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死刑犯”狱警自白:死刑犯们的最后时刻

“死刑犯”狱警自白:死刑犯们的最后时刻

时间:2023-03-24 16:25:00来源:茶小姐说历史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茶小姐说历史的《狱警自白:死刑犯们的最后时刻》,希望大家喜欢。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素来是千古不变的道理。纵观我国历朝历代皆有刑罚之措,不过论及残酷者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样一番惨无人道的折磨,最终都逃不过一个死字,即便时至今日我国依旧保有死刑。

社会各界对此一向颇有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不人道的,亦有人认为这是必要的,若是死刑不存在,那么触犯某些穷凶极恶罪行所付出的代价未免过于低廉,不利于社会安定。死刑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震慑人心的效果,也就是“人人头悬三尺剑”。

一、一位狱警的自白

提及死刑犯,约莫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普遍是穷凶极恶之徒,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有的人看起来文质彬彬亦有人容颜超群,但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从一个人的容貌是无法判断出一个人内心险恶程度的。

毕竟这些死刑犯源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触犯法律的原因与过程亦是大相径庭,唯一相同之处便是因为某些罪行而被判处死刑罢了。因此,死刑犯一如寻常人身上一般,所呈现的乃是人生百态,而相较之下死刑犯要远远比寻常人更为鲜明,因为生离死别横在身前。

对于形形色色的死刑犯临死之际究竟是怎样一番表现,素来鲜有人知。然而这些随着一位狱警的自白就此揭露了死刑犯们的最后时刻。

这位狱警名叫石检深,于1995年入职广西梧州市看守所成为了一名狱警,时年仅仅20岁。那么时至今日石检深已然四十余岁,在这看守所之中工作了二十余年。

在此过程之中对于死刑犯可谓是司空见惯了,由此对于死刑犯这一群体的人亦是因为工作需要接触了二十多年。在这一过程之中,他的心态可谓是几度挣扎,再三转变。

最开始接触这份工作之时,他尚且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对于这份工作没有过多的经验,因此对于死刑犯的认知一如寻常大众一般,报以“嫉恶如仇”的态度。毕竟若非犯下滔天罪恶又怎会被判处死刑?但是在他上任初期那一年代,国家处理犯罪的态度往往是“快刀斩乱麻”,盗窃这一可大可小的事情甚至也会判处死刑。

因此,对于死刑犯往往也会抱有出于人道主义的惋惜,但随着工作的日益进展,他愈发改变了对于死刑犯的认知,甚至于心生同情,想要在他们临死之前帮忙挽救些什么身后之事。

那么,为何会导致这位狱警如此之大的改变?究其本质便在于死刑犯也是人,作为一个人通常都是有温度的,即便那些死刑犯也不见得一定就是冷血无情的。

二、“临死之人、其言也善”

在与死刑犯接触的过程之中,这位狱警也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与死刑犯的接触一定要站在平等角度对待,不可以报以蔑视的目光,因为其中一部分只是因为偏激而侮辱歧途之人,许多人本质上并不算坏。

死刑犯往往有着不同的职业,而石检深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之中往往是以对方职业作为切入点的,毕竟常人之间的交流亦是如此,以双方共同的认知作为开场白。

若是报以审问的态度,无论是谁都会为此而反感,因为人本身都是有尊严的。而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石检深才得以与死刑犯之间有所深层次的接触,正因在这一过程之中,死刑犯所表露出来的状态以及感情,令石检深颇有触动。

不仅限于双方交流之上,往往人类是具有身体语言的,或许不经意之间某个细微动作,便将一个人的心理展现的毕露无疑。而石检深所观察到的动作之中,最为突出明显的表现便是在于吃饭这一件事情上。

往往那些初步判定为死刑的死刑犯刚刚入狱之时,心理状态是非常不稳定的,焦灼、忧虑、恐慌,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恐惧彻底展现,当然除此之外亦有着其它多方面原因的情绪。

而这一时间段往往是茶不思饭不想的,任何人遇到烦心事情的时候约莫皆是如此,苦苦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浑浑噩噩之间难以挣脱。

而当这些死刑犯开始好好吃饭的时候,那么便代表着心理状态已经初步稳定,往往石检深与他们的接触是在此后展开的。那么对于石检深触动最大的便是死刑犯的情感,人类之间的共鸣往往在于此处。

死刑犯这一群体不出意外是无法走出这座囚牢的,对于他们而言并没有明天。因此他们也会有太多的不舍,而常人平日里为之奔波的荣华富贵到了他们这个地步多数人都已经看淡,即便其中不乏有人便是因此而误入歧途的。

究其本质人生匆匆一场,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并没有什么好留恋的,而到了弥留之际往往最放不下的是感情。

死刑犯们的感情有的在于父母、妻子、孩子抑或朋友等,万变不离其宗皆是身边之人。往往狱警们第二天上班之时,打开监控总少不了看见昨夜夜深人静之际,那些死刑犯手中握着亲人的照片、书信等睹物思人、潸然泪下甚至于嚎啕大哭。

无论是否后悔自己当初所犯下的罪行,他们的离去对于亲人而言注定是无法挽回的一大损失。

对于父母而言,白发人送黑发人,那些死刑犯又何尝不知父母内心的感受,他们往往会因此而愧疚。自己一死事小,但是对于父母而言何人为其送终?对于儿女而言,谁人抚养他们长大?

没有父亲抑或母亲的孩子未来注定是有所残缺的,但是面对这些他们无能为力,因为死亡已经注定,并没有机会再重来。对于妻子而言,石检深所接触的不乏一些因为杀害伴侣而入狱的,抑或着因为妻子之事一事盲目冲动而犯法的,究其本质便是在感情上的偏激。

而除此之外最能够见证一个人感情的时刻往往是在临刑之前。除非真正看淡一切者,人往往是怕死的,因此临时喊冤的亦大有人在。往往这时候法律出于人道主义会暂停行刑,继而经由复审再度确定其罪行,如果证据确凿不足以定性为误判,那么依旧是难逃一死的。

对于死刑犯临死之前与家属的联系,起初只是留下一封书信有什么心愿、遗嘱、交代之类的事情一并陈述给执法人员,由他们代为转达。直到后来司法部门下发文件,明确规定死刑犯行刑之前有与家人见面权利之时,方才有了临死之前的最后一面。

但是这一面无需多言,其间生离死别的感情是可想而知的。家人看着他们就此走上断头台,往往自责、痛惜、恨铁不成钢等情绪一涌而出,但终究对于家人尤其是父母而言,那是一块心头肉。

而对于死刑犯亦是如此,往往在这时刻他们才认认真真的看父母、孩子、妻子一眼,念及父母的年迈、孩子的羸弱、妻子的孤苦无依、念及他们的未来,约莫此时对于一个死刑犯而言,最为炽烈的情绪便是懊悔,无穷无尽的懊悔。

即便那些为了寻仇而视死如归的人约莫也是如此感受,往往许多事情并非一定要通过犯罪的方式来解决的。那么对于我们寻常人而言,这些情绪约莫也能够感同身受。

因此在面对任何事情一定要保持一丝理智,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能够被金钱抑或仇恨蒙蔽了双眼,继而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因为其中所影响到的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所有那些关心你的人,他们为此亦无可避免要承担重大的创伤。

解决任何事情一定要通过正当途径,依靠法律来解决,勿要因一时之快,逞匹夫之勇。同时生而为人,要恪守于道德底线、法律底线,不能做出伤害社会、伤害人民的事情,否则面临“法不容情”之时,方才悔不当初,却也为时已晚。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