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浙东”一口气看懂明初党争!浙东党和淮西党的斗争,到底是怎么回事?

“浙东”一口气看懂明初党争!浙东党和淮西党的斗争,到底是怎么回事?

时间:2023-09-18 16:25:03来源:史说新语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史说新语的《一口气看懂明初党争!浙东党和淮西党的斗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希望大家喜欢。

熟悉明初历史的人,应该都听说过‘浙东党’和‘淮西党’这两个词。

所谓的浙东党和淮西党,指的其实就是明朝初期,朝堂上的两派官员。一派官员大多出身淮西,另一派官员大多出身浙东。因为出身地域不同,这两派官员各自抱团。然后为了自身的权势,相互斗争。

这其中,淮西派官员以李善长、胡惟庸,以及很多出身淮西的开国武将为主。而浙东派官员,则是以刘伯温和宋濂等文人为主。

从朱元璋登基开始,双方就开始围绕着朝堂话语权,长期进行斗争。而这场斗争,一直持续了十多年的时间。期间更是引发了几次著名大案,让朱元璋多次大开杀戒。直到朱元璋杀了好几轮之后,近乎把这两派官员都杀绝了!这才让这场党争结束。

可问题是,到了这个时候,党争没了,人也没了……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明初党争,到底是咋回事呢?为啥淮西和浙东这两派的官员,只是因为出身地点不同,就斗得这么来劲呢?在明知朱元璋大开杀戒的情况下,这两派的官员,为什么还是不肯停止内斗呢?

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翻整个元末明朝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淮西党和浙东党的党争,其实只是一层外衣而已。这场党争的实质,其实是多个矛盾结合的产物。包括新臣和老臣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明朝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等等。

最开始的时候,两派的斗争,或许只是单纯因为出身地域不同,所以彼此之间看着有点不顺眼。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矛盾搅了进去,所以就成了一笔谁都说不清楚的烂账了!

想要真正说清楚这场明初当中,我们得从当年明朝还没开国的时候说起。

很多人都知道,朱元璋出身底层,早年还曾经要过饭。后来在元朝末年的时候,参加了起义军。而参加起义军之后,朱元璋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所以逐渐步步高升,后来就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嫡系武装力量。

而等到郭子兴死后,朱元璋也就独自掌握了这支力量,成了一方之主。同时,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把之前那些郭子兴培养出来的人,逐渐清洗干净。在这之后,这支队伍从上到下,就都成了朱元璋的人了。

在这个时期,朱元璋麾下各部之间的矛盾,应该是最小的。当时在老朱的麾下,绝大多数的官员,都是出身淮西地区,和朱元璋是老乡。这帮人大多出身不高,都是因为活不下去了,才来投奔起义军。

而如今,老朱带着他们闯出了一番天地,而且还有了一定的地位,这让很多人都觉得,老朱就是他们的救世主!所以接下来,老朱指向哪里,他们就打向哪里,彼此之间特别团结!

但是接下来,老朱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

这帮出身淮西的老兄弟,打仗或许真的是一把好手,对他也算忠诚。但问题是,这帮人的文化水平,好像都不太高,他们不会管内政,更不会搞文治这一套。

这可咋整?

作为一方之主,朱元璋很清楚,治天下远比打天下更难。指望这帮淮西老哥们,帮他出生入死打江山,这没问题。可是要想治江山,想要完成那些复杂的脑力工作,这些出身淮西的老兄弟,是万万做不到的!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继续招人了!

所以,在朱元璋拿下南京,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根基之后,朱元璋马上开始去各地招揽人才。但凡在当地读书比较多,名声比较大的,朱元璋就直接派人花大价钱去请他们过来。如果钱不好使,那就直接动武!反正就算是绑,也得把人给绑来!

就这样,接下来的几年里,以刘伯温为首的一群读书人,开始逐渐被朱元璋网罗到了自己的麾下,开始帮老朱做事了。而随着这些读书人的大量加入,原本很棘手的文治问题,暂时也就被解决了。

不过,还没等老朱开始松一口气,一个新的情况就出现了。

随着这些读书人的加入,老朱很快发现,这帮读书人,和传统的淮西老兄弟们,关系并不是太好!

后来,经过仔细观察之后,朱元璋终于发现了原因。原来,新加入了这帮人,和原来的淮西老兄弟们,根本就不是一种人!用现代话来说,这两帮人,根本就是两个阶级!

原本出身淮西地区的那些武将,大多数都是出身底层。他们之前都是因为吃不起饭,家里实在穷的不行了,所以才会参加起义军。就比如朱元璋本人,但凡当年有其他选择,他可能都不会参加起义军。

而除了这些武将之外,淮西功臣这边,少数几个有点能力的文官,水平其实也都一般,家庭情况也一般。就比如最早追随老朱的文官李善长,虽然后来确实很厉害,但是在追随老朱之前,他只能算是一个半吊子的读书人。他之前参加过元朝的科举考试,但却没拿下任何功名!

如果放到和平年代,这样的李善长,其实啥也不是。哪怕是和小说里的那个范进相比,他都差着好几个段位呢!

再比如,朱元璋前期最重要的谋士朱升,那位提出‘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牛人,他也就只是一个乡贡进士而已。

啥叫乡贡进士呢?按照元朝的制度,所谓乡贡进士,其实就是通过府这一级的科举考试,有资格去京城继续考。但是到了京城之后,压根就没考上的这帮人!

所以严格来说,朱升其实就是一个落榜生。要是单论学术水平,他大概和后来的那个海瑞差不多。

所以,淮西老兄弟这边,真的是没啥文化。少数几个有点文化的,考试水平也都很一般,而且家里一般都很穷。要不然的话,他们也不至于来投奔朱元璋。

反观人家刘伯温,或者说后来浙东党的几个骨干,那就不一样了。刘伯温打小就是神童,十二岁就考中了秀才,二十三岁就去北京参加了殿试,而且还直接考中了进士!这样的刘伯温,段位大概和明朝后期的那个张居正差不多!

至于浙东党的其他几个骨干,大部分也都是如此。而且,这帮人家里往往都比较有钱,或者至少饿不着。所以在朱元璋起兵之初,他们根本不愿意来投奔朱元璋。后来有几个人,甚至还是老朱半强迫的请来,这才愿意帮老朱出谋划策。

所以,浙东和淮西这两帮人,不管是出身,还是学识、家世以及个人财富,都完全不同。淮西这帮人,基本上就是底层平民。而浙东这帮人,则可以理解成所谓的‘地主阶级’。

这样完全不同的两群人,彼此之间,自然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淮西老兄弟这边,觉得浙东这帮文人酸气太重,只会读几本破书,根本不会打仗,啥也不是。而浙东这帮人,同样也瞧不起淮西这帮人。

就这样,从这时开始,朱元璋麾下的这些大臣,就分成了淮西和浙东这两派。彼此之间,谁也看不惯谁。

照理来说,看到了问题的核心之后,朱元璋接下来就该着手解决问题了。为了维护队伍的团结,他可以搞一些‘结对子’的活动,让浙东文人教淮西武将读书,然后让淮西武将教浙东文人打仗。双方有了来往跟合作之后,矛盾自然也就会逐渐消失,以后自然就团结了。

但这个想法,其实只能说是现代人的想法。

对于一个古代统治者来说,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最好的选择是,就让他们继续斗下去就好了!

从朱元璋的角度来说,淮西和浙东这两派斗得越狠,他的位置越稳。当然,这种斗争,得在老朱的控制范围内。双方既要有一定的内斗,但同时也得一起努力做事。

就这样,按照这个方针,接下来的几年里,浙东和淮西这两帮人,虽然彼此之间看着对方都不太顺眼,但还是一起干活。有老朱在上面压着,大家也不敢斗得太厉害,反倒是合作更多一点。

就这样,过了几年之后,第一个改变出现了。

公元1363年,鄱阳湖之战爆发。这场大战结束之后,朱元璋彻底战胜了陈友谅。而且,陈友谅本人死在了战争当中,他的长子也被朱元璋活捉。所以再之后,朱元璋只用了短短半年时间,就彻底鲸吞了陈友谅的全部地盘,一跃成为整个南方最大的起义军势力!

陈友谅的败亡,彻底改变了朱元璋阵营的一切。

要知道,在这之前,朱元璋的地盘,只是局限于以南京为核心的一部分区域而已。不管是地盘大小,还是统治人数,朱元璋都远不如陈友谅。所以,在鄱阳湖大战结束之前,朱元璋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迅速吞并陈友谅的所有地盘!

而接下来,在吞并陈友谅地盘期间,一个新的问题就出现。这个问题就是,朱元璋手下的文治官员,又不够了。

要知道,当时陈友谅麾下的人员规模,数倍于朱元璋。军队这边,朱元璋可以把陈友谅的军队打乱重分,整编到自己队伍里。但是在地方上,就算一个县派十个文官,那整个陈友谅的地盘,依然需要上千个中下层文官!

这么多文官,朱元璋上哪里找去?

所以没有办法,此时的朱元璋,注定不可能对这些地盘,进行彻底的清洗。他只能选择招抚,继续任用原属于陈友谅麾下的地方官。好在陈友谅本人也是篡位上去的,这些地方官本来也不太服他。在朱元璋本人表现出足够的善意之后,他们很快就向朱元璋臣服了。

可是再之后,当这些地方官进入朱元璋麾下之后,他们却忽然发现:原来朱元璋麾下的官员,也并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也分成了淮西和浙东这两个团体。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得站队。那么接下来,这些投靠过来的官员,就必须得选一派站队,这样才能站稳脚跟。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大部分的官员,都选择了浙东这一派。他们未必想要明确结党,但读书人的本能,还是让他们选择了更有文化的浙东派,作为自己的依附对象。

就这样,浙东派迅速获得了大量的有生力量。

更关键的是,接下来,因为陈友谅的败亡,朱元璋成了南方最大的起义军势力。此后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朱元璋就横扫江南,先后灭掉了张士诚、方国珍以及陈友定等其他几家势力。经过这三年的扩张之后,朱元璋的地盘再次翻了一倍,彻底扫平了整个江南!

在这个过程当中,之前文官数量不足的情况,自然再次出现了。所以朱元璋就只能重复之前的做法,不断收编当地的地方官,让他们为自己做事。而这些地方官投降之后,自然也需要开始在淮西派和浙东派之间进行选择。

就这样,两派的实力越来越强。而随着人越来越多,矛盾也就越来越多。

最关键的是,随着招降的地方官加入,一个新的矛盾,开始卷进来了。

这个矛盾,就是地方和中央的矛盾。

因为这些地方官,在当地都比较有影响力,而且大多和当地的地主家族有联系。所以他们代表的,往往是地方上的地主阶层的利益。而朱元璋那边,则更倾向于中央集权。所以接下来,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斗争矛盾,就开始卷入到淮西浙东两派的斗争里面。

这一下,双方的关系更复杂了。

再之后,等到公元1367年,第二个变化出现了。这一年,因为朱元璋彻底统一了南方,所以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称帝,明朝正式开国。同时朱元璋又以徐达为大将,正式带兵开始北伐。

而接下来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北伐军势如破竹,先拿下了山东河南等地,然后兵锋直指河北,最终占领了北京。拿下北京之后,徐达又折而向西,迅速占领了山西,之后又拿下了陕甘等地。

所以,短短两年之内,朱元璋的地盘,就再次翻了一倍!而随着明朝地盘的迅速扩张,之前接收投降官员的过程,再次重复上演。很多原属于元朝的官员,开始投降明朝,摇身一变成了大明的官员。

但同时,因为北伐的速度太快,很多问题也开始逐渐出现。在这之后,随着北方元朝官员的投降,之前元朝一直没有解决的民族问题,以及南人和北人区别问题,也同时被明朝给继承了。而这些矛盾,最后就全都以浙东和淮西两党斗争的形式,展现了出来。

以上这些,就是淮西党和浙东党,大致的成型过程。看过这段历史之后,我们大概就能想明白很多问题。为啥明朝开国之前,似乎没有什么党争,但是随着徐达北伐成功,这个矛盾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原因其实就在这里!

之前的矛盾,老朱能压得住。但随着一连串的矛盾,逐渐汇聚到一起之后,老朱就逐渐压不住了。而最后,这些矛盾,就开始以党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党争,从来都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手段!大家之所以要进行党争,最核心的原因,肯定是为了各自的利益。

就这样,随着徐达北伐成功,很多原本因为战争,暂时被掩盖的矛盾,逐渐就爆发了出来。而所有的矛盾当中,第一个暴露出来的,就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因为之前扩张太快,导致朱元璋在接收很多地盘的时候,给予了当地地方官员,大量的自主管理权力。那么如今,随着明朝逐渐控制了整个中原,朱元璋自然要完成中央集权,从那些地方官员手里收权。

但问题是,权力这种东西,放出去容易,收回来可就不容易了。

*明初地方官的权力,严格来说,还真不是朱元璋放出去的,而是当年元朝皇帝放出去的。因为元朝比较特殊,哪怕是当年元朝鼎盛时期,元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也不是特别强。甚至就连收税这件事,元朝中央都不管。他们玩的是包税制,把某一个区域包给某个人,每年管这个要钱。至于这个人怎么在这一带收税,元朝中央根本就不管。

连收税这种事情,元朝都能这么玩。那其他方面,元朝对地方的控制,自然就更弱了。所以在元末混战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很奇葩的情况:元朝皇帝想要打某个人,他很难直接自己调兵。而是得先发出号召,号召下面的将军去打。

而如果人家将军不愿意去,元朝皇帝也很难直接下命令。正是因为这种特殊情况,所以在元末的时候,元朝这边出了一大堆的地方军阀。而元朝中央能够直接调动的军队,反倒是没那么多。

如此一来,当朱元璋想要收权的时候,他要面对的,就是数以万计的地方官,以及上百年的历史惯性。这个问题,显然不太好解决。朱元璋虽然确实不介意大开杀戒,但问题是,如果人杀光了,工作谁来做呢?

所以,这个问题,到底该怎么解决呢?

对于这个问题,当时朱元璋就用了两个手段。一个叫科举,另一个叫党争。

公元1370年,就在明军刚刚拿下陕西,连巴蜀都还没控制的时候,朱元璋就下令,正式举办科举考试。而考试的内容,则是完全局限于四书五经,直接考八股文。从这时开始,后世臭名昭著的‘八股取士’,就正式开始了。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明朝初期的时候,这种八股取士的制度,其实真的很好用。通过这种考试上来的官员,基本上都已经被洗脑了一次。此后,这些通过科举考试上来的官员,开始逐渐替代那些前朝地方官。

而这些新官上任之后,因为他们接受的是八股文的教育,天生就认可中央集权。所以后来,随着这些新官,逐渐替代了前朝旧官,朱元璋就顺利完成了集权。

而另一个手段,党争,相对来说就巧妙多了。

想要用新官取代旧官,势必会引发地方官员的反弹。朱元璋可不想刚刚开国,就搞得地方频繁发生叛乱。如此一来,利用淮西派和浙东派的斗争,就成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双方进行党争之后,肯定努力搞掉对方的官员。而空出来的位置,朱元璋就可以趁势安插本朝的新官。

就这样,在明朝开国最初的几年里,朱元璋默认了两派的斗争,而且斗得越狠越好。因为双方斗得越狠,空出来的位置就越多。而且,那些前朝地方官,就算因为党争下台,也只会痛恨敌对的那一派,不会恨朱元璋,更不会造反!

不得不说,这一招,实在是太巧妙了。

而接下来,又过了几年之后,随着中央和地方的矛盾逐渐缓解,皇权和臣权的矛盾,开始逐渐凸显出来了。

这事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的权力结构体制。在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皇帝一直代表了最高权力。但同时,皇帝没法自己管理国家,必须得找一堆大臣帮他工作。而大臣这个群体当中的带头人,往往就是丞相。

而在这种体制下,皇帝天生想有更多的权力,想要独掌大权。而下面的官员,同样也想要更多的权力。如此一来,分权和集权的斗争,就成了整个古代历史上的主线剧情之一。而这个剧情具体表现出来,就是皇帝和丞相的斗争。

对于这个问题,老朱同样很熟悉,而且他也很希望解决。

但问题是,怎么解决呢?

如果老朱自己出面,自己下场去和大臣们争权,这肯定不行。因为如果老朱做的太过头了,下面的大臣就会恨他,然后就会造他的反。

更聪明的做法是,老朱隐于幕后,挑唆下面的大臣内斗。等到大臣们内斗的差不多了,丞相的权威也没了,他再趁机站出来,收拾局面,顺带着取消丞相这个工作岗位。

所以,开国几年之后,淮西党和浙东党的斗争,自然就有了继续下去的必要了。

而接下来的剧情,大家也很熟悉了。淮西党这边,首先迫使浙东党的领袖刘伯温,退休回家,后来又死的不明不白。而再之后,整个浙东党又在老朱的暗中推动下,开始疯狂报复。

最后,朱元璋趁势站了出来,把矛盾都转移到当时掌权的几个淮西领头羊身上。这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当时作为丞相的胡惟庸。最终,胡惟庸被老朱轻易干掉,同时老朱顺带取消了丞相这个工作岗位,彻底掌握了所有高层权力。

这就是历史上的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算是浙东党和淮西党斗争的一个关键点。但如果我们深挖下去,我们就会发现:这背后其实就是老朱自己在推动。所有的斗争,其实也是朱元璋默许的。

反正最后,浙东党和淮西党斗了好几年,谁也没占到便宜。反倒是朱元璋,最后趁势完成了集权。

不过,刘伯温和胡惟庸的先后去世,并没有结束这场党争。因为接下来,还有其他矛盾,需要以这种党争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来。

此后的二十年里,朱元璋借着党争的手段,解决了大量的问题。比如说,为了收回地方财权,同时也为了肃贪,朱元璋搞了一个空印案和郭桓案。在这两个大案当中,朱元璋利用淮西党和浙东党的斗争,把所有问题公开化,然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挥动屠刀,大肆杀人。

再比如,为了解决开国功臣尾大不掉的局面,朱元璋同样也利用了党争。如果朱元璋一边借助浙东党,转移淮西党的注意力。一边自己挥动屠刀,大肆杀戮淮西功臣。讽刺的是,最后,朱元璋几乎快要把淮西功臣给杀绝了。但一直到死,那帮出身淮西的老兄弟们,大多觉得是浙东党在陷害他们。

如果没有这种党争手段,就朱元璋这种杀法,估计早就逼得下面的人造反了。但是有了党争的手段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被搞掉的那一方,只会仇视敌对一党,而不会觉得老朱想坑他们

就这样,经过长达三十年的利用之后,最终在朱元璋晚年的时候,帝国的大多数矛盾,都被解决了。而随着这些矛盾被全部解决,所谓的浙东党和淮西党的党争,自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所以,到了朱元璋在位后期,原本激烈的淮西党和浙东党的斗争,好像瞬间就消失了。

当然,这也是因为,经过朱元璋的多年屠杀之后,不管是淮西党还是浙东党,各自的骨干人物,都已经被杀绝了。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明初党争。

说白了,所谓的淮西党和浙东党,其实根本不能算是真正的结党。他们的斗争,和明朝后期的那些党争,绝对是完全不同的。明初的党争,根本就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为了解决矛盾的一个手段。

而在这场党争的背后,真正进行操盘的,其实一直都是朱元璋自己。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