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来“恐龙之乡”踏上寻龙之旅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新华社的《来“恐龙之乡”踏上寻龙之旅》,希望大家喜欢。
在中国,几乎很少见到一座城市与恐龙有着这样的“亲密关系”:出土数千件恐龙化石,吸引数百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研究白垩纪古生物,就连街道的名字,也用鸭嘴龙、满洲龙、神州龙等名字来命名……黑龙江省嘉荫县,因为与恐龙的不解之缘,被称为“恐龙之乡”。
位于嘉荫县神州恐龙博物馆中的恐龙化石骨架。新华社记者 陈聪 摄
在位于嘉荫县红光乡的神州恐龙博物馆中,一座高约4.5米的巨大恐龙骨架占据了一处展厅的中央位置,昂首向前的身姿仿佛定格在数千万年前的一瞬。这就是被誉为“神州第一龙”的我国最早发现恐龙——满洲龙的骨架化石。
据神州恐龙博物馆工作人员王莹莹介绍,满洲龙生活在距今约6700-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属鸭嘴龙科,是一种以植物为食的素食恐龙。
嘉荫县位于黑龙江省北部,与俄罗斯隔黑龙江相望,这里北国风光浓郁,每到夏天,都有大量游客来这里避暑休闲,但更重要的是来领略“恐龙之乡”的独特魅力。
跟着王莹莹走进博物馆,一件件恐龙化石展陈令人目不暇接。这里有形态各异的恐龙骨架和化石,有名为“嘉荫足迹”的恐龙足迹化石,也有配合文物展出的科普知识展板。
位于嘉荫县神州恐龙博物馆中的原角龙与驰龙化石骨架。新华社记者 陈聪 摄
在十几架高大的鸭嘴龙、霸王龙等化石骨架脚下,一只驰龙正飞扑向一只原角龙的脖颈,与另一只袭向原角龙后腿的同伴一起“围杀”猎物。
“这两只驰龙与原角龙的化石在同一位置出土,我们根据它们生前可能发生的搏斗还原了这个场景。”王莹莹说。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在草木肥沃的湿地沼泽地带,几只体长达8米的成年满洲龙在灌木丛中穿行。这里既有大量多汁的灌木和水草可供采食,又有在受到肉食龙攻击时成为避难所的深水河湖。
位于嘉荫县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中的大型恐龙塑像。新华社记者 陈聪 摄
“古生物学家根据化石出土时的状态断定,发现满洲龙化石的嘉荫及邻近地区在6600万年前曾是一个大湖的边缘。那时的嘉荫温暖潮湿、植物茂盛,气候和现代江浙一带差不多。”王莹莹说。
穿行于姿态各异的恐龙化石之间,数千万年前史前世界的惊鸿一瞥既震撼着参观者的心灵,又吸引着科研工作者来到嘉荫,探索这些庞然巨物灭绝的未解之谜。
“嘉荫既有我国最早发现的恐龙化石,又因为出土化石所处的时代最晚,成为我国境内恐龙最晚灭绝的地方。”在博物馆内一间化石修复室里,神州恐龙博物馆业务研究部主任沈凤斌放下手中的一块鸭嘴龙趾骨化石,向记者讲述。
位于嘉荫县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中的一处恐龙骨架。新华社记者 陈聪 摄
沈凤斌介绍,虽已经过多年研究,现在嘉荫的恐龙化石仍被不少谜团包裹着。“比如,为什么嘉荫发现大量恐龙骨骼,却至今没有发现龙蛋化石?嘉荫恐龙的集群灭绝,是不是由于火山活动的影响?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发现。”
走出神州恐龙博物馆,脚下就是名为“龙骨山”的一片丘陵。过去100多年间,大量恐龙化石在这里被挖掘出土,拼凑出“神州第一龙”的完整拼图。如今,这里已是总面积30.7平方公里的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1902年,满洲龙的化石最早在嘉荫一座叫渔亮子的小渔村附近被发现,起初被误认为是哺乳动物的化石。”王莹莹说,在此之后,多批地质学家及古生物学家又赴嘉荫进行了多次考察发掘,最终在1930年由恐龙学家里亚宾将这里出土的恐龙化石种群命名为黑龙江满洲龙。由此,“神州第一龙”重现世间。
位于嘉荫县一处公园内的恐龙塑像。新华社记者 陈聪 摄
据介绍,嘉荫及邻近地区迄今已发现至少10个晚白垩世恐龙分类群,其中既有满洲龙、乌拉嘎龙等植食性恐龙,也有霸王龙、鲨齿龙等凶猛的肉食性恐龙。
来自黑龙江佳木斯的游客张先生带着孩子自驾前来参观博物馆。“我们在这里了解到了化石修复、‘神州第一龙’等各种有趣的知识,孩子既得到了放松,也学习到一些恐龙历史文化知识。听说博物馆的2号馆即将建成,建成后我们还要再来,想更具体地了解一下嘉荫地区的大地变迁和生命过往。”张先生说。
据了解,作为我国最早有科学记录的恐龙化石发掘地,嘉荫正通过组织研学活动、开发主题旅游线路等方式,提升“恐龙之乡”文旅产业的科技感与参与度。(记者陈聪、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