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靖难之后姚广孝为何没有还俗当官?原因之一竟是为方孝孺求情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摩擦知识火花的《靖难之后姚广孝为何没有还俗当官?原因之一竟是为方孝孺求情》,希望大家喜欢。
姚广孝何许人也?他是朱棣靖难功臣之首,是永乐朝著名的黑衣宰相,靖难成功之后,朱棣为表彰其功,不但给予丰厚的赏赐,还要求他还俗做官,但统统都被姚广孝拒绝了,难道他真如雍正身边的谋士邬思道一样要功成身退?他真是一个视功名如粪土,清心寡欲之人吗?
姚广孝
从后来姚广孝的表现来看,他显然不是一个不慕权贵、无视功名之人。他拒绝朱棣做官的邀请之后,并没有古佛青灯一生,而是与朝廷若即若离,他一面担任僧录司左善世,整理了佛教经典《道余录》,成为全国僧人的领袖,又任太子少师,在一些重要的人事上频频发言,被称为"黑衣宰相,"姚广孝的下半生就这样一直过着“亦僧亦俗”、“非僧非俗”的生活,一面缁衣素餐;一面又冠带而朝,无论是表象还是内心都非常矛盾。
姚广孝与朱棣
究竟是何种原因使他作出了此种人生选择呢?
面相凶恶,胸有韬略
姚广孝出生在长洲的一个世代行医家庭,自幼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智。不过他的面貌长得却实在难看,史书上记载他长着一双三角眼,脸色蜡黄,形如病虎,看起来十分凶恶。那时有个很有名的相面术士,叫袁瑛,一次无意间见到了姚广孝,从他的相貌推断出他日后必有异遇,而且嗜杀如命。
在他大概十几岁的时候,有一天做了个奇怪的梦,醒来以后就坚持出家当和尚,取佛号为“道衍”。后来他又跟着一个叫席应真的道士学会了阴阳之术,也精通兵书。
姚广孝
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因为听说道衍博学多才,精通儒家经典曾经召见过他想封他官职,但道衍并没有接受朱元璋的封赐,而是继续当他的和尚。
人生志向是做官
姚广孝虽然当的是和尚,但学得却是杀人之技,他不但精通儒学,更擅长兵法,其帝王之术更是炉火纯青。
姚广孝曾对他的父亲说:“某不乐于医,但欲读书,为学有成,则仕于王朝,显荣父母,不就则从佛,为方外之乐。” (出自《逃虚子集补遗》),可见姚广孝的志向首先是做官,其次是奉佛。
这可能也是他拒绝朱元璋封赐的原因,朱元璋需要的是他的儒学之道,而非帝王之学,甚至他的才学能够招致朱元璋之杀心。所以他如姜太公钓鱼一样耐心地等待他的周文王上钩。
朱元璋
终遇明主,功成名就
所以当他得知朱无璋要为每一位成年皇子选择一位高僧陪伴他们回到封地,以便各位皇子能够随时为过世的马皇后诵经祈福后,毅然参加了这次高僧的选拔,也如愿地分给了他一直看好的燕王朱棣。
两人通过一番深谈,顿时觉得一见如故,姚广孝也知道燕王心怀异谋,毫不避讳直接表示,要送一顶白帽给王爷戴,言下之意自然是说要辅助燕王夺得帝位。燕王一听更是欣喜若狂,马上把姚广孝视为知已。在此之后,朱棣更是对姚广孝言听计从,亦师亦友待之。
朱棣
后面的事大家都非常清楚了,朱棣通过发动“靖难之役”,把侄子朱允炆赶下皇位,自己继位大统。
为方孝孺求情被驳
朱棣当上皇帝之后,除了论功行赏之外,自然是铲除奸佞,这也是发动靖难的名目之一,所以对于朱棣心中的大奸臣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这些建文帝身边的近臣,当然是杀之而后快,但这时姚广孝站出来为方孝孺求情,他说,“方孝孺学问品德很好,在士子文人中素有威望,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朱棣碍于姚广孝的面子,一开始并没有想杀方孝,甚至还想让他为自己起草即位诏书,但性情刚烈地方孝孺不但誓死不从,还破口大骂朱棣是篡权逆贼,最后终于激怒了朱棣,他不但极其残忍的杀害了方孝孺,还诛连十族,一口气杀了近千人。
方孝孺
以姚广孝的智慧应该能够料到方孝孺的结局,但他为何要为如此一个非亲非故之人求情,要说为了天下的读书人,恐怕没人肯信,姚广孝杀伐果断、是一个黑暗中的阴谋大师,有怎会为了一个虚名而得罪朱棣,他定有其他目的。小编猜测,为方孝孺求情是假,试探朱棣是真,看朱棣登基之后,是否还如以往一样重视自己的意见。结果虽然不是很好,但也不是最遭的情况。
姚广孝想做官而没有做官的原因有二:
一是功成身退、独善其身。
姚广孝是个典型的阴谋论者,对于朱棣,虽然知之甚深,知道朱棣是一个心胸宽阔的雄主,但出于“狡兔死、走狗烹”,还是历代功高震主都没有什么好下场的考虑,功成身退是最好的选择,但决心又不够坚定,所以随着朱棣登基后的表现看到他并没有如一般帝王一样大杀功臣所以既没有做官,也没有远离朝堂。
姚广孝
二是虽然其倾向于世子朱高炽,但并不想牵涉到皇子之争中去。
靖难之役中,他与世子朱高炽固守北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朱棣后来出征塞北,每一次都留姚广孝在京城辅佐太子监国。这些无不表明姚广孝是朱高炽一派。
而二皇子朱高煦深得朱棣喜爱,如果自己再在朝廷中担任要职,不但无助于朱高炽稳住太子之位,甚至更可能引起朱棣的猜忌,所以姚广孝与朝廷若即若离,关键时刻再开口说话,既能保持与朱棣的情谊,又能不引起猜忌,还能为自己看好的朱高炽尽一份心力。
朱高炽
汇总来说,姚广孝不是不想当官,而是选择了最有利于自己的一种政治状态。
若即若离是两个人最好的一种状态,过于亲密则会失去神秘感,不会如以往一般被重视,过于疏远则会失去朱棣的友谊以及在朝廷中的话语权,被彻底遗忘。事实也证明姚广孝的选择是无比正确的,朱棣遇到问题还是总想请教他,他登基后曾多次到他居住的庆寿寺中去看望他,每次都相谈甚欢。
不直接做官还有个好处就是能够与朱棣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而非呼来喝去的臣子。
姚广孝死后朱棣像死掉了亲人一样万分悲痛,辍朝两日,命人为姚广孝举办隆重的葬礼,还追赠他为“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等多种称号,谥号恭靖,并亲自书写碑文表彰他的功绩。等到朱棣死后,继位的仁宗还把姚广孝的灵位配享成祖庙庭。姚广孝也成为明代第一个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的人,也是唯一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