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太平军”晚清一顿残忍的午饭,八大将高兴入座,筷子没动却人头落地

“太平军”晚清一顿残忍的午饭,八大将高兴入座,筷子没动却人头落地

时间:2023-08-23 17:35:03来源:壹周历史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壹周历史的《晚清一顿残忍的午饭,八大将高兴入座,筷子没动却人头落地》,希望大家喜欢。

鸿门宴的出现,总是伴随着杀机四伏的觥筹交错画面,在我国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曾发生过不少经典的“鸿门宴”,这背后大多隐藏着悲壮和残酷的底色。

清朝时期这场精心准备的鸿门宴,对象是太平天国中有名的八大将,只是还未将酒杯端起,这八名大将早已身首异处。这顿还未开始便已结束的午餐,成为太平天国覆灭的导火索。

太平天国的兴起 连战连捷的起义之路

太平天国这场由农民发起的起义,注定了八大将领被杀的悲壮色彩。清朝末年,洪秀全在地里劳作,一本充满了西方思想的小本子映入眼帘,从此,拜上帝会的宗教理念在洪秀全心中滋生开来。由此开启了一段从广西金田村发动的农民起义,矛头直指清王朝。

其中,陈玉成和李秀成,是这支队伍中重要的领导人物,他们是太平天国中的英王和忠王,在对抗清朝军队中,这两大名将起到了决定性的战略效作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清朝军队节节败退,直到曾国藩率领的出现,才扭转了整体局势。这其中,曾国荃、李鸿章爱国将领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役中功不可没。

太平天国的的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是因为它起源于农民,作为草根出身的洪秀全更清楚农民的需求,这也是他能在短短一年时间内,笼络民心的重要原因。

但是别忘了,正是由于太平天国是由农民发起的,它的局限性同样显露无疑,至少在军队纪律方面,它远没有清军的治军之道。

1861年,安徽安庆,两支队伍不期而遇。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在此遇上了陈玉成带领的队伍,两队人马展开激烈厮杀,冷兵器时代的战场,到处充斥着血腥与暴力。

当双方激战正酣之时,由李秀成带领的部队直取南苏州、杭州等城市,此地为清军镇守的薄弱地区,很快太平军占据上风。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太平军连战连捷,清军溃不成军,最终,太平军占领了苏州、杭州等地,成立了苏南根据地。

彼时的苏杭,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其富饶的水土资源和繁荣的商业资源,是太平军引以为傲的根据地。在这里,太平军休养生息,苏杭之地,自古以来是鱼米之乡,太平天国的队伍再次得以不断扩大。

清政府对这片富饶之地的丢失,一直耿耿于怀。慈禧太后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势要收复失地。湘军是大清王朝重要的“门面”,曾国藩深知此次东征对于大清王朝重塑威望的战略意义,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此时的湘军,如同大战之后的“雄狮”,虽然战绩彪炳,架不住作战过程中的人员耗损。曾国藩经过仔细对比后,发现湘军的实力和太平军相比并不占优势。

曾国藩更不愿为了满足慈祥太后一时的爽快,而让自己的将士们白白送死。曾国藩深思熟虑后,向慈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建议待部队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待兵强马壮时,再出战胜率更大。

听了曾国藩的建议后,慈禧也感到无可奈何,毕竟双方的实力对比摆在眼前。可此时李鸿章却站了出来,主动请缨,申请带兵直取苏杭两地,并在慈禧太后面前立下战功。

李鸿章并不是鲁莽之人,清朝最早提出洋务运动的正是李鸿章本人。早年间,曾多次游历各国,见识到了外国军工技术的先进特点,对于后来他发起的洋务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要知道,在当时的政局下,得到慈禧太后的重视是平步青云的重要途径,李鸿章此举可算是顺水推舟之事。

打赢了更好,如果真的打输了,自然可以将双方胜败归咎于湘军的“不作为”毕竟上万名剑士吃着军粮,却不打仗,早已惹得慈禧太后心生倦怠。

李鸿章的平定之路 强攻与智取的结合

李鸿章并不是个鲁莽之人,他不打无准备之战。在此之前,他动用大量资源在家乡补强兵马草粮,很快便建立起了多达六千多人的淮军。

不仅如此,在各国考察期间,李鸿章结识了当时英国人戈登,此次派上大用场。在戈登的支持下,各类洋枪洋炮源源不断运入中国,并配上数量惊人的欧洲兵团一同南下。

李鸿章所带领的淮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击溃了镇守太上海周边的太平军,他们马不停蹄地直攻昆山、无锡等地,李鸿章的目标很明确,直取太平天国位于苏州的根据地。

此时的太平军正身陷混战之中,听闻李鸿章部队步步逼近,李秀成带领太平军连夜赶回苏州,两军几乎在同一时间赶到苏州,一场近乎于惨烈的战争在苏州城内迅速展开。

除了李秀成的部队外,太平军还有将近三万人的部队囤与苏州,此时李秀成与李鸿章激战正酣,正是增援的关键时刻。不料镇守苏州境内的黄子隆并未理会李秀成的增援命令,而是眼睁睁看着李秀成的部队被吃掉。

吃了败仗的李秀成率部队仓皇逃出苏州,在逃亡路上,更令李秀成愤怒的是,此时的苏州境内竟然到处是太平军的镇守部队,这些部队兵强马壮,可在两军交恶之时,却迟迟不肯出兵。

这些被誉为八大将的太平军将领中,虽然知道李鸿章带领的淮军已杀到苏州,但他们并不打算与淮军正面相遇。

李秀成离开苏州之前,曾悄悄叮嘱过还算忠心的谭绍光,这八个人极有可能出卖太平军,一定要看住他们,万不得已时,一个都不能留。

其实这八大将,本来就不是从广西金田打出来的队伍,他们更像是顺势而为的部队,甚至在信仰上,他们都不算是拜上帝教的教徒。

李秀成看透了八大将,甚至在临走时,希望谭绍光能够和自己一同离开苏州,毕竟真正处于危难之时,所谓的八大将是不会出兵援助的。

从中不难看出,太平天国的局限性。其实只有少部分从广西金田村起义的农民是拜上帝教,他们的忠诚毋庸置疑。但如果要求那些随后加入的农民也信教,自然不太容易。

没了共同信仰的军队,只要稍微遇到抵抗,便开始缴械投降。反观清军的纪律严明的军纪,胆敢叛逃,当场军法处置。两军相比,便能看出太平天国最终的结局。

谭绍光是何许人也,他是李秀成手上的骁勇善战的勇士。杀红了眼的谭绍光并不打算活着离开战场,也绝不向淮军投降,他早已决定在苏州和淮军一决生死。

万般无奈之际,李秀成只能含泪道别,临走之际,还嘱咐谭绍光保住性命,待他从无锡拉来援军,便可形成里应外合的攻势。忠王李秀成的离开,谭绍光虽然在名义上头衔最高,可在真正用兵之时并不管用。

此时的谭绍光,早已掌握了八大将与李鸿章的书信来往,他已经猜测到八大将的早有投降之意。只是谭绍光依然自信地认为,凭自己的能力可以让他们迷途知返,重新回到抗击清兵的统一战线。

几乎在同一时间,李鸿章的部队的进攻脚步逐渐放缓,并不是因为碰到阻碍,而是李鸿章在英国人戈登的建议下,将原先强攻的思想慢慢转变,和不易招安的方式,和这些镇守苏州城内的八大将谈判。

比起忠王李秀成,这些半路出家的太平军的忠诚度更低,尝试招安或许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

八大将领的鸿门宴 叛乱者最后的午餐

李鸿章曾设想过招安计划的种种困难,想不到现实却出人意料的顺利。

很快,以郜永宽为首的八大将不但没出现任何抵抗情绪,反而配合着淮军的安排,顺利走到了谈判桌上。

戈登作为外国人,表示愿意作为此次谈判的担保人。保证他们在归顺朝廷之后,能够获得应有的奖励。本就军心不定的八大将,看到有外国人肯站出来做担保,自然觉得高枕无忧。

八大将领对外国人有近乎于崇拜的思想,太平天国发家的理念是从西方传来的拜上帝教,这些半路出家的太平军面对外国人戈登的保证,心中默认的谈判成功率自然增加不少。

可这其中,唯一一个不安定因素就是忠王手下的猛将谭绍光,这位誓死效忠李秀成的拜上帝教教徒,曾“苦口婆心”地劝八大将稳定军心,不要向清军投降。

八大将深知他的存在势必会影响整个谈判的顺利进行,八大将领权衡流弊之后,最终决定以谭绍光的首级作为谈判的砝码。

按照双方在书信上约定的那样,八大将领合力除掉了谭绍光,并很快交出了苏州城的守备。李鸿章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约,为他们准备好了官服。八大将领如同披荆斩棘的英雄般与李鸿章会面。

此时的八大将领,早已在内心规划好今后成为官员后的幸福生活,就连娶几个老婆他们都想好了。就这样,他们不带任何兵马,八人风尘仆仆地赴宴了。他们并不知道的是,这趟“鸿门宴”吗,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后的午餐。

当他们看着满桌的酒菜,心中早已心猿意马。在宴席中央,整齐摆放着八件官服,他们连声道谢,齐齐举起酒杯,准备感谢李鸿章时,突然被一拥而上的士兵团团围住,还没等八大将领开口,士兵们手起刀落,八个鲜活的人全部落地。

他们带着惊愕的表情看着眼前的一切,也许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八大将领都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死。

除了赴宴的八大将领外,跟随他们一同投降的几万名太平军,毫无例外全部被清军乱箭射死。

这段不被重视的历史,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必将走向灭亡的结局。从广西金田村起义的农民仅占了整体太平军不到五分之一,那些没有坚定信念的太平军实在难堪大任。

从太平军八大将领的投降,再到后来太平天国因为内讧导致分裂,最终被清剿的结局来看,它发展的源头注定了太平天国走不远。

小农思想的局限性成为禁锢内部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失去了宗教信仰的色彩,太平军无法平定军心,即便李鸿章不参加这次“鸿门宴”,他们也必定在淮军的冲击下溃不成军。

从古至今,出卖组织、出卖国家的人,注定不得善终。当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时,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摧残。与之相比,曾经誓死效忠李秀成的谭绍光,虽然不幸遇难,他却具备了八大将领所缺失的骨气。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