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鞍马”从北齐《鞍马出行图》中,看娄睿墓壁画,对当代人物画创作的启示

“鞍马”从北齐《鞍马出行图》中,看娄睿墓壁画,对当代人物画创作的启示

时间:2023-08-13 12:56:47来源:史说新语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史说新语的《从北齐《鞍马出行图》中,看娄睿墓壁画,对当代人物画创作的启示》,希望大家喜欢。

魏晋南北朝时期融合了中原与西域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绘画艺术风格特色,呈现出一种新的多元性历史风貌。

娄睿墓壁画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成就继承了汉朝的主要形制,同时又开启了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大门,承汉晋而启隋唐,足以印证我国北朝画坛简易标美的瑰丽气象。

北齐娄睿墓壁画不仅展示了墓主人娄睿在世时骄纵奢侈的一系列生活场景,具有珍稀的考古价值。

而且对后人了解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技法特征和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值得后人学习参照的绘画参考性史料。

一、北齐娄睿墓的考古发掘及娄睿生平

1、北齐娄睿墓的考古发掘现状

从西晋末年到隋朝的300多年中,中国历史出现了空前的大分裂局面,这一时期南北方形成了尖锐的社会对立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墓室绘画呈现南方与北方分立发展的状况,这种分立从魏晋时期西北地区的社会局势演变已经初见端倪。

东晋灭亡之后,南方先后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后人称之为南朝。

而在北方,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朝代更迭,这一时期疆土分裂,社会动荡,但是也出现了空前的民族社会大融合,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快速发展。

在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北朝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这一时代各个民族融合、思想文化汇聚、交流互鉴,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流,进而孕育了空前强盛的大唐王朝。

1979年4月至1981年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太原市文物工作管理委员会对北齐武平元年(公元570年)的娄睿墓进行了清理和挖掘的工作。

北齐权臣贵戚东安郡王娄睿之墓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南郊区(今晋源区)王郭村西南方向一公里处,其墓冢壮伟,规模宏大,虽然历经千余年的风雨,到今天,娄睿墓依旧占据着400平方米左右的巨大面积。

其地理位置与周边地区的环境条件得天独厚,西有天龙山涓涓东流而下流经墓南的柳子峪水,东有源远流长的山西母亲河——汾河。

麦香四溢的王郭村位于娄睿墓东北方向一公里处,与隋代虞弘墓咫尺之遥;在西北方向五公里处是闻名遐迩的晋祠。

娄睿墓及其精美壁画的发现,是我国北齐时期考古发掘的重要收获,堪称是南北朝时期中国绘画艺术的代表作,其艺术价值是非常宝贵的。

自娄睿墓挖掘至今,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轰动了文物考古界和绘画艺术界,精美辉煌的墓室壁画部分,对于美术界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和研究价值。

是中国研究绘画资料史、服装史以及政治经济史方面的一笔珍贵财富。

2、娄睿生平

娄睿,本姓匹娄氏,字佛仁,公元531年-公元570年,太安狄那县(今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人,鲜卑望族,北齐外戚,曾担任瀛州刺史,拜大司马,封东安郡王。

其父娄拔,是北齐武明皇后娄昭君的哥哥,曾任北魏南部尚书,因病早逝,卒后被追加为恒州刺史。

娄睿自小被叔父娄昭所抚养,其叔父曾任定州刺史。娄睿有三个姑母,大姑母姓名不详,是北齐开国元勋段荣的妻子;二姑母名叫娄黑女,是北齐开国将军窦泰的妻子;三姑母即北齐武明皇后娄昭君,嫁北齐高祖神武帝高欢为妻。

娄家家世显赫,财源富足,倾尽家产帮助后来的北齐皇帝高欢参与政事,高欢借此才得以发展壮大自己的政治权力,形成了以高欢为中心的娄、段、窦的政治集团,逐步成长为北齐政权的中流砥柱。

娄氏家族资产雄厚,为北齐皇帝高欢从事政治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娄睿积极参与信都起义,戎马生涯历四十余载,战功赫赫,授光州刺史职位。

在任期间,为人骄纵跋扈,被文襄帝高澄改封为九门县公。相较于显赫的军功,娄睿的政治才能就稍微平庸,不能解皇帝之忧,也没能体恤百姓,史传其担任瀛洲刺史时,贪得无厌,聚敛无度,民生哀嚎。

公元563年,孝昭帝皇册封娄睿南青州东安郡王,同年冬天,北周与突厥组成的三路大军,准备进攻晋阳城。

镇守城门的是东安郡王娄睿与河间王高孝琬,武成帝任命娄睿统领六军,严加统领布防,杀退北周突厥联军。

从中可以看到娄睿颇具大将风范,临危不惧,指挥有方,是北齐不可多得的猛将。

太宁元年,娄睿进位司空,任命为司徒。公元564年武成帝高湛任命娄睿为太尉。

公元566年,因其卓越军功,娄睿升任大司马,统领全军。公元567年任太傅。

娄睿卒于北齐后主武平元年二月五日,即公元570年,葬于晋阳城外的娄氏家族墓园,结束了他传奇且罪恶的一生。

二、《鞍马出行图》图像分析

1、《鞍马出行图》三部分画面内容

《鞍马导引图》位于墓室墓道西壁第二层,长169厘米,宽139厘米,面积约2.35平方米。

此幅画面是鞍马游骑队伍中的导引部分,画面中绘有两人负责导骑,前者导骑(右骑)一匹枣红色的马匹,骑兵头戴黑色长尾帽子,长面鹅蛋脸,浓眉凤眼,单眼皮高鼻梁,翘胡子,小嘴巴,嘴唇虽小却丰满圆润。

身穿白色薄纱外衣长袍,袖口紧窄,腰间配有蹀躞带,手扶弓臂且持缰绳,弓收入囊中,下身收脚裤配上黑色长靴,踩在马镫上,整个人物显得格外严肃端庄,凝目沉思的稳坐在赤色马匹上。

画面中的枣红色马匹眼神坚定,威风凛凛,匀称高大,马络头装备齐全,石黄色带有花纹的白边弧形马鞍坐垫。

颈部长长的赤色鬃毛流泻着威严,浑身上下的肌肉饱满圆润,强壮而有力,两只耳朵竖起,双目凝神观察周围动静,在导骑的指引下,显得更加从容自然。

从者导骑(左骑)用力拉紧一匹好似受惊的灰绿色鞍马的缰绳侧身回首望着后面紧紧跟随队列的情况。

其头戴黑色长尾帽子,手勒缰绳神情严肃紧张侧身回望,身着枣红色外衣长袍,紧窄的袖口,灰白色收脚裤和黑色短靴,腰间配有蹀躞带,斜挎着佩戴弓套的弓,马背上是赭石色方形鞍垫。

此时,随从骑兵勒住灰绿色鞍马的缰绳,马首高仰,前蹄抬起,颈部黑灰色鬃毛,马匹头顶的鬃毛由于受惊而直竖起来,飘逸灵动。

眼睛朝上瞳孔受到惊吓而放大,嘴巴张开嘶鸣,面部肌肉堆积紧绷起来,看起来特别用力紧张惊恐,鞍马的身体重心向后方倾斜,受到惊吓时的鞍马尾巴飞起,竟然拉出一串粪便。

整幅画面动态生动有趣,逼真自然,作者能把惊骇神色的马匹动态展现在壁画上,可见作者对马匹的生活状态与习性环境有着非常熟悉的认知,而且说明了作者观察细致入微,绘画水平技艺甚是高超。

鞍马激昂澎湃的动态和导骑严肃端庄、自然从容的面部表情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动静结合,碰撞出来的艺术效果更加强烈和谐,赋予画面更强的生命力。

位于墓道西壁第二层的《鞍马游骑图一》是《鞍马出行图》一整段的主图、主骑部分,该段长198.5厘米,宽158厘米,面积约3.4平方米。

此幅画面中有八个人,最外侧有三匹鞍马,根据画面上马尾巴和马蹄的数量推测内侧还有两匹鞍马,总共五人骑五马,后有三人随从,整幅画面队伍庞大,主次分明,疏密有序。

《鞍马游骑图二》位于墓道西壁第二层,纵156厘米,横160厘米,总面积约2.5平方米。

画面绘二人二马,前者策马扬鞭,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前方,长面鹅蛋脸,头戴黑色长尾帽,眉毛上挑,小嘴丰唇高鼻梁,眼神认真肃穆。

身穿浅灰赭色圆领外罩长袍,腰间配有蹀躞带,袖口紧窄,轻薄的裙带随风飘动,赭色窄口裤,脚穿黑色高长战靴稳健地踩在马镫子上,左手紧紧勒住缰绳,右手扬起马鞭,配有作战工具殳及殳套。

跨下所骑的赤色骏马,双耳直竖,深赭色鬃毛,鞍马额头前的长鬃毛披在左侧,和骑兵一样眼神坚定的目视前方,络头装备佩戴齐全,脖子下方挂着一个大红缨球。

据史籍记载,只有皇宫里尊贵的马匹,才会佩戴类似于红缨球的装饰,以区别于其他宫外的马匹。另外,马背上簸箕形白边虎皮纹装饰的鞍鞯尤其显得格外尊贵大气。

2、鞍马人物形象特征

《鞍马出行图》三幅画面中共有十二人,每个人物的形象和神态都各不相同。

在笔者看来,壁画人物形象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的成因:一是由于北齐时期时间久远,在时间上成画跨度比较大,另外也由于后来各个朝代的更迭,所以受到不同朝代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会有所不同。

二是因为如此宝贵惊艳、艺术价值无法比拟的壁画大都出自不同的画师之手,而每位画师的绘画风格、作画习惯,以及表现能力等都有所差异。

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因素,壁画的整体效果才更惊艳,才更具艺术价值。

北齐墓室壁画中的人物形象,与之前魏晋时期流行消瘦的面相与修长的体态特征相比对来说,这一时期的人物形象更加圆润,体型更加健壮,长面而不清瘦,但又不同于后来唐代人物的“丰腴体”。

画面中的人物形貌具有北方胡人的气息,有的眉清目秀作青年模样,有的浓眉连鬓络腮胡子的长者呈现老态,受鲜卑胡化的影响,其不同于汉族人的整体形象。

人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额头饱满圆润,发线顺滑整齐,发际线较高,头上高束着黑色长风帽,脸型方长,呈鹅蛋形,眉眼和八字胡须上扬,双目细长。

画面上的鞍马形象没有一处是重复的,说明画家对戎马生活的深入了解和熟悉程度,注重发现生活中的细节,观察细致,真实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的魅力风情及放牧生活的浓郁气息。

同时鞍马人物的神态表情生动自然,展现出整个出行队列准备作战时抖擞的精神,威严肃穆,充分显示出画师以形写神的创作意图,绘制的鞍马人物形神兼备合一。

证明北朝时期的绘画大师们已经接受了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传神论”和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来的“六法论”。

从人物整体描绘的效果来看,壁画呈现了当时北齐时期人们理想的面容,人物造型从“秀骨清像”转变为“饱满圆润”,长面短鬓呈鹅蛋形,眉眼细长而上扬,体型丰腴饱满健壮结实,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准确生动,人物正在从魏晋时期的面目清瘦向唐代丰腴饱满的形象过渡。

3、鞍马人物服饰造型样式

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魏晋南北朝是一段战争不断,频繁混乱的时代,也是中华各个民族交流融合的时代。

这个时期尤其是北方的鲜卑游牧族人趁虚而入主领中原地区,把鲜卑族人的游牧生活方式带到中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且改变了中原地区原本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衣食文化。

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服饰正在经历一场时移俗易的大转变。

北方鲜卑族等各民族内迁到中原地区之后,他们本民族的穿着特色等在中原地区流行起来,从汉族传统服饰的“上穿衣,下穿裳”转变为游牧胡人服饰的“上穿衣,下穿裤”。

从绘画技法上来讲,正如以上所述,人物形象与之前魏晋时期流行消瘦的面相,修长的体态特征相比,相对来说北齐时期的人物形象更加圆润一点,体型健壮,长面而不清瘦,但又不同于后来唐代人物的“丰腴体”。

与此同时,在服饰方面,画师单线勾勒的服饰线条也有了较大的变化,线条从之前的繁杂密集到现在的兼工带写简洁干练。

通过上述对娄睿墓壁画中鞍马人物的服饰造型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北齐时期北方以鲜卑为主的胡人游牧民族内迁到中原地区,彻底影响改变了内地汉族服饰的特征。

汉族和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生活在一起,相互影响,汉族人民也很快就接纳吸收了胡人生活习惯及服饰方面的优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人以前的习俗。

最大的变化就是从汉服的“上衣下裙”改为胡服的“上衣下裤”,在此之后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简单舒适,也便于外出活动和骑行涉猎,直接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服饰造型。

在中国服饰发展的历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发展前景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4、鞍马人物动态分析

从娄睿墓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出,画家很擅长于描绘鞍马人物的各种动态,在画面中合理安排构图,动静结合,从动与静的对比中表达流露出绘画的意境与韵味。

在《鞍马导引图》中,从容淡定地静静端坐在鞍马上的前者,与后者以及后者所坐的前蹄跃起神情惊恐和紧张并拉出一串粪便的动态鞍马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

《鞍马游骑图一》中为首的第一位牵马后顾的从骑和队伍后面的两位从者侧身回首的紧张动态神情,与在队伍正中间从容淡定的长者以及长者周围的四位从者形成动静对比,画面具有强烈的丰富感。

以此衬托出身穿赭红色长袍的中心人物长者严肃端庄、威风凛凛的姿态。

同样在《鞍马游骑图二》中也有这样的动静对比,此图中前者冷静肃穆的静坐在马上前行。

后面跟着一位惊慌失措弯腰伏身的骑者和一匹同样呈现惊恐不安状态的鞍马。

前者及胯下的鞍马和后者与其胯下作惊恐万分的鞍马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动静对比,让观者的视觉处于动静结合之中,呈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之感。

画面中生动写实的多匹鞍马形象,动态没有一个是重复的,变化多端,说明画家对少数民族戎马生活的深入了解和熟悉。

注重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观察细致,真实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的魅力风情及放牧生活的浓郁气息。

三、《鞍马出行图》画面构成及艺术特色

北齐娄睿墓墓道西壁的《鞍马出行图》是从右往左,由北向南出行,其利用貌似连环动画一样的长型画卷构图,画师在构图上巧妙设计,各部分疏密安排合理,局部人物分布及人物位置安排的高低和整体画面之间存在不可割裂的连续性。

从平面的角度来分析,是从线描的绘画形式来表现《鞍马出行图》整段构图的人物疏密关系,每段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既是独立的艺术个体,也是构成群体人像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壁画中的鞍马人物大小都是接近真人的同等比例,这样观者在进入墓室欣赏的时候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壁画中声势浩大的场景。

西壁《鞍马出行图》的三段局部构图与整段长卷画有着连续的整体统一性,所有的壁画大部分画面构图都是分前后两组。

主从相伴,多人马组合的大型群组和两人两马组合的小群组中的具体人物形象和位置分布安排得疏密有致,主次分明,繁简有度。

每一组画面都存在着相应的主次关系,都有一个中心主人物稳居画面中央的位置,在其周围又分布了高低错落的几位次要从者围绕着中心人物。

这些鞍马人物和他们手持的长剑、殳等兵器相互之间虽然都有其遮挡性,但却不会显得杂乱无章缺乏重点。画家技法娴熟高超,巧妙的设计构图,合理安排布局,从而扬长避短,使得画面的整个艺术构成更加丰富多样。

《鞍马出行图》的用线是不同于北方早期墓室壁画那种干练短线的造型特征,与其相对照的是北齐这座墓的壁画画面上多为富有变化的粗长铁线。

线条用笔最大的特征是主要以线描的形式呈现,外轮廓用弧形粗长线勾勒,采用中锋的笔法细致勾画,流畅自然,简洁概括。

娄睿墓壁画的用线不单单只是为了塑造鞍马人物的外部形象特征,更多的是画家想要通过粗细不一的长线条展现出不断变化的节奏形式,以及鞍马和人物的面部神态,心理状态以及内心深处的情绪等,体现了顾恺之所提倡的“以形写神”的绘画技法要求。

而这个时期的壁画画面上等级制度仿佛明显削减了很多,从画师分别赋予单个人物用线用墨的层次就能看得出来,每个人物的形象几乎都是用平等的笔墨去勾勒塑造的。

用密度大致相同的长线条和同样多的笔墨去绘制不同地位的人物形象,这些线条不仅能塑造形体,还是色块与色块之间的媒介,得益于线条与色彩的巧妙结合,这也是娄睿墓壁画绘画技法的特征之一。

由于画家运笔的快慢,线条的节奏也随着高低起伏,因而产生了或粗或细的局部线条,张力或大或小的夸张圆弧长线等。

上面笔者提到这些线条都是能表达感情的,是有重量的、感性的线,因此画家会根据鞍马及人物的动态来运用不同程度态势的夸张圆弧长线技法。

通过线条直观感受到画面中强烈的动静对比,从而更深层次地表现出不同人物面部或者从容或者惊愕的夸张神情、人物服饰衣纹褶皱的质感和衣服下面身体的体积结构,以及肃穆端庄或惊恐不已的不同鞍马形象。

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是需要和观者的想法产生共鸣,内心达到共情的,这不仅仅是作品画面直观体现的视觉空间信息所达到的,更是观者对这件艺术作品的产生的心理思维反应,然后主动性解读从而使这件静态的艺术作品冲击内心。

利用直观空间构建共享空间,空间与空间的碰撞结合,能表达出更深入更丰富的空间层次,画面和观者这两者客观存在于共享空间内部,相互作用,反复碰撞。

营建出极有冲击力且视觉听觉相互结合的思维场景空间。因此,绘画作品营建的空间感不仅是画面本身通过艺术构成(画面构图布局、线条勾勒的人物形象和色彩渲染技法等)。

表现出来的直观性的丰富层次空间效果,更重要的是这幅绘画作品留给后人观者结合画面发挥想象和主动去感受理解作品画面的空间,是观者在脑海中构建的一个全新的共享空间。

四、娄睿墓壁画的影响及文物价值

太原北齐娄睿墓从出土挖掘到目前为止,其艺术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壁画部分堪称一绝。

对于美术界来说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被誉为当年的“国内十大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和“秘藏千年的遗珍”,是中国绘画资料史、服饰史以及政治经济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鲜卑等游牧民族内迁主领中原地区后,把少数民族族人的游牧生活方式带到中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且改变了中原地区原本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思想。

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地区是中原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相互交流融合的重要地理位置。

在这里,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族人和中原汉族族人的文明开始交流融合,北方少数民族开始逐渐“汉化”,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汉族受到外来民族的影响也逐渐开始“胡化”。

在历史的进程中,文明的不断交流碰撞、接纳融合,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经济往来和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的发展,文明冲突后碰撞出火花,产生新的文明。

娄睿墓壁画中表现胡汉融合的信息史料除了政治和经济方面,最有研究价值的就是胡汉之间文化与思想的交流融合,思想中掺杂着文化,思想受不同文化结合的影响而不断变化更新,因而产生新的思想文化,成为生活方式以及音乐等方面的绘画史料。

在《鞍马出行图》中,人物的服饰特征中的所有人物都穿着上衣下裤,方便骑着鞍马出行。

马匹是草原的象征,他们把胡人服饰特点和游牧的生活方式带到中原,中原文化慢慢呈现胡风,西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融合一新,形成了新的文明。

这对我们研究北齐时期的胡人和鞍马形象、人物服饰和鞍马装备特征以及中原与西域不同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史料。

五、对当代人物画创作的启示

在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中国的古代绘画还是现代绘画,都需要画家立足于当时所在的现实社会,营建一个真实的创作环境。

从自身生活中获得创作的灵感,不断寻找灵感来源,启发灵感思维,激发创作动机,保持创作热情,要求画家发挥主观想象力,并结合客观现实存在的事物创作艺术作品。

历史上每个阶段的艺术作品都会呈现出一个时代的特征以及文化精神,表达着某个时代的艺术家所具有的主观思维想象和客观存在事物相结合的时代价值观念以及艺术家本身对他所处时代的主观理解与自我表达。

北齐娄睿墓保存下来的壁画部分所具有的艺术价值是无比珍贵的,尤其是壁画画面中的艺术语言对我们当代人物画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绘画参考图示和艺术灵感的启发。

我们当代艺术家应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念,本着参考借鉴、领受学习古画的正确态度,在此基础上受到启发并融入现代的艺术创新思维,以创作出具有我们这个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

在学习、接纳古代绘画传统的同时,还要做到秉承与发扬,发挥主观想象力,创造出更具有当代个性与传统形式相结合特征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出新鲜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的艺术作品。

结语:

北齐娄睿墓壁画内容的艺术构成(构图布局、笔墨线条、色彩渲染以及肌理效果处理方面)是特别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它的艺术价值是无比珍贵的。

当我们在鉴赏一幅艺术作品时,最直观的艺术构成形式就是整幅画面的构图,观者的目光会首先集中于画面的整体构图,而后才是画面中所表达的故事内容、笔墨线条、色彩渲染以及肌理效果的处理等绘画技法。

娄睿墓壁画中《鞍马出行图》的整段构图采用连环画式的布局,与每段局部人物群组构图紧紧联系在一起,两者之间存在连续性且富有节奏感,画面所营造的空间效果让人眼前一亮。

给观者带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这些具有节奏感和空间感的作品往往会在第一时间牢牢抓住观者的视觉感官,直接对观者的内心进行情感冲击,在观者脑海深处留下深刻的记忆。

不论是《鞍马出行图》富有律动节奏之感的整段构图,还是主次分明、动静结合的局部构图,都是值得我们获取艺术灵感和学习创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