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为什么白起非要杀俘?就不能砍胳膊、挖眼睛,让他们再无力反抗?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等闲读史的《为什么白起非要杀俘?就不能砍胳膊、挖眼睛,让他们再无力反抗?》,希望大家喜欢。
有区别吗?除了更加残忍变态以外?
砍掉一只胳膊,或者挖掉眼睛,在那个时代,就丧失了劳动能力。当然也失去了反抗能力。不过不反抗也不算完啊,秦国还得拿出粮食来养活他们。不给吃的,就是残疾人也会奋起反抗、同归于尽的。
当然,残疾人的反抗,大概率不会成功。然后这些残疾的战俘就会被杀死,或者被饿死。那跟坑杀有什么区别?一样是死,坑杀还痛快些。
如果秦国愿意、而且能够拿出粮食来养活这四十万残疾的战俘——如果养得起,何必把他们变成残疾呢?直接收编过来,做秦国的军队不好吗?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过:“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历史上,为秦国立下赫赫功劳的名人,也有很多不是秦人:商鞅是卫人,张仪是魏人,秦宣太后芈八子是楚人,魏冉也是楚人。秦始皇有一半赵人血统。就连白起自己,也是楚人后裔。
战国本来就是人才大交流的时代。“朝秦暮楚”起初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真实反映人才流动的情况。那么,赵国的士卒,为什么不可能替秦国打仗,如果吃饱肚子的话?就算赵人个个高尚,不肯攻击自己的母国,还有魏韩楚燕各国呢,哪一个不是秦国的对头?哪一国不需要兵卒去攻打?
白起坑杀四十万战俘,很重要的原因是秦国也养活不起这些人。既然养活不了,不杀死就只能释放;如果把他们释放,他们一定会返回赵国,重新成为赵国的兵源——并不是忠于母国,而是除此之外,无处可去。哪个国家、哪个地区能够一下子拿出养活四十万人的粮食?
什么?砍了胳膊挖了眼再放回赵国去,给赵国增加四十万张嘴?那不是还得搭上医药吗?没有医药,等不到走回赵国,他们就会流血而死了。效果和坑杀是一样的。
不让赵国重新拥有充足的兵源,又不能把他们转化为秦兵,就只有杀了他们、从肉体上物理上消灭他们这一条路了。
白起杀降,一定是残忍的,但并不是“无端残忍”,像《水浒传》里嗜血滥杀的李逵那样。
白起也有他的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