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100年,初见惊艳,再见依然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新华社的《100年,初见惊艳,再见依然》,希望大家喜欢。
莲花绽放
仙鹤引吭
一百年前的今天
它们的出土惊动四方
被誉为“青铜时代的绝唱”
1923年8月25日
河南新郑李家楼一处菜园内
伴随着春秋时期郑公大墓的意外发现
众多珍贵文物出土
其中
一对莲鹤方壶惊艳众人
其造型、花纹装饰及大小几乎完全一样
壶,是商周时代酒具的一种
莲鹤方壶通高117厘米
重128.56斤
是一件巨大的盛酒器
壶体四面各装饰有一只翼龙
底座两只卷尾兽勾首顾盼、张口吐舌
似乎倾其全力承托重器
它浓重、庄严、雄伟、肃穆
令人心生敬畏
同时
方壶顶部的双层镂空莲瓣舒展盛开
引颈欲鸣的仙鹤振翅欲飞
为这件青铜酒器带来了
自由、灵动、清新、俊逸
“这无疑是莲鹤方壶最出彩的部分”
河南博物院研究馆员曹汉刚说
一件青铜礼器,两种风格对撞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
时代背景和时代风貌跃然于此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
“郑国是中原文化南迁和楚地文化北渐的第一驿站
莲鹤方壶就是中原晋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
交融碰撞的结果
既有中原商周青铜器的肃穆威严
又有楚地的流动飞扬”
郭沫若曾这样点评它:
“此鹤初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
正踌躇满志,睥睨一切
而欲作更高更远之飞翔”
郭沫若先生最终为其定名为
“莲鹤方壶”
一朵莲
一只鹤
组成了它的名字
出土于动荡年代
它注定身世坎坷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爆发
在战争的硝烟里
以莲鹤方壶为代表的珍贵文物
辗转多地、颠沛流离
马萧林为我们讲述了它们的曲折经历:
1937年,为免遭日寇劫掠,莲鹤方壶等馆藏文物被紧急运往武汉;
1938年,在硝烟烽火中,这批文物又被运往重庆;
1950年,河南省文保代表与文化部代表共赴重庆,接收河南存渝古物;
随后,一件莲鹤方壶被调往北京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则收藏在河南博物院,成为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
至此,历经战火、几经辗转,国宝安于北京、河南两地。
今年8月25日
正值莲鹤方壶出土百年
两件国宝于河南博物院展厅内“线上合体”
裸眼3D技术让身处北京、河南两地的
莲鹤方壶跨越时空聚首
吸引观众驻足凝望
马萧林说
我们通过还原文物出土后的百年沧桑
展现文物之美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
见证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与变迁
2000多年前
一对青铜器上的
“展翅”与“盛放”
成为“青铜时代的绝唱”
直至今日
莲鹤方壶上依旧莲瓣舒放,鹤鸣九皋
诉说着中华文脉永续传承
策划:齐慧杰
监制:胡国香
终审:张书旗
统筹:桂娟 王晶晶
记者:史林静 袁月明
设计:王宇轩
编辑:陈倩
素材来源:河南博物院
学术支持: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河南博物院研究馆员曹汉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