃空饷。

所谓吃空饷,并不是说这些军饷被军官贪污了,而是需要用这些军饷去养其他的士兵,不然大家都要饿死。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国军精锐部队,第14师担任少尉排长。可以说,第14师的供应已经是国军中顶尖的了,结果如何?

黄仁宇多年后回忆:我当排长的时候,士兵们没有牙刷、肥皂、毛巾。全排用一块粗布洗脸,以至于一个士兵眼睛发炎,第二天就有十个士兵一起发炎。部队没钱买手纸,士兵如厕只能用竹片瓦片清洁。甚至连鞋袜也没有,士兵自己编织草鞋,光脚穿着。部队什么都缺,教育士兵必须尽量节省。我部汽车兵被要求下山时一律空挡,导致很容易出事。

因为缺乏最基本的润滑油,士兵武器也无法有效保养。第14师是国军的劲旅,然而在1941年一段时间,士兵竟然只有一套衣服。我们能只能在晴天时整队去河中沐浴,将身上制服洗干净,晾在树枝上晒干,不然就没有衣服穿。即便如此,一套制服还必须穿三四年,经过战争和训练后残破不堪,只能缝缝补补将就使用。吃饭只能说有饭吃,根本不能吃饱。部队里面弹药从来就不够,当时受到的教育是,没子弹就要练成神枪手,在作战时百发百中。

国军一个军万余人,军饷实际上只够七八千人使用。为了维持军队的正常运作,长官只能被迫让二三千人成为有名无人的吃空饷。

74军师是全国赫赫有名的抗日铁军,也是重点补给的军队。

即便如此,在抗战困难时期,74军也存在军费缺口的问题,军长王耀武被迫让部下吃空饷,只是要严格控制数量。他规定,团长吃空饷20个士兵,营长吃10个,连长吃5个,排长吃1个。军官用这些不存在士兵的军饷,来填补军费拨款的大窟窿。

74军尚且如此,其他军队就可想而知。

国军表面上参战部队有25万,实际上可能只有二十万人左右。

另外,无法得到外援的武器弹药,自产的弹药只能满足实战需要的百分之五十,这些部队都有严重的武器缺口,导致战斗力大减。

前文黄仁宇的百发百中论,今天看起来似乎荒唐,只是弹药严重缺乏时无可奈何的宣传罢了。

相比起来,日寇在长沙会战中,就使用了惊人的36万兵力。

诚然,日军也存在兵员素质下降的问题,但最低程度他们的部队是满员的,不存在吃空饷的问题。

同时,日军参战师团的武器装备都是齐整的,弹药充足,还有大量补充兵留在二线,随时补充到一线部队。

那么,按照以往的规律,面对这36万日军,国军想要守住长沙,应该需要72万部队。国军想要反击的话,则需要108万部队。

在1938年武汉会战中,日军出动了25万军队,国军就出动100万大军。

现在薛岳手上仅有25万甚至20万,长沙怎么可能守住呢?

对于第四次长沙会战的结局,包括薛岳在内大部分将领都有共识,就是守不住。

甚至日军也认为:这次战役兵力增加很多,占领长沙应该没有难度。

说来说去,第四次长沙会失败的原因就是这样,敌我力量悬殊。

大家也不要站住说话不腰疼,诸位知道36万日寇是什么概念吗?

八路军冀中根据地有过一次著名的歼灭战,齐会战斗,被称为是平原歼灭战的典型。

当时八路军第120师主力和晋察冀军区所属冀中军区部队调动10倍兵力近万人,在河北省河间县齐会地区扫荡的800多日寇。

结果是,深入八路军根据地腹地且没有援军的800多日寇,经过3天激战竟然杀出重围,自行回到县城,并没有被全歼。

据王宝玉(时任第120师司令部参谋处见习参谋)回忆,此战日军最后逃脱二三百人。八路军伤亡则有数千人,连贺龙都被毒气弄伤了。

大家看看,连800多日寇都这么难打,10倍兵力都吃不掉,何谈36万呢。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