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写得那么好,为何轮到他自己时,却一败涂地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史说新语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写得那么好,为何轮到他自己时,却一败涂地》,希望大家喜欢。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可谓是人人耳熟能详,如今它已然被多次拍成电影、电视剧,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三国演义》最突出的特色便是将历史进行演义化,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事更加真实,也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感受那段英雄纷争的光辉岁月。
小说以汉灵帝的中平元年开始讲述,最后在晋太康元年结束,非常完整地将汉魏吴三国的发展史呈现给大家。
可以说作者罗贯中对人物的描写、对政治形势和军事博弈的分析是头头是道。既然罗贯中对政治和军事了解的如此通透,那么他的政治生涯应该顺畅才对。
可现实却是罗贯中并没有选对明主,错误的选择让他没能实现他一展宏图的理想。那么,罗贯中此人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他的故事。
罗贯中早期对文学的向往
罗贯中出生的时代元朝,是一个很特别的朝代,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成立的大一统王朝,虽然是由外族人统治,但元朝人口还是以汉族人口居多。
汉族人的文化和传统跟蒙古族之间的差异很大,这就给日后元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元朝初期,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创伤,国家需要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来慢慢地恢复经济和稳定社会。
当时,元朝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渐渐由宋朝时的北方迁到了南方。再加上唐宋时期积累的文化底蕴,使得当时南方的文化艺术气息非常浓厚。
罗贯中便是在这个时候出生,他的家庭虽然不是什么书香门第,但是却家境优越。
其父亲在元仁宗时期是一名丝绸商人,有着自己的商铺,可以说罗贯中从小也是一个衣食无忧的人。
父为丝绸商人。
温饱足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小康之家的罗贯中自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熟读四书、通晓五经。
后来,罗贯中的母亲因病去世,他的父亲便让他跟着自己来到苏杭一带学着做生意。
罗贯中自小就对文学有着极大的兴趣,所以对经营商品贸易并不爱好,当他来到南方以后看到了很多说书的、表演杂剧的,内心深受震撼。
如上述所言,元初、元中的战争使得北方遭到了战火的破坏,文化中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罗贯中便在那里接触到了很多大作家的文学作品,比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的父亲见其对文学艺术如此爱好,便成全罗贯中的文学梦,不再要求他学习经商。此后他的生活非常地逍遥自在,经常跟好友一起到处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一边游玩一边畅谈文学。
每到一个地方罗贯中便搜集当地的民间故事,这为他以后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他还获得了一个外号:
“湖海散人”。
罗贯中是一个有志图王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为了我国古代小说之王之前,罗贯中也有一颗仕途之心。元朝末年,汉族和统治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各方势力蠢蠢欲动。
罗贯中所处的杭州也变得开始动荡,他深处其中看到各路英豪纷争,渐渐也萌生了一展宏图的想法。
当时,起义军中当属张士诚的军队势力最为强大,并且他的军队离杭州也非常近。
于是罗贯中告别了他的老师和朋友,毅然地加入到了战争的行列。罗贯中的想法很明确,那就是想要成为王者并独霸一方,建造属于自己的丰功伟业。
罗贯中客霸府张士诚。
罗贯中的这一愿望是无法通过作官来实现的,只能跟着起义军造反,待夺得天下后他甚至可以跟着封王。带着这样的愿望,罗贯中来到张士诚的帐下成为他的幕僚。
依靠他的聪明才智以及人脉关系,罗贯中每一次都能非常出色的完成,张士诚交待给他的各项任务。
那个时候,张士诚的军队正处于发展时期,他对人才也非常的重视,所以罗贯中不断地被提拔和重用。
就在这个时候又一股新的势力开始崛起,那便是南京的朱元璋,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反抗元朝的决心非常坚定,他带领起义军占领了元朝数座城池,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权力班底。
朱元璋比张士诚的理想更大,他想要获得更大的领地、更大权力,他曾将矛头对准了张士诚,让大将康茂才负责进攻。
在张士诚跟康茂才的战争中,罗贯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他不断地给张士诚献计,为他取得胜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后来,张士诚的弟弟被元军俘虏,在他弟弟的劝说下张士诚还归顺了朝廷。张士诚本就不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人,他的心思好似“小富则安”,以至于投降后开始安于享乐。
士诚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
看到元朝变得衰败之后,他没有听从幕僚的建议缓称王,再次称王想要夺取天下。
罗贯中在这个时候已经彻底看清了张士诚,知道他成不了大事,便以回家省亲为由离开了他的军队。
事实也的确如此,称王让张士诚成为了较为显著的目标,最后被朱元璋的大军所击溃。
重拾文学梦写出巨著
罗贯中离开张士诚之后,其他的将士谋臣也都纷纷离去,这让张士诚的军队雪上加霜,当然这与他已经没什么关系了。
罗贯中在朱元璋统一南方之后,曾经又回过杭州,因为他心中的英雄梦还没有结束。罗贯中心中明白朱元璋是一个能成大事的人,也想过要为他效力,但现实条件并不允许。
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朱元璋)。
首先是朱元璋在早期打天下的时候,身边便有各种能臣良将跟随他一路南征北战,他们在军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团体,罗贯中想要融入其中是很难的。
其次是罗贯中在张士诚跟朱元璋的战斗中有过很大的功劳,他可以算是朱元璋的敌人,即使自己主动加入其中,后者未必会真心接纳他。
最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罗贯中身上还是有着文人的傲气。他从前跟随张士诚,在张士诚垮掉以后他转而投向曾经的敌人,对他来说这是一种背叛,是被文人所鄙视的一种行为。
罗贯忠的自尊心不允许他这么做,既然在政治上没法出人头地,他便将全部的精力用于他所热爱的文学事业。
罗贯中自身的文学功底非常深厚,再加上他随军征战的经历和经验,让他写出了《三国演义》这部巨著。
传神稗史
罗贯中在书中讲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三国时期的英雄在他的笔下如同活了一般,更是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可是,很多人却不知道,此书展现的不仅是那段群雄争霸的历史,还寄托了罗贯中自己未完成的英雄梦。
总的来说,罗贯中之所以那么厉害能写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很大成份得益于他在战争中的那段经历,而他政治上的失败主要是当时没有站对阵营。
不过,正是这场失败成就了后来的文学大家,正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