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汉朝的疆域被严重低估?考古发现证明,汉长城已经修到了外蒙古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微智先峰的《汉朝的疆域被严重低估?考古发现证明,汉长城已经修到了外蒙古》,希望大家喜欢。
提到汉朝的疆域,一般都认为是东到朝鲜半岛,西到葱岭,南到交趾,北到阴山。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大体上绘制出了汉朝的版图轮廓,并成为了“不可更改”的权威,被各大教科书引用。然而,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了西汉的版图已经北越阴山,到达了外蒙古一带。
我们仔细观察谭其骧绘制的西汉版图就会发现,西汉北部边界线大体上是以长城为界的,这原本是没有多大问题的。然而,谭其骧的错误之处就在于他将秦长城作为了汉代的北部边界,这明显是混淆了“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朝修建了长城,汉朝也修建了长城,怎么能混为一谈呢?
谭其骧绘制西汉全图的河套一带
我们首先来追溯一下河套地区的长城修建史。在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都已经在黄土高原修建了长城。赵武灵王破娄烦、林胡,于是在河套平原修建了长城,史称“赵北长城”。该长城在阴山之南,总体位于河套平原东部,尚未到达河套平原西部。
秦昭王时期,为了抵御义渠的残余势力,秦国在黄土高原的南部修建了长城,史称“秦昭王长城”,该长城西起陇西临洮,东到无定河下游,基本上将渭河、泾河流域保护起来。
战国长城分布地图
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北伐匈奴之后,就得到了“河南地”地区,也就是现在的鄂尔多斯高原。为了巩固对这些地区的统治,秦始皇派遣蒙恬组织修建了新的长城,该长城东接燕长城,西到河套平原西部,总体上位于阴山之南和赵长城以北,比赵长城更长。谭其骧绘制的汉代的北方边界就是沿着这条秦长城绘制的。
秦长城地图
秦汉之交,匈奴统一大漠,并重新占据了“河南地”。汉朝初期,国内经济残破,采取休养生息之策,对外则和匈奴和亲。汉文帝时期,匈奴老上单于侵犯汉朝,汉文帝只能利用秦昭王长城来抵御匈奴入侵,并提出以长城作为两国的分界线。
汉武帝上台后,利用“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不断对匈奴反动反击,开始汉朝开疆拓土的历史。前127年,汉武帝派遣卫青北伐,夺取了河南地。随后,汉军“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而为固”。也就是说汉朝重新修缮了秦长城,并修建了新的军事城堡。
然而,汉朝修建长城的事迹不止于此。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再次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决战,这场战争史称漠北之战,战争的结果是“匈奴远遁,而幕(漠)南无王庭。”也就是匈奴基本退出了漠南地区,漠南当然成为了汉朝的疆域了。
那么漠南是哪里呢?原来在蒙古高原有一个面积达到了130万平方公里的戈壁滩,是亚洲第二大沙漠,总体位于内蒙古和外蒙古之间,中国史书称为“大漠”。戈壁滩以北为漠北,以南为漠南。因为戈壁滩的存在,使得漠南和漠北之间存在天然的障碍。
汉朝在占据了漠南之后,就开始在戈壁滩以南修建大规模的防御工事。前102年,汉武帝派遣光禄勋徐自修建五原塞外列城,《匈奴传》记载:“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里,筑城鄣列亭至卢朐”。这些防御工事被称为光禄塞。过去,史学家基本认为这些防御工事只是城鄣列亭,然而考古学家后来发现光禄塞竟然是两条平行的长城,史称“外长城”。
外长城分为南北两条,都位于阴山以北,两条长城的距离在2.5公里到20公里之间。其中北长城长为577公里,其中内蒙古境内为527公里,外蒙古境内为50公里。
北长城主要是用夯土版筑,因此留存下来的遗迹是比较少的。后来,考古学家又在北长城附近发现了大量的古城遗址,例如宝力罕嘎拉丹古城、苏木图古城、库伦苏木古城,巴音苏木台郭勒嘎查古城等,这些古城出土了一些汉朝的文物,可见是汉朝修建的军事据点。
南长城长约808公里,其中内蒙古境内为498公里,而外蒙古境内的长度竟然达到了310公里。南长城向西延伸到了居延海附近,因此许多学者认为该长城史河居延塞相连接的,而且其中间也发现了若干烽燧。
汉长城遗址
汉代的受降城可能就位于汉长城之间。前105年,为接受匈奴左大都尉投降而筑,汉朝在阴山以北修建了一座受降城。根据考古发现得知,该城的一支就是今外蒙古南戈壁省巴彦布拉格的瑙木冈县的巴音布拉格古城址,这里是阿尔泰山向东的延伸地带,有许多绿洲。凭借这些绿洲,汉朝军队得以在此驻扎。不过在谭其骧的地图上,受降城竟然被画在了汉朝之外。
2009年,俄蒙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南戈壁省发掘"巴彦布拉格要塞"的遗址,在城内发现了乱葬坑,经过DNA检测,确认这些乱葬坑的残骸就是汉军残骸。这可能是后来受降城沦陷,这些士兵被匈奴人所杀,最终乱葬于此。
汉朝在汉武帝之后的北方边界线早已不是秦长城,而是汉长城。实际上,汉长城也并非是汉朝的最北边界线,戈壁滩才是最北的分界线。除了受降城之外,汉朝在漠南还有一座重要的军事据点——范夫人城。
《汉书·匈奴传》记载汉军“ 乘胜追北,至范夫人城 。” 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本汉将筑此城。将亡,其妻率馀众完保之,因以为名也。” 可见,范夫人城原本就是汉军修建的军事据点。一般认为,范夫人城位于外蒙古达兰扎兰加德城西北,位于外长城以北,似乎已经跨越了戈壁滩了。
郭沫若《中国史稿地图》中的汉长城和范夫人城位置
在西汉末期,外长城防御体系被匈奴攻破,范夫人城、受降城也自然被放弃了。那么汉朝还能卷土重来吗?到了东汉时期,匈奴遭遇到了乌桓、鲜卑的猛烈攻击,于是分裂为了南北两部分,其中南匈奴依附于汉朝,为汉保塞,也就自然成为了汉朝的一部分,南匈奴的活动范围大致就在戈壁滩以南。
在谭其骧的地图中,汉朝版图是不包括鄂尔多斯高原的,这里似乎成为了匈奴的飞地。然而几十年来,考古学家在鄂尔多斯高原发现了汉代遗址332处,其中汉代古城31座,汉墓147座,并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发现了大量的壁画。这些遗址主要是西汉中期到东汉初期。
鄂尔多斯汉墓壁画
战国到汉朝是中国第二个温暖时期,黄土高原还是森林密布,当时的鄂尔多斯高原和现在大相径庭。因此,汉朝居民能够在鄂尔多斯高原进行了畜牧和农耕。当汉朝已经控制了整个河套平原之后,匈奴人是无法穿越汉朝的三道防御线而进入鄂尔多斯高原的。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阿拉善高原一带。谭其骧绘制的汉朝凉州就是河西走廊和黑河一线,广大的阿拉善高原并未在汉朝版图之后。然而,阿拉善高原基本已经被汉朝的外长城包围,怎么可能还是匈奴的地盘呢?
那么,汉朝后来是如何丢掉了这些防御线的呢?在东汉中期,鲜卑族崛起,征服了整个蒙古高原。而南匈奴为了避鲜卑的锋芒,选择南迁。最终,河套平原被鲜卑所占据。为了抵御鲜卑,东汉将大量的羌人东迁鄂尔多斯高原,实行“以夷制夷”,但是羌人爆发了长期的反抗,也就是东汉羌乱,最终东汉也失去了对鄂尔多斯高原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