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板桥”沈阳板桥铺是明代邮传机构“急递铺”,告诉你明代快递有多快?

“板桥”沈阳板桥铺是明代邮传机构“急递铺”,告诉你明代快递有多快?

时间:2023-08-09 11:45:02来源:壹周历史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壹周历史的《沈阳板桥铺是明代邮传机构“急递铺”,告诉你明代快递有多快?》,希望大家喜欢。

原题目:盛京记忆|明代急递铺之[板桥铺[

来源于奉天商埠 ,作者:王 连。转载仅限交流,未经联系,如侵权私信即删。

现在的快递业务,通过飞机、火车、货车专运,可以一天送到几千公里以外,那么在800多年前的大明王朝,传递信件有多快呢?

在大明朝,官方将邮递业务机构称为急递铺,在辽东的沈阳城边就一个急递铺遗址,位于板桥村

板桥铺,位于沈阳市苏家屯区十里河街道北,沈营公路西侧,北距沈阳55里,南距十里河镇5里。据《苏家屯区志》记载:板桥铺,原名高桥铺,形成于明代,因村南河上有一木板桥,更名为板桥铺。是明代辽东邮传机构——“急递铺”在板桥村设立的铺站旧址。

苏家屯区十里河街道板桥村位置图 图/腾讯地图截图

明朝的急递铺

我国古代的邮传机构,分为急递铺和驿站两种,急递铺专司“公文送达”。驿站则迎送使客、转运军需、飞报军情兼而有之。二者在业务上有所交叉,但仍属两个不同的体系,各司其职,互不隶属。明廷规定:“重事给驿,常事入递”,就是说重要和紧急的军务交给驿站,平常的公文信件由递铺传递,二者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完整迅捷的邮驿传递体系。

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沿袭旧制,命“置各处水、马站及递运所、急递铺”,建立遍布全国的邮传系统。辽东地区以辽阳为中心,开辟了东、北、南、西南四条驿路。在驿路沿途,遍设驿站和急递铺站。驿站的间距较长,每60里设一站,急递铺的间距较短,10—20里左右就设立一个。

辽东各处急递铺表图表源自网文:《急递铺—中国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据《辽东志》记载:辽东地区共设有55处急递铺站点。沈阳至辽阳之间120里,共设有九处:出沈阳“在城铺”向南,10里浑河铺,又10里白塔铺,又20里沙河铺,又15里板桥铺。板桥铺再向南还设有:山岳铺,烂泥铺,接官厅铺,辽阳在城铺。共同构成一条铺铺相连,接力向前的邮递路线。

清宣统二年《承德县所属舆图》,苏家屯境内的急递铺站

板桥铺设于板桥村南50米,一个三米高的台地上,由于任务单一,规模较小,仅有铺舍数间,设铺长一人,铺丁五人。铺丁的家属围绕铺舍周围居住,形成了一个小的居民点。同时,驿路上每个铺站旁都建有路台(烽火台的一种),板桥铺旁的路台名为“板桥铺台”,有台丁常年驻守,守卫驿路及铺站安全。台丁及家属们也在附近聚居,板桥铺所在地区逐渐形成一个小的村落。

急递铺站本身不具有防御性,但是,明代后期,由于明军与女真的战事频繁,为了防御女真进犯,在铺站周围,也筑有土城堡,由铺丁、台丁及少数军队驻守。由于铺站周边防御性的加强,人们在认识上发生混淆,将“铺”与用于屯兵的“堡”混同起来,因此,“板桥铺”又被称作“板桥堡”。

明代对“急递铺”的管理非常严格,传送政令,贵在迅速。公文到铺,不论白天黑夜,必须“随即递送”,而递送方式,主要靠步行,因此,称为“步递”,铺兵又称“走卒”。而驿站飞报军情,以骑马送递,称之为“马递”。

铺兵递送公文时,“各置夹板一副,铃攀一副,缨枪一把,回历一本”,“腰系革带,悬铃持枪,挟雨衣,赍文书疾行”。昼夜兼程,风雨不误。沿途的车马行人,听到铃声,立即避让路旁。下一个站的铺兵听到铃声,立即整装以待。一俟公文到铺,便像接力赛一样,继续前传。

明朝规定:“凡铺兵递送公文,昼夜须行三百里”,按此规定,一昼夜为24小时,每小时行十二点五里。每个铺兵只负责本铺地面,每十里为一铺,约需四十五分钟。这样的速度,对于少壮之人是可以做到的。

这个法律规定是不是很严格呢?每小时12.5里,一日三百里,在古代,这个传递速度,是不是很快呢?你想到了吗?

铃攀:铺兵系于腰间,沿途行人闻铃避让。

图/盛京风物——辽宁省图书馆藏清代历史图片集

夹板:用于挟带公文,防止折叠磨损,以包袱负于背上。

图/盛京风物——辽宁省图书馆藏清代历史图片集

急递铺站内配置为“每铺设十二时日晷,以验时刻。铺门置绰楔(桌椅)一座,常明灯烛一副,簿历二本”。记录公文到铺日期、传递铺兵的姓名等,以备查验。如铺兵延误时辰或损坏公文均要受到处罚,明廷规定:“稽留三刻笞二十,每三刻加一等,罪只管五十”,“若损公文角笞四十,每两角加一等,罪止杖八十”。由于充当铺丁是一种苦役,待遇微薄,生计艰难,导致明代中后期大批铺丁逃亡,某些铺站递送公文业务转由驿站接管。

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仿明制设六部,继续延用旧的辽东邮驿系统,但是,将辽阳以南的驿站全部裁撤,“凡往来公文俱由铺兵传递”。转向辽北地区发展。

清朝有急递铺:加大铺距,三十里一铺

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迁都北京,百万大军入关作战,致使辽东地区地广人稀,铺站递送公文的作用降低,遂将铺距加长,递铺裁减。据康熙二十三年编纂的《盛京通志》记载:“铺递之设,内地居民稠密,一铺远不过一、二十里。今奉、锦所属州县地广民稀,近者三十里,远者五十里不等,铺兵穷日之力,不能往返,且旗屯尤少,居民率皆只身就居,况每铺止设铺兵二名,亦有一名者。前者已去,后者锺至,奔走不遑,率多濡滞,承是役者,每视为畏途”。

铺距加长以后,由十里一铺改为三十里一铺。据康熙二十三年《盛京通志》·“驿站志”记载:奉天府至辽阳之间,原设九个铺站,简裁后为五铺。分别为:南路在城铺:三十里火烧桥铺(大石桥),三十里十里河铺。二十五里烂泥铺,三十五里辽阳在城铺。因铺距加长,板桥铺并入十里河铺,结束了作为邮传机构三百多年的历史。

康熙二十三年《盛京通志》第十二卷之驿站志(附铺递)

自从奉天“移民招垦”以后,关内民人不断涌入,为安置及管理民人,设立了各级府、州、县衙署,至雍正时期已发展为二府、四州、八县,加上吉林地区三个州县,民政事务日益频繁。为使政令畅通,对邮驿管理进行改革,“凡州县往来公文,俱由铺兵传递,其将军、四部各衙门,俱由站道(驿站)传递”。光绪元年,设立驿巡道,管理全省邮驿,急递铺站以州县衙署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连接主干驿路,形成快捷的邮递网络。

急递铺站的普遍开设,在传递政令,公文送达,沟通上下,密切联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清末时期铁路、电报、邮政的开通,旧的邮递方式逐渐被新设立的文报局和邮局等取代,官方公文也改以火车传递,光绪二十九年以后,驿站、急递铺等陆续暂停使用。清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奏请将全省驿站、急递铺全部裁撤。

看到这里,朋友们了清楚了吧,从明初到清末,跨越两个朝代,急递铺存在了近600年的时间,被文报局所取代,也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板桥铺旧址,历经数百年变迁,现已无存。2013年,沈阳市文物部门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对板桥铺遗址进行了考查。

该遗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50米,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遗址地表面散落有元、明时期的灰陶瓷片、白釉黑花瓷片、黑釉瓷器口沿、青花瓷碗底等,根据采集到的标本和历史文献记载,该遗址为明代板桥铺城遗址。

2013年,被列入沈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作为辽东邮驿传递的历史见证。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