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汇”“不是景区却挤满游客”,上海4岁女童走失的南汇海滩还有何自然风险?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澎湃新闻的《“不是景区却挤满游客”,上海4岁女童走失的南汇海滩还有何自然风险?》,希望大家喜欢。
2023年10月6日,事发滩涂,位于消浪坝外。 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摄
10月4日,上海一名4岁女童疑似在南汇海滩水边摔倒后消失在海浪中,引发社会关注。
女孩的情况令人揪心,事发地背后的“野海滩”乱象也引发探讨。此前,在各大社交平台,不少市民晒出在南汇新城海滩、南汇嘴海滩等地翻下堤坝“赶海”、看日出日落、拍照的攻略。而事实上,这些海滩边立着不少“请勿下海”的警示牌。
“我们都在祈求女孩平安,但这一次个体事件的背后,我们也应看到它对公共的警示作用,看到滩涂的安全隐患。”10月7日,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生物系副教授张东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
“大家想象中的大海可能多是福建、海南的,但那边的沙滩岸线和上海的淤泥质岸线有本质的不同。上海的淤泥质岸线,退潮可以很远,但涨潮速度有时又很快,对此,很多市民的风险意识很不够。”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副研究员何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前些年他还看到有人在南汇这边的海域游泳,“这边海水的含泥沙量大,恐怕眼睛都不好睁开,我看着都捏把汗。”
增强对儿童的看护以外,增加对“野海滩”乃至南汇海滩生态问题的认知,或许也是帮助大众避免相似事件发生的重要课题。“大海没有盖子,个人仍是自己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何鑫说。
2023年7月,南汇海滩。 受访者 供图
“女孩失踪时间应为退潮时间,但风险因素仍很多”
张东升常年在南汇海滩从事生态保护等科研工作,对事发海滩颇为了解。他向记者展示了今年7月底拍摄于事发滩涂附近的一张照片:背景是东海大桥,一眼扫去有不下百人出现在堤坝下的近水区域,而堤坝上则用黄色背景板醒目地标注着“临水区域危险,禁止下河”。在其提供的其他照片中,也有包括“请勿进入海滩内,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由自己承担!”“小孩在海边玩耍时请大人照看,避免走失或发生意外!”等警示牌。
张东升介绍,女孩失踪的地点据他观察,在东海大桥附近。虽然该地对涨退潮的大致时间和潮位有所标示,但很多第一次来此玩水的人可能对此没有太多概念,也难以认真看标示牌。
10月4日据查询,日落时间约在17:34,“所以女孩失踪时,大致是退潮的时间,正常来说是比较安全的,如果是涨潮的话这片海滩会更加危险。”张东升说,“而且这两天风很大,潮水在退潮时,不是直接往下退,而是不断地涌一点、退一点,是动态退去的。加之该处滩涂有淤泥,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小朋友在上面走,也确实有摔倒的风险。”
“不是景区,却常常游客爆满”
女童失踪背后,南汇海滩上的民众擅入问题也引发探讨。
在某社交平台输入“南汇新城海滩”“上海赶海”等关键词,会看到大量市民在南汇海滩打卡的攻略,该地也被不少人誉为“天空之镜”“日落天花板”。记者搜索发现,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面对“是不是还得翻爬堤坝才能到海边?”的提问时,直接表示“是的,翻出去。”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10月6日,记者走访上海4岁女童消失现场看到,退潮时滩涂裸露。当日,虽然有多名公安和保安人员在现场提醒,不要翻越堤坝,但仍有零星游客私自前往。保安也表示,大坝周边都贴着下水危险的告示。
周女士在临港新城工作,事发海滩离她家不远,该处在她看来,一直以来都有很大的安全隐患。“2021年我就注意到了,这是一片未经开发的野生海滩,经常施工,基本没什么救生员和安保措施。去海边的路非常复杂,需要穿越杂草丛生的野路,翻越高高的堤坝。虽然不是景区,却常常游客爆满。”
周女士还记得,今年7月她在另一片南汇嘴海滩亲眼看到水位逐渐上升,一度没过石头路面。“大喇叭喊着涨潮危险,但无动于衷的游客依然会往深水区走。”周女士心有余悸。
“大概十五年前到十年前还很少有人在这里下滩,所以海岸大堤也没什么警告标志。但随着临港新城道路交通等设施的完善,七八年前开始,在节假日特别是五一、十一期间,有游客开始聚集下滩。四五年前,变成平常非周末也会有游客下滩的趋势。”何鑫向记者回忆。
“大海没有盖子,管理的难度不言而明。所以个人面对大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可能是更重要的,我们缺的就是这种引导和教育。”何鑫说。
南汇嘴观海公园海域俯瞰。 受访者 供图
“看似退到几公里外的潮水,涨上来可能很快”
何鑫科普说,在江浙沪一带,杭州往北到上海再往江苏,海岸线整体是淤泥质的,特点是涨潮比较快,且与大家想象中更南方的福建或海南的海岸有所不同:“我们去海南,涨潮当然也会有比较快的时候,但沙滩的沉降跟泥滩不一样。沙子因为颗粒较大,沉降相当于坡比较陡,于是人只能在沙滩附近的一点点距离玩,稍微往里走水就比较深,也容易让人警惕和水的距离。”
但是泥滩却不一样。因为泥的颗粒较细,故此涨潮退潮时,可以退到甚至三四公里远,这也给了大家退潮时去滩涂玩的机会。“但这里的危险性在于,如果大家并不知道什么时候涨潮的话,看似退到几公里外的潮水,涨上来可能也就是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的事情。再加上如天色不好,等潮涨上来,人可能会不知往哪里跑,不要说小孩了,就是大人有时也会不知所措。” 何鑫说。
“大家或许会觉得海边就像自己去旅游过的南方沙滩岸线一样,涨退潮都看得到,适时回撤就行。其实不是这样,它的危险性很大。”何鑫举例,这其中的另一重危险在于泥滩自身。南汇新城等海滩因为近些年施工工程的缘故,被重新挖泥并摆放消浪坝,经过挖掘,很多地方看似平坦,但踩下去可能脚会拔不出来,也会增加逃生障碍。
管理提升建议:或需建立游玩区和生态区
“上海南汇东滩的海岸线,基本上属于能下就下,各显神通的状态。我不止一次在调查时看到滩上逛逛以外,还有大人小孩直接进海水中游泳,近乎冲浪的状态,让人很是捏一把汗。”何鑫说,“但堵不如疏,人民群众对于下滩真是无法抵抗,特别是带着小朋友来到海边的城市居民。”
何鑫介绍,与南汇滩涂类似的江苏海岸线,同样的这几年,有些就采用了完全封闭管理,例如南通的多数海岸线,谁也不能进,更不能下滩;有些采用了开辟少部分区域变为景区,在将海岸线基础设施翻新,并竖立了多个潮位告示图的基础上,放游客相对合理地下滩,例如一段时间前的东台条子泥景区、射阳废黄河口。
张东升与何鑫均建议,需在此树立更多的安全警示牌,让大家有意识关注潮水潮位表,用更多的科普手段,提升市民的安全意识。
何鑫认为,部分开发成如金山或奉贤海滩一般的景区,也是一种思路。“现在这里不是景区。不如看到大家的需求,辟出一块进行改造,警戒牌竖好。”他补充,事发海滩本身也是上海临港地区为数不多的候鸟可利用的觅食和停歇场所,密集的游人再加上“抓捞一切”的赶海行为,对本就栖息地有限的迁徙候鸟也有所影响,因此开发成景区也需综合考虑、斟酌而为。
张东升提出,应将对临港海岸线的功能区划提上议程,分为游玩区和生态区,并加强管理,减少游客风险,提升生态质量。
其中,生态区的规划在张东升看来亦是刻不容缓。“临港新城滨海区域的南汇东滩湿地,地处长江口和杭州湾之间,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生态保护价值十分重要。它不仅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上非常重要的停歇觅食地,也是很多候鸟的重要越冬地。而且,这个区域对于长江鱼类等水生动物的保育,以及包括獐在内的其他陆生野生动物的生存,都非常重要。”
“事实上,过多的游人已严重影响了堤外滩涂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栖息。因此,对堤外滩涂根据情况划分为生态养护区和赶海游玩区,并进行针对性管理,我认为也是极为重要的。”张东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