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邑”周礼·考工记:古代城市规划理论著作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历史百家汇的《周礼·考工记:古代城市规划理论著作》,希望大家喜欢。
《周礼·考工记》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节是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思想,无疑有重要价值。
《考工记》中记载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反映出了中国早期的都城布局和设计制度。
所谓“营国”,即是建城。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这种“营国制度”由城邑建设体制、礼制营建制度和城邑规划制度三个部分组成,城邑建设体制规定了王城、诸侯城、都城三级城邑,各级城邑建置数以及分布等。礼制营建制度规定了各级城邑的规模以及城垣、城门道路的等级。
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周礼·考工记》其规划内容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都城的规划形制为正方形,每侧城垣设三门。
第二,以城门为原点,相互连接形成直线形街道布局。其中南北向干道三条,东西向干道三条,顺城墙还有环城干道,城外有野涂,以此组成棋盘式交通道路网络。
第三,城内结构,王室居中,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外朝在宫城之南,宫城之北为商业区。
第四,宫城实行前朝后寝之制,即宫城的前部为处理朝政之地,后寝位于宫城之北,为嫔妃居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