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瑞金红色清明节的历史考察与时代价值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澎湃新闻的《瑞金红色清明节的历史考察与时代价值》,希望大家喜欢。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其具体的节俗形态在不同民族和地区呈现出不一样的特色。瑞金是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具有丰富的革命文化。瑞金也是一个纯客家县,保留着浓厚的客家传统。
清明祭祖是客家人的传统习俗,与其他地方的清明节相比,瑞金清明节最大的特点是革命文化与客家传统的交融交织,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清明节。
清明祭祖的恢复
从1929年2月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一共存续了五年零八个月。在此期间,瑞金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的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对烈士工作的重视,当时的政务院发出了号召民众进行清明节祭祀先烈的通知,要求社会各界人士到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瞻仰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瑞金,由于祖先既是烈士,烈士也是祖先,民间祭祖和祭祀革命先烈往往合二为一,在祭祀革命先烈的名义下也祭祀更加久远的先祖。从五六十年代的报道可以看出,当时瑞金地方的清明节缅怀先烈,主要是前往位于瑞金叶坪的红军烈士纪念塔和位于瑞金塔下寺的革命烈士纪念馆进行瞻仰和参观活动。
20世纪80年代以后,民间祭祀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在刚刚恢复的墓祭和祠祭中,最开始都是祭祀先祖,而到了2000年以后,有些宗族开始集体祭祀革命先烈,分别到烈士墓地以及祠堂祭祀中褒扬本族烈士的功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宗族的复兴激活了宗族的荣誉意识,宗族中的革命先烈作为为国牺牲的功臣,是宗族发展壮大的荣誉,也是团结和凝聚宗亲,促进宗族发展的资源;另一方面国家对烈士工作的重视以及瑞金红色旅游的开展,瑞金成为全国瞩目的革命圣地和共和国摇篮,烈士成为宗族和国家沟通交往的纽带和桥梁。
图为瑞金民众到烈士墓地进行清明祭祖。
烈士入谱进祠堂
伴随着宗祠祭祖仪式的恢复,瑞金民间修谱日渐盛行。记载宗族发展的历史是族谱的基本功能,也是明确宗祧世系,进行清明祭祀的依据。瑞金各姓宗族都有大量的子弟参加了红色革命,很多人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记载族人参与红色革命的历史自然而然成为族谱编纂的主要内容。与传统时期相比,新修的族谱在对族内有才有德者进行记载的同时,出现了新的类别“革命烈士”的记载。对于瑞金各姓宗族而言,在各个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既是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有功之臣,更是本族子弟和族内各房宗亲的祖辈父辈。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瑞金各姓开始编修族谱之后,把本姓中参加红军,以及牺牲后被评为烈士的宗亲作为一种事实也作为一种荣誉纷纷记入族谱之中。
图为《瑞金赤沙田邓氏三修族谱》对邓希平烈士的记载。
除了烈士入谱,瑞金还普遍存在烈士过继及其过继子入谱的现象。面对族内很多青壮年子弟参军牺牲的情况,瑞金当地往往延续传统,以死者的兄弟或者堂兄弟的儿子作为过继子置于死者的名下,在瑞金民间叫做“平房”。“平房”是客家人的传统习俗,对于没有后代的成年男丁可以通过过继方式把具有血缘关系的兄弟或者堂兄弟之子写到自己名下,继承宗祧。这样在修谱时这一房支不至于绝户,可以和其他房支保持平衡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国家烈士烈属普查登记工作的推进,国家对建国前已经过继给烈士作为继子的行为给予了承认,发放了抚恤金。过继给烈士作为继子,既是顺应瑞金本地的风俗,也是继承先烈遗志,传承革命传统的良好方式,民间烈士过继的情况已经蔚然成风。很多人在修谱的时候,因为族谱中需要进行人口登记,明确世系排序,这时才听父辈讲起亲人中有关革命烈士的故事,之后发生过继和平房。可以说修谱对本族宗亲进行人口登记,对宗祧世系进行记载是激活和保存这段红色记忆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族谱可以是家族历史的文本,也可以是红色记忆激活的“装置”。
烈士墓、烈士陵园与祭祀变革
瑞金很多村落都自发的修建有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碑,每年清明节都会举办全村人纪念烈士的活动。这些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碑具有双重功能,既是乡村红色旅游的景点,也是祭祀烈士的场所。祭祀的仪式也成为旅游者观看的乡村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的乡村化,带动了乡村社会的脱贫致富,村民既感谢国家的帮扶,也认为这是烈士的护佑。伴随着烈士墓、烈士陵园的修建和乡村红色旅游的发展,民间社会的清明祭祖仪式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
图为瑞金市民到武阳镇郑旭煜将军墓纪念英烈。
农村的祭祀分为两种,一是公共祭祀,一是私人祭祀。公共祭祀,主要是在公共场所举办,带有公共性和集体性,而农村的公共祭祀主要就是祭祀革命烈士。革命烈士为国牺牲,祭祀革命烈士往往在公共场合,常常采用官方标准的纪念仪式,用鲜花等现代道具替换“三牲”等传统道具,用鞠躬默哀代替燃放鞭炮和上香,这既是一种国家倡导的文明仪式,也是公共纪念文化的表征。私人祭祀,主要是在私人空间举办,带有私人性和个体性,祭祖仪式中的墓祭、家祭,往往采用传统仪式。瑞金清明节期间,往往能够看到两种仪式,传统与现代,鲜花与冥币并存,这也是民间的一种智慧。在村民集体祭祀革命烈士的场所,村民能够用官方仪式替代传统仪式,而到了个体的祭祀时,村民还是要准备传统的“三牲”,焚烧冥币来取得烈士祖先的护佑。瑞金市华屋村的“红色清明节”就是道具替换的结果。华屋传统的清明祭祀,是用“三牲”等传统食品祭祀祖先,在墓地和祠堂还要点香烛、烧冥币、放鞭炮。在华屋的烈士纪念碑和烈士林修建好之后,沿用已久的传统清明祭祀仪式被现代的纪念仪式取代。华屋村民祭拜先烈,开始根据官方的标准仪式进行,鲜花替代了传统的“三牲”,不烧冥币,不放鞭炮,鞠躬和默哀代替了点香烛。随着农村殡葬改革的推进,以及华屋红军村的光芒,许多村民已经开始不放鞭炮,自觉地用鲜花、水果祭祖,传统仪式也越来越向现代仪式过渡。
红色清明节的时代价值
通过对瑞金红色清明节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传统节日与红色文化的结合,从而使公共性的、国家化的红色文化进入到家庭、家族等私人生活领域,成为私人性的、个体化的和民间化的家族文化和民俗文化。清明节可以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可以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方式。用一种恰当的方式介入对传统节日的更新,这可能将导致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对传统节日的创新和红色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图为瑞金市民来到泽潭乡烈士陵园纪念烈士。
瑞金的红色清明节既是新中国成立后响应国家号召为烈士扫墓,缅怀先烈的集体行动,也是瑞金民众自发形成的对传统祭祖活动的延续。瑞金的清明节之所以称为红色清明节:一在祭祀对象上“祖先”与“先烈”合二为一。瑞金几乎“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清明祭祖和祭先烈早已经融为一体;二在仪式上出现了“祭祀”与“纪念”的交织。传统的祭祖仪式用“三牲”、有蜡烛鞭炮和跪拜仪式等等,现代的纪念仪式用“鲜花”,唱红歌、鞠躬等等,瑞金的清明节中传统仪式和现代仪式兼具,在烈士坟墓多用传统仪式,在烈士陵园多用现代的纪念仪式,形成了瑞金古今交融的清明节俗;三在程序上形成了一套先祭先烈后拜祖的习俗,当地人称之为“红规矩”,每到清明节瑞金人民都自发到红军烈士纪念塔、瑞金烈士纪念馆、瑞金烈士陵园等场所开展缅怀活动,再到家族的祠堂、墓地进行祭祖活动,因此瑞金的清明节也被称为红色清明节。
图为毛泽覃烈士纪念碑前传统祭祀仪式和现代纪念仪式交融交织。
瑞金的清明祭祀祖先/先烈:一在性质上是“私祭”,富有传统特色。瑞金红色清明节是由祖先/烈士所在家族自发组织进行的,与大多数由政府或者民政部门、学校、群众社团等机构组织的清明节为烈士扫墓的“公祭”不同,大多数是民间行为,个人行为,采用的是传统的“祭祖”仪式而不是单位为烈士扫墓用的现代“纪念”仪式,延续的还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二在祭祀方式上有显著的地方和家族特色,甚至不同的家族在清明祭祀先烈中的仪式也各不相同,有的家族祭祀祖先/先烈时会专门请客家唢呐,吹奏传统曲目;有的家族则合唱《送郎当红军》等红歌;还有的家族因为烈士在外牺牲,没有烈士墓则祭祀烈士的遗物,比如瑞金华屋村的“十七棵松”象征“十七名烈士”等等,这些不同的祭祀祖先/先烈的仪式活动构成了瑞金丰富多样的清明节俗。
图为瑞金市红色文化传承协会组织的清明祭奠革命英烈活动。
清明节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瑞金的红色清明节,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红色资源,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促进人民群众广泛参与非遗中的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瑞金的红色清明节也是建构中国清明祭祀文化谱系的重要环节,能够承上启下,展示了我国清明节在时间发展维度上的演变历程,以及在空间维度上的地域差异性和丰富性,促进中国清明祭祀文化的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规划项目“赣闽粤边区红色文化传承的民间路径与实践机制研究”(22XMZ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温小兴,男,江西石城人,民俗学博士,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红色记忆与客家社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