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见证元大都繁华,大运河博物馆呈现元代瓷器专题展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澎湃新闻的《见证元大都繁华,大运河博物馆呈现元代瓷器专题展》,希望大家喜欢。
至元四年(1267),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在金中都的东北营建立新城——元大都,作为元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务最盛,各国商贾辐辏于此、百货云集”。经济的繁荣离不开发达的水陆交通,商贸物资源源不断流向大都,其中就有来自南北各地的瓷器。
澎湃新闻获悉,“大都:元代北京城”瓷器专题展近日在地处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出,其中既有山东菏泽元代沉船出土的瓷器文物,也有元大都遗址发现的精美陶瓷。透过展览,观众会发现元代遗址、窖藏出土瓷器与菏泽沉船所出瓷器窑口大多重合,可以想见元代商旅船货通过大运河供给大都的繁盛之景。
2010年,山东菏泽,在元代运河船只往返大都与杭州的必经河段,出土了一艘元代沉船,发掘出了包括精美瓷器在内的160余件遗物,总体质量较高。
山东菏泽元代沉船出土照片
元 堆塑龙纹高足杯 2010年山东省菏泽市国贸工地沉船遗址出土 菏泽市博物馆藏
元 青花鱼藻纹高足碗 2010年山东省菏泽市国贸工地沉船遗址出土 菏泽市博物馆藏
元 钧釉盏托 2010年山东省菏泽市国贸工地沉船遗址出土 菏泽市博物馆藏
元 青釉卷云纹单鋬耳杯 2010年山东省菏泽市国贸工地沉船遗址出土 菏泽市博物馆藏
元 磁州窑白地褐彩龙凤纹罐 2010年山东省菏泽市国贸工地沉船遗址出土 菏泽市博物馆藏
菏泽沉船出土的瓷器基本涵盖了元代制瓷业的主要窑口,既有南方的景德镇窑、龙泉窑,也有北方的磁州窑和钧窑。而当我们透过沉船帆影,沿运河向北来到元大都遗址时,便会发现元代遗址、窖藏出土瓷器与菏泽沉船所出瓷器窑口大多重合,让我们不禁在脑海中浮现元代商旅船货通过大运河供给大都的繁盛之景。
景德镇窑
元代统治者在景德镇专设浮梁磁局,《元史》记载:“浮梁磁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1278年)立。掌烧造磁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大使各一员。”官府的专职管理对瓷窑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元代景德镇除了继续烧制青白瓷外,还发展了青花瓷器,创烧了釉里红、卵白釉瓷器等新品种。这几类景德镇瓷器在元大都都有不少发现,不乏精品。其中,青白瓷所占的比例在景德镇窑的几个品种中最高。
元 青白釉串珠纹玉壶春瓶 1963年北京市崇文区龙潭湖元代斡脱赤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元 青白釉刻划牡丹纹双耳扁壶 1973年北京市安定门外元大都遗址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元 青白釉饕餮纹双耳三足炉 1973年北京市安定门外元大都遗址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元 青白釉笔架 北京市新街口元大都遗址北垣墙基下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元 青白釉笔架 北京市新街口元大都遗址北垣墙基下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笔架镂雕成五座山峰形,浮云环绕。主峰粘贴有云、月纹,恰似彩云托月。山崖一侧有藤蔓和青竹。山脚下海水汹涌,浪花飞溅,游龙逆水嬉戏。胎质坚硬,釉面光滑细腻,造型别致。
元 青白釉多穆壶 1963年北京市崇文区龙潭湖元代斡脱赤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多穆壶为元代创新式样,由蒙古族、藏族等贮放奶液的金属或木质盛器演变而来。
元 青白釉僧帽壶 1965年北京市海淀区明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执壶因壶口形似僧帽,故名僧帽壶,一般为僧侣做法事时所用,是元代的创新品种。
元代汉地瓷器在造型和纹饰方面开始受到藏族文化的浸染,僧帽壶和多穆壶的流行,和藏族宗教文化风俗密切相关。
卵白釉瓷器的创烧是元代景德镇制瓷业的重要成就,因其釉色白而微微泛青,类似鹅蛋壳的色调而得名。卵白釉瓷器精粗有别,其中以"太禧"盘供奉瓷、"枢府"款官府用瓷等为突出代表,胎釉俱佳,制作精良。
元 卵白釉“王”“白”款高足杯 1998年北京市颐和园内耶律铸夫妇合葬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元 卵白釉“王”“白”款高足杯 1998年北京市颐和园内耶律铸夫妇合葬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杯内口沿下方对称印楷书“王”“白”两字,若将二字组合,为“皇”字,则认为可能为帝王而制,或把“白王”与佛教相联。
元 卵白釉“枢府”款高足碗 南京博物院藏
元 卵白釉印双龙纹棱口盘 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窖藏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青花和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瓷器的重要品种,它们是分别以氧化钴或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画,再加上透明釉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元青花的烧制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钴料和二元配方制胎技术的使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得器物胎骨致密坚固,减少变形,并增加釉胎的白度。
元 青花云龙纹瓷罐 1966年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洮西公社湖溪大队元代窖藏出土 镇江博物馆藏
该罐在绘画、制作工艺上具有很高水准,云龙纹采用了少见的双重装饰技法,先在胎体上刻画纹样,再装饰青花,使图案更具立体感。该罐出土时,罐内藏有50余件银器。其中一件银盘的外底刻有阿拉伯文铭文,汉译为“回历714年1月”,即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纪年银盘确定了窖藏及青花罐的年代上限,也使这件大罐成为存世量极少的珍贵标准器。
元 青花云龙纹香炉 2012年江苏省镇江市京口闸遗址出土 镇江博物馆藏
元代青花瓷中,大尺寸的香炉很少见。如此尺寸的器物,烧造难度可想而知。古代工匠采用分体式烧制方式,巧妙地解决了烧造的问题。香炉的两青白釉曲形耳为单独烧制,耳平面中间镂空,下端浮雕如意云纹,榫面设一孔,通过炉颈上的两长方形孔来固定两耳。从出土遗址的位置和遗物考察,结合文献推测,此件青花云龙纹鼎式香炉可能为镇江运河沿岸天妃庙(又称妈祖庙)的供奉用品。
元 青花莲池鸳鸯纹盘 南京博物院藏
盘内底绘莲池鸳鸯纹,池塘中荷花盛开,水草摇曳,一对鸳鸯游弋其间。这一“池塘小景”题材的图案在元代十分流行,学者们征引文献记载,称之为“满池娇”。
元 青花龙纹三足炉 南京博物院藏
元 青花月映梅纹高足杯 1972年河北省定兴县窖藏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元 青花月映梅纹高足杯 1972年河北省定兴县窖藏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高足杯是为了方便蒙古人游牧生活烧制的器具,是元代典型器型之一。元代高足杯主要作为酒具。漏斗型高足杯,大口尖底,出土和传世数量较少。
元 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 1964年北京市丰台一号塔基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磁州窑
磁州窑历经宋、金的繁荣发展,至元,产品和窑场数量达到了顶点,产品品种繁多,形式新颖别致,侧重实用性。磁州窑装饰以白地黑花或剔划花为主。纹饰多见龙凤纹,缠枝花纹,鱼藻纹、人物纹、墨书书法等民间百姓喜闻乐见题材,用笔自由写意,构图质朴简约,瓷器上艺术风格与技法的变化发展凝结了大众审美意趣。
元 “内府”款梅瓶 北京市元大都后英房遗址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器身肩部书酱彩楷书“内府”二字,瓷器书“内府”款,多见于元代及明初梅瓶,应为宫廷内府所烧造,遗存甚少。
元 白地黑花凤纹罐 1969年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元代窖藏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元 白地黑花龙凤纹扁壶 1973年北京市安定门外元大都遗址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四系”器类,相对“双系”或“双耳”更加稳固,便于悬挂,提拎,契合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元代四系瓶多属磁州窑系产品。
元 白地黑花荷叶形盖罐 首都博物馆藏
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古代青瓷生产发展到后期阶段的杰出代表。大一统的元王朝使龙泉窑瓷器流布全国,特别是北方的广大地区。元大都的粮食供给大量依赖江南,在粮食北运的同时,龙泉窑瓷器也被成批运往北方,其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元 青釉海水云龙纹瓶 1976年北京市海淀区元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元 青釉葫芦形瓷执壶 1988年浙江省杭州市朝晖路市商业局储运公司窖藏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元 青釉骑犼观音像 1966年北京市昌平县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元 青釉骑犼观音像 1966年北京市昌平县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此尊头戴花冠,面相端庄,双目微闭,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上身披双领下垂式袈裟,下身着串珠纹纱裙,胸部袒露,胸前饰璎珞。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双手结禅定印于脐下,座前有三条连珠璎珞垂饰。菩萨和犼肌肤裸露部位未施青釉,呈浅褐色。
元 青釉缠枝牡丹纹平顶盖罐 北京市朝阳区广渠门劲松五区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元 青釉缠枝牡丹纹平顶盖罐 北京市朝阳区广渠门劲松五区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钧窑
钧窑瓷器是北方宋元时期一类重要瓷器产品,元代钧窑以多变的釉色和鲜明的红彩,釉色极强的遮盖性,经济美观的生产,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元 天蓝釉贴花兽面纹连座双耳瓶 1972年北京市新街口豁口后桃园元大都遗址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整器物呈五兽驮负宝瓶形状。通体施天蓝釉,器身呈现多处不规则的紫红、蓝褐紫斑,使器物更加绮丽多彩。瓶的口部、颈部吸收了流行于宋、金时期花口瓶的造型,高大中透出灵巧,庄重中显出秀美。
元 堆塑龙纹双耳炉 1998年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张弘略墓出土 保定市满城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藏
元 月白釉罐 1998年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张弘略墓出土 保定市满城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藏
元 月白釉罐 1998年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张弘略墓出土 保定市满城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藏
元大都出土瓷器集中体现了元代制瓷业的蓬勃发展,瓷器的器型,纹饰,工艺,功用等方面呈现多元文化特征。文化丰富繁荣的瓷器物质文明,揭示出元代开放交融,安定强盛的政治局面,也呈现出承前启后,不断革新的文化特征。以瓷器为商贸载体的中国在元代成为世界性市场,进一步促进了物质文化的传播和双向交流。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
(本文据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