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为什么古代不能裁汰冗员?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铁剑帮帮主的《为什么古代不能裁汰冗员?》,希望大家喜欢。
古代很多朝代的官场人员众多,办事的不办事的都有。只要进入官场,就会享受荣华富贵,而那些官员手下的办事人员也会享受体制内的好处,起码除了上级没人敢欺负自己。如此庞大的官僚系统,运作起来往往动转不灵,效率低下。那么,为什么不裁汰冗员,精简办事机构,给人们办事带来很大的方便呢?
古代官员大多出身于书生,经历寒窗苦读的生活,甚至十年磨一剑,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做了官员之后,就要珍惜官位,毕竟,官位来之不易,不能轻易抛掷。在隋唐以前,没有科举制度,士族阶层的人世代做官,不读书也能做官,却弄得朝堂之上乌烟瘴气,甚至指鹿为马。到了隋唐兴起科举考试之后,民间的知识精英们能够通过考试进入庙堂,帮助皇帝治理天下。不过,书生的成长经历非常不易,不是一般人能够熬过去的。农民要想改变自身的命运,就要花费至少三代以上努力积攒的钱财,才能供养一个书生,而书生能不能考中,就是另外的事了。考中的可以做官,考不中的就只能等待三年再考。有的考了一辈子都考不中,有的考不中就自杀,还有的考不中就去谋生,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做了官的书生会很快适应官场潜规则,好迅速站队,站在势力最强的一方,还要给上级送礼,提拔一大批办事人员。而提拔的办事人员大多是官员宗族内的亲戚,并非外人。也就是说,书生能够进京赶考,除了自己家里积攒盘缠,就是宗族提供帮助了。书生考中之后,会找本宗族内部的亲戚作为办事人员,而不会轻易找外人,类似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办事人员越来越多,衙门里也就人满为患了。
衙门里的办事人员除了要领取俸禄之外,就是自己谋划着收银子了。他们大多没有正规编制,只能算是临时工,过来帮忙的。要想获得工资待遇,就要自己想办法获取。当然,衙门也可能“自收自支”,解决一部分临时工的工资问题。于是,人们办事就变得困难了。临时工很多,收钱自然就多了。原来官府老爷不多,二百个农民养一个官员,现在办事人员多了,都叫做老爷,只能让二十个农民养一个老爷了。如果官府里的办事人员继续增多,那么只能是七八个农民养一个官员了。要是达到这种程度,农民就会不堪重负。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农民就会抛弃土地,逃荒要饭,或者聚集起来,揭竿而起。皇帝并不会察觉这种情况,而是要依靠大量基层人员办事。毕竟,整个官僚系统需要基层人员收税支撑起来,而起到真正支撑作用的是底层农民,而不是底层官员。
衙门里的事务繁多,只是靠官员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衙门功能繁多,管审案、治安、农业、手工业、商业、矿业、交通、水利、收税、征兵、征徭役、剿匪等等,只是靠一个老爷是忙不过来的,必须弄一帮手下帮助做事。而一帮手下并非只是正规编制的人,很多都是无编制的闲散人员,甚至很多都是政治掮客。衙门里吃了原告吃被告,卖官鬻爵的风气都是这帮人带起来的,当然还有官员们有意为之的意思,不然,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权力寻租行为。皇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官员能够按时收税,积极供给中央财政,就算是功不可没。至于官员贪污多少,截留多少,办事人员搜刮了多少,就不去追究了。皇帝需要依靠大量基层办事人员收税、征兵役、征徭役等,即便管理人员很多,管理成本很大,也要这么办。不然,裁汰冗员会遣散大量体制内的人员,即便遣散大量临时工,也会招致他们不满。这些人大多都在体制内混饭吃,知道体制内的很多规矩,也知道皇帝喜欢什么,官员喜欢什么,知道老百姓受到多大的压迫和剥削,只是不能说,而是要“助纣为虐”,饭碗丢了之后,就会揭露官场的黑暗,也会聚在一起搞事情。也就是说,官场内大量的办事人员都是寄生在体制内的人员,而不是真的办实事的人。他们属于官场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是用不了那么多人。但人数太多,皇帝也不敢拿他们开刀。明代崇祯二年,御史毛羽健和刑科左给事中刘懋提出建议,要裁撤驿站。理由是驿递只是一项具体政务,人员众多,积弊甚多。不料,裁撤驿站的后果却是满朝文武始料未及的。天启以来,民生日蹙,三边民变既起,于是,裁撤驿站成了搅动政局的举动。按照刘懋的建议,裁去了十分之六的人员和驿马,造成成千上万失去饭碗的驿卒夫驿纷纷加入造反行列,陡然成为朝廷心腹大患。按照现代说法,驿卒夫役多为流氓无产者,天生具有造反意识,被逼得丢了饭碗,走投无路的时候,只能选择造反。李自成本人造反之前也曾干过驿卒,失去工作之后,早就习惯了对农民征收一些钱粮,“不事稼穑”,哪里还能老老实实种地?只能走上造反的路程。
#百家新收益#皇帝并非不知道这种弊端,也就对体制内日渐增多的人员睁一眼闭一只眼了,只要能维持表面的稳定,就不去管他。于是,体制内的办事人员继续增多,直到坚持不住,陡生民变,出现社会动荡,甚至改朝换代,也就自然淘汰掉一批办事人员,但动荡之后,形成新的办事机构,照样会养活一大帮办事人员,也照样会运行表面比较稳定的社会机制……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