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襄城”曾与苏轼齐名的吴育,为何在史上籍籍无名?

“襄城”曾与苏轼齐名的吴育,为何在史上籍籍无名?

时间:2023-06-10 10:36:00来源:写乎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写乎的《曾与苏轼齐名的吴育,为何在史上籍籍无名?》,希望大家喜欢。

作者:许云辉

尘土飞扬,马蹄声碎,一队人马怒马鲜衣,“纵鹰犬暴民田”,趾高气扬飞驰在官道上。路人惊惶躲避,百姓关门闭户。人马行至襄城(今河南许昌襄城县)县境时,领头者急令队伍恢复正常速度,万不可再纵马奔驰。

卫士颇为不解:“大人乃皇室宗亲,回龙兴之地祭祖,襄城县令见到您连说话的份儿都没有!大人何故如此谨慎?”

领头者心有余悸道:“数年前上坟时,朝廷都派中官(太监)护送,并安排沿途各州县备办丰厚祭品。去年,新任襄城县令奏请朝廷,请事先开列出所需物品,供各县预备。猪羊等祭品均由高级官员负担,使得百姓负担大为减轻。但如此一来,中官便无法再狮子大开口饱中私囊。因此,个别中官对他怀恨在心,故意半夜三更敲响襄城县门,索要耕牛拉车,被襄城县令拒之门外!此后,再无人敢在襄城地界撒野!”

这个令皇室宗亲肃然起敬的襄城县令,正是“奇颖博学”的吴育。

(一)智斗西夏

吴育以通过制科考试入仕。制科考试是北宋不定期的特殊考试,考生均为由朝臣推荐的特殊人才,选拔标准极为严格。考试成绩分五等,三等为最优。而“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苏)轼而已。”

吴育从襄城镀金调回京城任职不久,大宋夏国王李元昊与辽宋公开决裂,称帝建西夏,并遣使照会宋仁宗必须承认其皇帝称号。宋廷朝臣义愤填膺,一致“议出兵讨之”,且目中无人嘲笑道:“李元昊,无非是个跳梁小丑罢了!我天朝大军一到,‘旋即诛灭矣。’”

吴育力排众议,高屋建瓴进言:“李元昊虽然一直自称蕃臣,但他表里不一,占有封地上的所有赋税,一丝一毫不上交朝廷。况且,此人素来游走在归服与反叛朝廷之间。臣建议,陛下对其请求置之不理,以示对他无理要求的蔑视!另外,此人早已习惯超越本分使用车马服饰,必定不会自行削减。臣认为,陛下可以援引太祖建宋时对待江南的惯例,略微改变他的名号,以加封手段安抚控制他!”

因宋仁宗一直未予回复,吴育忧心如焚,再次进言:"臣斗胆建议,请陛下先以文诰告谕李元昊。如果他执迷不悟,我军也应在边境严加守御。对西夏,不值得把他当做大宋叛臣来亟加征讨。西夏‘羌人剽悍多诈’,神出鬼没。我军乘着锐气长途奔袭,如果‘见小利小胜,必贪功轻进’,中了贼人奸计。因此,臣反对征讨,建议边防军‘坚壁清野,以挫其锋。’"

宋仁宗在一片征讨声中,根本听不进吴育的逆耳忠言,派出大军劳师远征。西夏以逸待劳,多次击败宋军。宋廷因“久之无功”,损兵折将后与西夏讨价还价,达成李元昊以“西夏主”名义向宋廷称臣的协议,最终采纳吴育建议,“卒封(李)元昊为夏国主。”

吴育趁热打铁,上书建议朝廷居安思危,修政令、肃纪纲、富财用、施恩信、明赏罚,打造一支“将帅练习,士卒精锐”的铁军。同时,他以丰富学识进献自西汉至唐太宗直到宋真宗时,历代朝廷“通西域诸蕃事迹”,为宋仁宗解决西夏问题提供丰富的决策依据。

辽国对李元昊擅自称帝大为不满,大举入侵西夏。李元昊内外交困,放低身段请求内附朝廷。辽国亦遣使来宋,请求宋廷两不相帮“勿纳元昊。”宋廷本不愿趟这趟浑水,但又不知如何回答双方使者。吴育审时度势建言:“我朝应静观二虎相斗以‘乘机立功’。如果援助李元昊,臣担心激怒契丹觊觎我赵魏之地。那时,‘朝廷不得元昊毫发之助’,太行山东西方向将会狼烟四起!故此,臣建议,派特使转告李元昊,先让他与契丹和好如故,朝廷再考虑让他内附;同时转告契丹;‘朝廷已诏令李元昊,如果能到您军中谢罪,我朝即答应其内附;如果他执迷不悟,贵军自可大举讨伐!’这样一来,双方都无法归罪我朝!”

宋仁宗大喜,依计而行。西夏与辽国无计可施,撇开宋朝相互厮杀。契丹十万大军中了西夏诱敌深入之计,几乎全军覆没。吴育坐收渔利的国策,有力维护了国家与边境的平安。

(二)治理京城

吴育以出色的能力出任首都开封府知府后,经过秘密侦查和充分准备,将民愤极大的一个大奸吏逮捕法办,流放岭南,市民们拍手称快。

不久,他又组织抓捕一伙臭名昭著的江洋大盗,缴获一万九千缗赃款,将他们判处死刑。京城一些大盗的保护伞相互勾结,给吴育施压,企图为大盗集团翻案。宋仁宗为公平起见,特派专案组重审此案。专案组严格执法,最终维持原判,将大盗们依法处决。

当时,因“岁饥多盗”,官府执法人员捉襟见肘。吴育创造性发动群众参与官府维护治安,严格执行捕获盗贼者重赏制度。曾经有个勇士抓获盗贼送官后却没有领到奖赏,忿忿不平。吴育得知后,处理了相关人员,大张旗鼓重赏勇士,以表明官府有功必赏的态度。此举使群众更加积极地参与联防,一举扭转了京城治安混乱局面。

(三)刚正可用

吴育升任副宰相期间,为遭宦官谗言的正直官员富弼等人仗义执言,一身正气力谏宋仁宗亲贤远佞,有“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之称。

地方官向绶一手遮天,横行不法,因怀疑副职向朝廷暗中揭发,故意制造冤案嫁祸副职。副职不堪其辱,向朝廷秘密弹劾向绶后自杀身亡。向绶东窗事发后,几个位高权重的大臣因为向绶是宰相之子,极力营救,请求宋仁宗法外超生,刀下留人。吴育谏言:“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向绶最终被“减死一等,流南方。”

吴育出任蔡州,大力推行伍保法“以检制盗贼。”一天,朝廷专案组十余人在宦官率领下突然秘密抵达蔡州府。原来,有人到京师告发,有“妖人千数”齐聚蔡州确山图谋不轨。专案组进驻蔡州后,宦官命令吴育派出当地官兵配合专案组抓捕妖人。吴育问明情由后微笑道:“吴育治理蔡州,虽然才疏学浅、时日不多,但如果真的有千名妖人在蔡州境内活动,我岂会不知!据我所知,这无非是一群乡民利用佛法聚会非法集资而已!这样吧,我派一名弓箭手去,就能把为首者全部召来。大可不必大兵压境,造成百姓不必要的惊恐。”果然,十个领头者随差役进入府衙,被宦官绳捆索绑押至京城审问后,“皆无罪释之”,诬告者也受到应有惩罚。

(四)病逝任上

吴育性格耿直,办事公正。他出任开封府尹时,名臣范仲淹在朝执政。吴育与范仲淹因政见不同,越走越远成为对立面。多年后,范仲淹遭贬河东,吴育高居庙堂,二人身份互换。范仲淹的奏疏,很多被当权者阻止或扣押。吴育虽与范仲淹不合,但对事不对人,积极坚决地采纳并实施范仲淹的合理建议,显示出宽广的胸怀。

也正因刚正不阿,行事果断,吴育经常容易得罪官场老油条。河阳百姓向通判上诉冤情,被通判一拖二推不予理睬后,转到吴育管辖处上诉。吴育认真受理诉状,断定是非曲直,迫使通判按判决执行。

宋仁宗曾多次想重用吴育,但因吴育得罪人太多而被迫打消念头。他曾推心置腹劝吴育:“各位大臣对您毁誉参半,都出自或爱或恨,您行事应当更加谨慎!”吴育却反劝宋仁宗如何辨识忠奸:“臣以为,了解人的语言,莫如观察他的行事。圣主的行为,应当如日月般光明正大。圣主要想重用某人,就该让所有人了解此人的善举;想要废黜某人,也该使所有人知道此人的恶行。只有这样,‘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臣认为,这才是历代王者应该奉行的准则!”

吴育病情沉重期间,依然“视事如平日。”他强撑病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辨明一桩冤假错案,处理舞文弄墨的文官两名,“已而卒,年五十五。赠吏部尚书,谥正肃。”

吴育与苏轼同为制科考试最优秀者。但苏轼以文才名垂千古,吴育却因政绩而寂寂无名。吴育名如其人,“无欲则刚!”正因为心底无私,不谋私利,光明磊落,他才敢冒死谏言、执法如山。宋仁宗曾说:“‘吴育刚正可用’,只是过于嫉恶如仇了!”这其实是对吴育最恰当的评价!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且于同月入职杏坛,2022年10月退休。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近百万字。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