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沉睡数千年醒来惊天下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海外网的《沉睡数千年醒来惊天下》,希望大家喜欢。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巍然王都”展区陈列的青铜人头像。
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三星堆八号坑出土的金面罩。
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三星堆七号坑出土的青铜龟背形网格状器。
林 巍摄
三星堆八号坑出土的青铜神兽。
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三星堆七号坑出土的三孔玉璧形器。
林 巍摄
近日,位于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试运行开放,吸引了各地观众慕名而来。
新馆建筑面积5.44万平方米,为原展馆的5倍,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遗址类博物馆单体建筑。馆内展出陶器、青铜器、玉石器、金器、象牙等各类文物共1500余件(套),数量为原展出文物的3倍多。青铜大立人像、一号青铜神树、“祭山图”玉边璋、金杖等明星文物“乔迁新居”,600余件文物首次与观众见面,其中包括三星堆三号至八号祭祀坑新出土文物300余件。
展现考古丰硕成果
走进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绿草如茵,花木葱茏。远望新馆建筑,好似3个起伏相连的堆体,厚重的花岗石幕墙上镶嵌着两面形似眼睛的玻璃幕墙,正对三星堆遗址发掘区,仿佛在进行跨越古今的对话。
步入馆内,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在宽阔的中庭,长达百米的螺旋坡道蜿蜒而上,引领观众开启一场探索古蜀国奥秘的奇妙之旅。直径约31米的环形吊灯悬挂于坡道上方,造型体现三星堆太阳轮和金杖元素,颇显大气、神秘。
三星堆管委会规划建设部部长朱亚蓉介绍,新馆建筑设计秉承“馆园结合”理念,主体建筑寓意“堆列三星,古蜀之眼”,馆内基本陈列以“三星堆: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为题,包括“世纪逐梦”“巍然王都”“天地人神”三大展区,全面、系统地展示三星堆考古发掘及最新研究成果。
第一展区“世纪逐梦”下设“初识三星堆”“一醒惊天下”“盛世续华章”3个单元,介绍了三星堆遗址近一个世纪以来的考古研究工作,体现三星堆考古工作者百年逐梦、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彰显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时代主题。
展厅里,一件件古朴的玉石器、陶器和考古日记等诉说着三星堆的考古故事。
1927年,当地农民在广汉月亮湾燕家院子淘浚沟渠时发现一批玉石器。这些器物流入坊间,引起关注。1934年,原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博物馆馆长葛维汉、副馆长林名均等人来到月亮湾进行发掘,出土、采集了石璧、石刀、玉珠、陶罐等器物及残片600多件。这是三星堆遗址内首次开展正式发掘,揭开了三星堆考古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勘探和发掘。1986年,三星堆发现一号、二号祭祀坑,出土青铜神树、青铜人头像、金面罩、青铜纵目面具、鱼形玉璋等数千件文物,三星堆“一醒惊天下”。
“这是一处场景复原,展现了三星堆一号坑、二号坑发掘时的场景。”顺着讲解员的指引看过去,只见“一号坑”中的金杖格外醒目,“二号坑”内堆满了各式各样的青铜器,两坑上方的大屏幕播放着1986年考古现场的视频。
两个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举世瞩目,围绕三星堆的探索持续进行。经过多年考古研究,确定三星堆遗址面积约12平方公里,年代距今约4500年至2900年。遗址核心区域的三星堆古城址面积约3.6平方公里,发现了城墙、祭祀区、宫殿区等重要遗迹。
2019年以来,三星堆遗址新发现三号至八号祭祀坑。这6个坑的考古发掘采用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的方式,搭建恒温恒湿的考古工作舱,综合运用多种高科技设备,并在考古现场设立应急保护实验室,将文物保护贯穿整个发掘过程。据介绍,目前除五号坑外已全部清理完毕,出土象牙、青铜器、金器、玉器等文物1.7万余件。
“方舱考古”展项运用裸眼立体新媒体技术将考古方舱还原到展厅里,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三星堆祭祀坑的考古发掘场景。6个独立展柜分别展示了6个坑出土的代表性文物。
三号坑出土的青铜立发人像因其发型像诸葛亮所戴冠帽,被网友戏称为“诸葛亮”。该器仅存头部,下颌下接一长柱,类似人头像的颈部,末端呈尖锥状,专家推断原应套接其他器物。
四号坑共出土3件青铜扭头跪坐人像,大小、造型一致。馆内展出了其中一件,通高29.9厘米,呈跪坐姿态,头发残断,双手呈半合十状平举于身体左前方,两膝贴地,双脚前脚掌着地,后脚掌抬起。这种造型的人像此前在三星堆从未发现,有观点认为,该人像身份地位较低,并非神职人员。
精美的金鸟形饰出自“含金量”颇高的五号坑,该坑还出土了重达280克的黄金面具残件。此器厚度仅0.007—0.012厘米,整体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鸟,橄榄形鸟首上有两孔,双翅如云纹向两侧展开,水滴形身,后接三尾羽。专家认为如此薄的金器一般不会单独使用,可能是敷贴在某件器物上作为装饰或沿边镶嵌在里面。
六号坑发现了一个木箱,木箱西侧底部有一件玉刀。此刀素面无纹饰,长柄,柄末端略宽,直背,双面长弧刃,尖锋略残,背脊近柄处有一羽翅形扉棱。有学者通过对玉刀肩部和刃部形状进行分析,推测它可能是古人的纺织工具——打纬刀。
七号坑出土的三孔玉璧形器直径约16.5厘米,厚约2厘米,璧面有3个孔径约3厘米的圆孔,呈三角形排列。乍一看,这件玉璧像一个简约抽象的人面,璧上三孔像双目和嘴。
八号坑的青铜着裙立人像双膝半屈,臀部翘起,左手于胸前呈持握状,手臂肌肉隆起,颇具力量感。朱亚蓉告诉记者,这件人像在三星堆已出土文物中仅此一件,其逼真的造型体现了三星堆先民高超的铸造工艺。
彰显古蜀王都气象
来到第二展区“巍然王都”,由几十部投影机画面融合而成的多媒体沙盘让观众领略到古蜀王都三星堆的恢弘气象。该展区分为“蜀土丰饶”“都城营建”“黄金加工”“玉器制作”“青铜冶铸”“王者至尊”“多元共生”7个单元,对三星堆的自然环境、社会面貌、都城布局、手工业技术、权力结构等进行全方位展示和解读。
大口碗、小平底罐、尖底罐、长颈壶、高柄豆、三足形炊具……展厅中央长达数米的大型展柜里,陈列着几十件形制各异的陶器,相当壮观。
三星堆陶器主要有盛贮器、食器、酒器、炊器等,还有一些生动可爱的动物形陶器,如陶猪、陶鸡、陶羊,反映了三星堆时期的畜养业。朱亚蓉介绍,展出的部分陶器来自四川大学博物馆,是上世纪30年代三星堆发掘出土的器物。
中华民族玉文化源远流长。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量可观的玉器,有玉璧、玉璋、玉琮、玉戈、玉剑、玉刀等多种类型,不少玉器上还刻有精细的纹饰,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展厅里用一组模型再现了玉器制作场景,一般要经过选料、开料、钻孔、雕刻、打磨抛光等工序。
三星堆青铜铸造十分发达,青铜器体量之巨大、结构之复杂、造型之奇异,令人叹为观止。形态夸张的青铜人头像是三星堆最具特色的器物之一。朱亚蓉告诉记者,馆内共展出近60件青铜人头像,有平头顶的、圆头顶的,有编发的、笄发的,有戴冠的、戴帽箍的,还有戴金面罩的。一排青铜人头像组成气势凛然的队伍,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
黄金加工也是三星堆手工业的杰出代表。三星堆工匠多采用锤鍱工艺,将黄金打造成薄薄的金箔,再包裹、贴覆在其他器物上。展厅里可以看到三星堆遗址新出土的2件金面罩,其中1件出自三号坑,高16.5厘米,宽37.2厘米,重约100克,是目前三星堆发现的最完整的金面罩。眉眼镂空,两耳轮廓圆润,鼻梁高挺,嘴形大而微张,造型威严神圣。其面部特征与三星堆此前出土的青铜人像、青铜人头像一致,尺寸也接近青铜人头像。据专家推测,这件金面罩可能是覆盖在青铜人头像面部的一部分。
“三星堆遗址是长江流域规模最大的商代古蜀国都城遗址,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发展格局的重要见证。三星堆出土文物不仅展示了三星堆文化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也显示出古蜀文明同国内其他地区古文明的紧密联系。”朱亚蓉说。
展厅里以图文并茂的展板阐释了三星堆与其他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三星堆遗址发现的玉琮、玉璋、青铜尊、青铜罍、海贝等器物在多个地区都有出现,反映了各区域文化的交流、融汇。
探索蜀人精神世界
“天地人神”展区位于博物馆二层,包含“以玉通神”“藏礼于器”“神圣祭坛”“青铜面具”“鸟足神像”“万物有灵”“通天神树”7个单元,集中呈现古蜀国祭祀活动使用的重要礼器、独特的祭祀行为、信仰体系和宇宙观念等,表现古蜀先民浪漫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
在这一展区,可以看到撞脸“奥特曼”的青铜戴尖脊帽小立人像、三星堆出土青铜尊中唯一的方口尊、威武神秘的青铜虎头龙身像等珍贵文物。
“青铜龟背形网格状器出土于七号坑,因外形奇特被网友称作‘月光宝盒’。”讲解员介绍,此器外部为上下两层椭圆形铜网格牢牢焊在一起,一侧似合页,附带4个青铜龙头把手和几根青铜飘带,内有一块椭圆形玉器。这种器物在中国青铜时代文物中前所未见,通过微痕分析发现它的外面原裹有丝织物,应是一件意义非凡的宝物。
头顶立人、张着大口的青铜神兽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神兽仰头站立,顶有犄角,四足壮硕,每足有4个花瓣状脚趾,身后垂着一条硕大的尾巴,身体表面装饰云纹、火纹、鳞纹等,胸口还刻有一棵神树。神兽犄角上站立着一个身穿长袍的人,形态与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大立人相似,好像正在驾驭神兽。“这件器物出土于八号坑,是三星堆迄今发现最大的动物造型青铜器。更令人称奇的是,在神兽头顶犄角正面的小洞里,有一个双腿跪地、双手呈持握姿态的微型人像。”讲解员说。
青铜神兽旁的展柜里陈列着三号坑出土的青铜顶尊骑姿人像。这两件文物可以拼合在一起,再加上二号坑出土的铜尊口沿,组成青铜骑兽顶尊人像。
“展厅中有3组器物实现‘历时三千年,跨坑重聚首’。”朱亚蓉说,“修复师手工拼对与AI算法结合,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虚拟拼接和修补复原,并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1∶1研究性复原的仿制品,向观众展现文物拼合后的完整形貌。此外,还用动画演示了拼接、修复的细节。”
青铜神坛组合为首次对外披露,由二号坑、三号坑、七号坑、八号坑出土的多件文物拼合而成,造型繁复,内涵丰富,生动表现了古蜀国的祭祀活动场景。神坛底座为镂空台基的仪式活动平台,台上有13个小型青铜人像,有的跪于台角,有的正襟危坐,有的合抬铜架,有的背负圆罍,反映了祭祀活动中不同职能人员的分工。
青铜鸟足神像通高2.53米,由八号坑出土的青铜顶尊神像、青铜持龙立人像、青铜杖形器,三号坑出土的青铜罍、青铜龙形尊盖,二号坑出土的青铜鸟足人像拼合而成。神像人身鸟足,凸目獠牙,手按方座罍,头顶觚形尊,身体向后翻起。尊盖上还立有一人,头戴高冠,耳缀象牙,手握凤首龙尾法器,脚下卧着一条威风凛凛的龙。专家指出,这件器物既有三星堆文明的特色,又融合了中原夏商文明和良渚、仰韶、石家河等文明的元素,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实例。
展览最后一个单元聚焦三星堆神树,不仅呈现了雄奇瑰伟的一号青铜神树,还展示了青铜花苞、兽面纹青铜铃、带挂架青铜铃等神树构件。
三号坑出土的神树纹玉琮是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玉琮由整块灰白色玉料加工而成,相对的两面线刻神树纹样,刻痕较浅。神树纹分枝有两层,每层有垂直的主干和枝叶,主干顶部和枝头有大花苞。两侧神树纹有细微差别,神树底座一为山形座,一为尊形器。带有神树纹的玉琮前所未见,为研究古蜀社会中神树的意义、象征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观完展览,观众还可以到馆内复合型文创艺术空间挑选文创产品、参与特色活动、品尝主题餐饮,进一步领略三星堆文化的魅力。
朱亚蓉说,三星堆博物馆将努力打造数实融合、馆园一体、互联互通的博物馆智能生态系统,计划对原青铜馆、综合馆进行提升改造,增加数字化体验、研学等内容,不断丰富展陈形式,增强互动体验,让海内外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古蜀国的灿烂文明。(本报记者 邹雅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8月22日 第 07 版)
责编:闫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