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提出过投降蒙古,可他为何还是难逃一死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历史经典沸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提出过投降蒙古,可他为何还是难逃一死》,希望大家喜欢。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诗乃是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过零丁洋》。公元1278年,文天祥于广东五坡岭被元军所擒获。1283年1月份,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就义。然而大家清楚吗,民族英雄文天祥被蒙古人囚禁之时,他也曾经提出想要投降忽必烈。可是忽必烈背信弃义,即使文天祥想投降蒙古,却还是将其残忍杀害,这其中有怎样不为人知的背景隐情吗?
南宋末年朝纲不振,内有奸臣贾似道,外有蒙古大军虎视眈眈,本就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权几乎是摇摇欲坠。文天祥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文大人从小许下宏愿:收复河山驱赶蒙古鞑靼。20岁的文天祥成为南宋末期状元,且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兵准备奋勇反击。只可惜,崖山海战之后蒙古人不仅从陆路击溃南宋,水路上也将南宋杀得片甲不留。1278年底,文天祥不幸被蒙古人俘获,其实文天祥之所以兵败被俘,与南宋内部一位叫做陈懿的贪官佞臣有关。
蒙古人与陈懿暗中勾结找到文天祥的藏身点,至此,文天祥开始了他长达三年的囚禁生活。中原人张弘范乃是忽必烈手下一位不可多得的猛将,张弘范祖籍南阳郡,他深知文天祥有大才,与陈懿那些贪官相比文天祥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张弘范便想为蒙古人招降文天祥,可文天祥在被俘之后一言不发,甚至连续八天八夜水米不沾。当时文天祥一心求死,可元军内部并没有人敢结果文天祥的性命。因为张弘范和忽必烈二人曾多次下令:要给文天祥更加优厚的待遇。最终,文天祥被送往元大都,听从忽必烈处置。到了公元1280年张弘范因病去世,文天祥则一直在元大都苟且偷生。
忽必烈每日派遣汉人官员,对文天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他能为蒙古效力。1280年8月份左右,文天祥托人给忽必烈带话:"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这句话的意思便是,文天祥身为南宋将臣,不可能国家灭亡之后转投二主。可如果忽必烈将文天祥放了,他便以道士的身份辅佐元朝和忽必烈。
表面上文天祥应该是屈服了,可是忽必烈也是了不起的人中龙凤。他清楚文天祥这只是缓兵之计,假如真将文天祥放走,他肯定会回到故里重新召集人马继续与元朝抗争,那样的话反而不美。即使忽必烈清楚文天祥不可能投降蒙古,但他还是多次派遣王积翁前去招降文天祥。直到公元1282年,文天祥想始终没有松口,忽必烈也没有要处置文天祥的意思。
公元1282年9月,广东中山一带有人放话要解救文天祥。此时元朝左丞相阿合马被民间侠客所暗杀,忽必烈担心事态发展下去将不受控制,他便下令斩杀文天祥,以儆效尤。就这样,南宋最后的傲骨文天祥惨遭元军杀害。至此之后,文天祥这杆大旗倒了,民间也很少有反抗组织,敢正面蒙古铁蹄。其实文天祥自从被俘的那一刻,笔者认为就绝没有苟活于世的意思。文天祥想要投降忽必烈,那只是文天祥的说辞,是缓兵之计。而作为敌人的忽必烈也清楚,文天祥投降蒙古的可能性不足1%。
但文天祥当时中原人民的精神领袖,忽必烈如果贸然杀害文天祥或许也有不妥之处。文天祥和忽必烈就像是一对敌人,又像是一对深谙旧事的老友。但忽必烈并没有信守承诺,起初忽必烈许诺:只要文天祥愿意投降元军,便会获得自由。可文天祥自始至终,没有动过想要投奔二主的念头。
参考文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