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泸定桥”1935年,如果将泸定桥炸毁,红军可能全军覆没,刘文辉为何没炸?

“泸定桥”1935年,如果将泸定桥炸毁,红军可能全军覆没,刘文辉为何没炸?

时间:2023-09-17 16:25:03来源:平原隐者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平原隐者的《1935年,如果将泸定桥炸毁,红军可能全军覆没,刘文辉为何没炸?》,希望大家喜欢。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面对凶险的泸定桥,他们不畏强敌,攻克难关,实现了传奇性的一战。

这场泸定桥大战,饱含着红军无比英勇顽强的精神。那么为什么当时守桥的敌军没有炸断铁索,而仅仅是拆除了木板使红军无法过桥?这场大战中,又隐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一、飞夺泸定桥:红军在长征路上跨越生死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正在进行长征。一年多内的五次反围剿战争使红军元气大伤,所剩不多的红军战士已早已疲惫不堪。

此时,面对敌人的穷追不舍,红军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决定率领红军北上继续抗日。

然而,当红军来到四川省大渡河的时候,他们陷入了绝境。因为眼前的这条河水湍急汹涌,红军仅有3只破旧小船,大部队要想全部渡河,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

与此同时,敌人国民党军队迫近,枪声隆隆,似要将红军生吞活剥。红军唯一的出路,就是320里外的泸定桥。

这个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泸定桥,横跨在大渡河之上,是红军北上的命脉。为了夺取这个桥梁,红军统帅部迅速组建了一个突击队。

5月27日晚,突击队长杨成武接到攻占泸定桥的命令后,立即率部南下开拔。行军途中,他们也不能放松警惕,期间遭遇国民党军队多次袭击,一路打打停停,到凌晨才得以暂时歇息。

可他们已经没有时间休整了,按计划他们29日拂晓必须攻到泸定桥,于是战士们稍作整装继续赶路。

29日清晨,他们终于赶到泸定桥,却惊奇的看到桥上原本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拆除,只剩下13根冰冷的铁索横跨两岸,而对面则是敌人射下的埋伏。

危急之下,杨成武没有丝毫犹豫,立即选择了22名身手敏捷的战士组成突击队,由廖大珠担任突击队长,吹起了进攻的号角。随着总攻击号角吹响,这些战士用身躯扛住敌人炮火和机枪的扫射,一个接一个迅速爬过晃动的铁索。

过程中,突击小队有4人不幸牺牲,余下的18人含泪继续冲锋陷阵,一遍前进一遍为后续队友搭建桥梁,最终成功占领对岸桥头。

紧随其后的红军主力部队,立即踏着刚搭上的木板桥,冲过大渡河,将桥头的敌军歼灭。27小时内赶路320里,飞夺泸定桥,红军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保卫战的胜利。这一战之后红军终于甩开了追兵,为红军北上抗日扭转了战局。

那么,为什么刘文辉会放弃炸桥这个“玉石俱焚”的选择呢?

二、刘文辉规避炸桥的三大考量

1935年5月,飞夺泸定桥一战,刘文辉面临艰难抉择。在这场关乎存亡的拉锯战中,刘文辉凭借政治智慧,三番五次避免炸毁泸定桥。刘文辉是什么人,他又为何做出如此命令?

作为四川军阀,刘文辉一生跌宕起伏,历经种种磨难,终於守住西康一方基业。刘文辉出生布政使世家,兄弟六人,幼承庭训。少年入四川讲武堂,结识蒋介石。

1911年,刘文辉参与起义,随即投身军旅,成为四川军阀。1926年北伐中,刘文辉追随国民革命军,协助击败川军首领杨森。四川统一后,刘文辉任西昌镇守使,开始自立门户。五年后,刘文辉称病离开重庆。

不久,军阀内斗爆发,刘文辉已是强弩之末。第二年,刘湘发动战争,刘文辉部处劣势,遭刘湘步步紧逼。

1933年,刘文辉败退西康,仅以此地为生存之本。西康是通往西藏的咽喉要冲,刘文辉倾力经营,通过种植鸦片获取资金,重建实力。

1935年,红军渡金沙江北上,刘文辉再次面临生死存亡之秋。奉蒋介石之命,刘文辉率部警戒泸定桥,阻击红军渡河。

在阻击过程中,他没有下令彻底摧毁泸定桥,也间接给红军留了一丝生机。这样做背后有何深意呢?第一,泸定桥是川军通往西康的命脉。

泸定桥始建于康熙年间,耗时数十载才造就,它跨越金沙江,连接四川与西藏,对川军控制西康至关重要。

若将其炸毁,刘文辉部难以修复,难以重新控制西康。第二,泸定桥是西康的经济命脉。每年,数百万贸易额通过泸定桥流通。

西康鸦片产量更达六、七万吨,刘文辉通过卖鸦片积累财力。炸桥必将切断西康经济命脉,损害刘文辉利益。

更重要的一点,便是第三点。刘文辉深知蒋介石的算计。老蒋意图消灭自己,命令炸桥是阳谋。

种种原因之下,他需要自保,绝不会中蒋介石的圈套。

在这危难时刻,刘文辉凭借自己久经沙场积累的经验,做出了一个历史性决策。他表面服从命令,装作准备炸桥,实则暗中掣肘,三番五次规避炸桥。在薛岳部紧逼之下,刘文辉更提出撤木板、浇油焚桥等替代方案,终说服蒋介石放弃炸桥念头。

最终刘文辉凭智慧化险为夷,保全西康与自身。但他也付出惨重代价,后遭国民党处罚。

可话说同样是河,咱们红军淌了过去,可有人的豪情壮志,却彻底被挡在了这里......

石达开的悲歌——一个沉没的男人

1863年春,滔滔大渡河畔,石达开发出一声绝望的悲叹。这条横亘在四川盆地入口的天险大河,成为截断太平天国西进大军的天然屏障,也成为石达开一生仕途的终点。

七年前,太平天国君主洪秀全命令石达开,率领10万大军西渡长江,横扫沿途各路敌寇,开拓天朝疆土。

可谁料,7年后的今日,石达开不但无法凯旋归天京,还被困在这片险峻的彝族土地,无计可施。他曾一路高歌猛进,所向披靡。如今却只能在绝境中吟出沉痛的叹息。

回看石达开的西征,那可谓是一曲壮阔的进军进行曲。从1856年起,他带领太平军数万人马,从天京出发,所到之处无不投降朝贡,满载而归。

这支队伍不但盛气凌人,所向披靡,还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战士们浴血奋战,就是为了以后的幸福。

然而,长达7年的征战生涯,逐渐消磨了石达开的意志。敌人的阻截、补给的短缺,都给大军的行军带来诸多困难。在他看来,太平军也并非百战百胜,期间几经败绩,都使部队元气大伤。这时的石达开,不再是早年的意气风发,他的内心早已千疮百孔。

1863年,石达开终于率残部来到大渡河,准备强渡此河,直取四川省城成都。谁知此处早有埋伏,清军布下天罗地网,只待太平军主力深入,将之一举歼灭。

更为凶险的是,就在石达开准备渡河之时,大渡河上游突发暴雨,山洪爆发,河水猛涨。太平军的队伍被冲毁大半,死伤惨重。

好不容易等洪水过去,却绝望的发现清军已完成对自己的三面包围。在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绝境中,石达开知道大势已去,但他不想止步于此,仍决心孤注一掷。他率领精锐多次突围,可都被占据有利地形的清军击退。

可正如咱们写的那样,这条河,挡得住石达开,却挡不住顺应天命的中国红军!

笔者认为

飞夺泸定桥饱含写红军舍生取义的革命意志,也成为了红军长征路上跨越生死的生动注脚。这场保卫战永远震撼着后代人民的心,激励着我们中华儿女不畏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向前。

如今每逢节假日,许多游客还会来到泸定桥,缅怀红军先烈,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

而在大渡河惨败的石达开也用行动证明了人的意志有多么顽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有风骨有气节的民族,面对困难我们永远都是用拼搏的精神去挑战,所以无论结果如何,都刻下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