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石刻,作为古代的一种“神物”,在三国时期又有何特点?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青灯话史的《石刻,作为古代的一种“神物”,在三国时期又有何特点?》,希望大家喜欢。
引言
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曾被多个朝代和割据势力作为都城而存在,因此它也被称为六朝古都。
而最早作为都城使用的就是三国时代,当时的建业就是现在的南京,因此南京也成为了许多历史学者研究三国历史的所在地。
不过学者们研究的媒介,多为古书和其他的历史文献,比如甲骨文、竹简等。只有比较少的一部分人会去从另一种历史记载媒介去研究它,那就是石刻,也就是石刺文献。
其实对比于史书和竹简,石刺文献在历史的研究上也是毫不逊色的。
一、石刺文献为何没什么人关注,石刺在古代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所谓石刺文献,即在名山大川中经常见到的石碑和石刻,这些在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比较常见。
比起喜欢把历史信息刻在石碑或者石刻上不同,中国古代的比较完整且统一的政府机构,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史官制度,
石刻文献之所以很少受学者们的关注,一方面是因为石刻相对史书竹简来说,数量相对较少,并且石刻比起后者更难保存。
如今在各地名山大川的石刻里,大部分仍存在的石刻,文字内容已经很模糊,很难通过里面的信息对远古历史进行考证。
其次,就是石刻在古代的主要作用性,让石刻记载的内容很难做到客观和务实。
虽然历朝历代的史书都有一定的夹带私货,比如为了展现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在某些地方抹黑或者嘲讽前朝末代统治者等。
这些在古代并不少见,比如《明史》对成化的记载,有很多就是清朝人出于对其的仇恨而故意加上去。
比如《明史·列传第一》对万贵妃的记载:“善迎帝意,遂谗废皇后吴氏,六宫希得进御。”
虽然真实性存疑,但史官在记录历史信息上,至少尽量做到避免与鬼神之说扯上关系。
相比石刻在这种方面就比较不靠谱,这是石刻存在的性质决定,因为它在古代的作用是向上天沟通的媒介,而不是历史信息的载体。
石刻和石碑在古代被称为神物,这种社会认知在周朝时就存在了,比如《周易·系辞上》对石刻的作用是这么描述的: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说明石刻在古代存在着一定的神圣意义,是古代人对不了解自然事物的尊称。
而这种风气到了汉末时期仍然存在,石刻和石碑始终在社会民间存有比较高的地位,许多文人墨客的诗词如果带有神物一词,多半指的都是石刻石碑。
比如三曹之一的曹植写的《吹云赞》和《承露盘铭》,里面的“是生神物”和“神物攸协”,说的就是石刻。
可见无论是三国还是更早时候,石刻就是一种有着很深鬼神之说味道的文化载物。
不过石刻的建造多在官方认可的情况下诞生的,里面的内容也多是为了政治服务,因此学者认可从石刻所记载的单独的人和事的描写中,获知一些与当时朝代政治变动的细节信息。
二、石刻在三国的作用与变化
石刻在古代作为神物,是知识文化较低的人,认为可与上天沟通的物件,类似于写天书的存在。然而石刻如果被有心人所利用,也能成为一种谋反的手段。
汉朝的石刻数量是在东汉时代开始多起来的,其内容的形制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先秦的风气,内容因为是与鬼神之说有关,所以多以谶纬的形式书写出来。
比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日‘始皇帝死而地分’......”
这是秦朝历史不仅反映了石刻文化在秦时就很流行,同时还代表石刻内容与朝代政治在当时就开始联系在一起,有心者用来造反,统治者用来彰显自己的政权合法性。
汉末时代存在的石碑和石刻,其内容很多都保留着这种形制,只是内容类别上不仅仅是反映政治这么枯燥。
相比于之前用石碑和石刻,哄骗无知者去造反,汉末的石碑石刻除了一部分与政治需要有关,另有一部分则是单独描写民间灵异神话和神话传说的,形式和内容开始往多元化发展。
在汉末石刻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墓碑、祠庙碑和神仙碑。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曹娥碑》、《白石神君碑》和《仙人唐公房碑》。这三块碑分别在汉末不同时代出现,对应不同类别的石碑内容,因此很有代表性。
《曹娥碑》讲述的是民间女子曹娥寻父尸而死的事迹,虽然故事内容是为了彰显曹娥的孝义,但却加入了许多灵异鬼怪的元素。
因此故事不仅在石碑上出现,同时还被加入了《异苑》和《后汉书·列女传》中。
《曹娥碑》的碑文后来还被汉末知名学者,蔡文姬之父蔡邕题碑,也就是蔡邕的二次加工,让《曹娥碑》的故事增添了灵异性。
比如虞预在《会稽典录》对这个故事的描述,其中一句话是“迎婆娑神,溺死不得尸骸。”
这段文字就是蔡邕在《曹娥碑》中所题,不仅含有一定的神怪因素,同时撰写上还保留着之前的谶纬风格,可见当时在石碑和石刻内容编写上增添灵异元素,在汉末时代的风气。
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汉末时代的石碑和石刻,不再是作为政治工具而存在,而是开始为社会大众而发声。
曹娥因孝义而死,而行为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认可,所以能够被立碑,为的就是彰显儒家传统的孝道精神。
而《曹娥碑》属于墓碑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专门为宗教服务的神仙碑,以及为鬼神文化服务的宗祠碑。
后者两种石碑的代表就是《仙人唐公房碑》和《白石神君碑》,其中《白石神君碑》更被视为汉代五碑之一,与《无极山碑》、《三公山神碑》等齐名。
这些碑文虽然与当朝的政治人物没有太大关系,但却都是在官府默许的情况下建造而成。但三国毕竟是一个混乱时代,到了三国鼎立之后,以谋求政治目的为主的石碑又多了起来。
三、三国分裂的时代,让一度被曹操压制的石刻文化重现
曹操当政时代,因为战争需要,崇尚简洁之风,曹操本人唯独杜绝奢侈之气,曾下令民间不得私自立碑。
根据《宋书·礼志二》记载:“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
这使得从先秦开始就涌现出的石刻石碑,在这段时间少了许多。
不过等到曹操去世,曹丕代汉而立之后,曹魏各地的石碑数量又开始增多。不过这些增多的石碑中,多数都是以官方石碑为主。
比如陈寿写的《三国志·魏志》:“刻石立于庙门之外。”
这是魏明帝时代,曹睿为恢复国家教育文化,特地将曹丕所撰写的典论刻在石碑,将其立于太学讲堂西侧,其表达了曹魏对文教发展的重视,更有浓厚的政治正统性的意义。
总结
除了曹魏之外,蜀汉、东吴在石刻文化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孙皓时期的石刻祥瑞,就是为了彰显自己作为统治者地位尊贵而搞出来的。
可见虽然曹操力主严禁石碑泛滥,但这个法规只在曹魏领地有效,而且没有完全禁止。三国为了自己的政权合法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人们的迷信,用石碑作为载体宣传自己的正统。
参考文献
《三国志·魏志》
《宋书·礼志二》
《史记·秦始皇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