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孝庄改嫁多尔衮?真相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相信她改嫁了!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浩然文史的《孝庄改嫁多尔衮?真相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相信她改嫁了!》,希望大家喜欢。
孝庄改嫁多尔衮?真相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相信她改嫁了!
#历史开讲#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伍次友曾对刻意隐藏身份前来求教的康熙说,孝庄太后将会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事实的确如此,作为皇太极的庄妃、顺治之母、康熙之祖母,孝庄在清朝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表现出了超人的智慧和胆识,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女性。
正如俗语所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作为政治人物,围绕着孝庄太后也产生了诸多争议,其中一条就是孝庄为保住儿子福临的皇位,不惜下嫁给小叔子摄政王多尔衮。一些野史对此大肆渲染,添油加醋导致情节愈加离谱,而近些年清宫戏的盛行,使得“太后下嫁”更加广为人知。那么孝庄真的下嫁多尔衮了吗?如果没有,是谁制造出如此离谱的谣言,目的又何在呢?
一、多尔衮在顺治年间的婚礼
清初,社会上就有太后下嫁的传闻,并且还成了诗歌主题。如抗清志士张煌言在《建夷宫词》中写道:“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其中的太后就是孝庄太后。由于张煌言是时人述时事,所以很多人都以此认定孝庄确实下嫁多尔衮了。但这首诗禁不住推敲,其中一处漏洞就是慈宁宫在顺治十年(1653)三月才重建,六月份完工后孝庄才搬进去作为自己的寝宫。而多尔衮早在顺治七年十二月就病死,何来二人在慈宁宫“烂盈门”之事?
韩栋版多尔衮
不过在顺治年间,多尔衮确实办过一场婚礼,娶的还是自己的侄媳妇、豪格之妻博尔济吉特氏。此女出身科尔沁部落,是孝庄的侄女,这场婚礼也的确载有明文。张煌言《建夷宫词》正作于顺治七年,但他地处浙东,远离京城,又与清廷为敌,难免有道听途说、张冠李戴,故意抹黑对手的嫌疑。也正是因为他的这首诗,太后下嫁的谣言才风行后世。所以到底是太后下嫁还是王妃改嫁,就只有作者知道了。
二、太后下嫁还有哪些证据?
后人从众多史料中抽丝剥茧,找到了许多力证太后下嫁的记载。
其一是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的称号由“皇叔父摄政王”改为“皇父摄政王”,而且多尔衮在批阅大臣奏章时也不避讳自称“皇父摄政王”。从“叔父”到“父”,一字之差使人觉得二人并不是简单的叔侄关系,而是升级成父子关系,感情更加亲密。
多尔衮称号的变化在当时也引起了邻国朝鲜的注意。顺治六年二月,清廷派使臣赴朝鲜递交国书,当中有称呼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的字句,国王李倧不解,特意询问个中缘由,得到的回答是“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右议政郑太和则说:“敕中虽无此语,似是已为太上矣。”李倧恍然大悟,继续说道:“然则二帝矣。”
在朝鲜君臣看来,多尔衮俨然成了太上皇,其与太后的关系当然也不同寻常,若非下嫁,不足以解释。多尔衮死后,清廷颁发诏书,追尊他为诚敬义皇帝,并以帝制下葬,如此隆重的待遇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多尔衮和孝庄
其二就是顺治因乳母李氏病故而发布的一道旨意,可谓充满玄机。顺治十七年(1660年)十二月,顺治乳母李氏去世,他专发谕旨,要求礼部从厚追封,并特意解释礼遇乳母的缘由,一是因为李氏照料他周详恳挚,二是因为李氏替孝庄解忧,使她免于思子之苦,“睿王(即多尔衮)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乳母竭尽心力,多方保护诱掖,皇太后惓念慈衷,赖以宽慰”。孝庄与顺治都在紫禁城中居住,母子却不得常见,此时正是多尔衮摄政,所以就有人说这是因为孝庄下嫁多尔衮,多尔衮从中作梗,才导致母子难相见。
其三就是孝庄死后的安葬情况。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孝庄病故。按照礼仪,孝庄理应安葬于夫君皇太极的昭陵(位于盛京,即今沈阳)。但孝庄却遗令在儿子顺治孝陵(在今河北遵化)附近择地而葬,她给出的理由有二:一是卑不动尊。皇太极去世已久,陵墓不可轻动。二是她心恋儿子及孙子,不忍远去。康熙也完全遵从祖母遗愿,将她灵柩停放于孝陵。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正式建昭西陵为其下葬。
孝陵所在的清东陵墓葬群共埋葬了清朝150多位皇帝后妃以及公主、阿哥,其陵寝都在风水墙内,唯有孝庄的昭西陵在风水墙外,并且还位于陵区大门的位置。如此别扭的布局使人认为这是孝庄羞于改嫁,无颜面对夫君的刻意安排,并借为子孙看大门之举向列祖列宗请罪。
其四就是传闻有人见过“太后下嫁诏书”。1947年,刘文兴在《中央日报·文史周刊》第35期上发表了《清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跋》一文,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其父刘启瑞在宣统元年(1909年)担任内阁侍读学士时发现“太后下嫁诏书”并奏闻朝廷的过程。
三、太后下嫁的证据成立吗?
上述记载看似都是太后下嫁的证据,但实际上并不是无懈可击。
首先说多尔衮的称号问题。清朝使用满语,已有学者通过研究“皇父摄政王”的满文原文发现,满文中并无“皇父”二字,只有“父王”二字,而称尊长为父是满人的习俗,顺治帝称呼多尔衮为“父王”同样也是满人习俗,没有特殊含义。由于满汉文化差异,多尔衮的称号在翻译为汉文时被加上了“皇父”二字,这当然就会使人理解成是孝庄下嫁、顺治认多尔衮为父了。受此影响,朝鲜君臣才会对顺治与多尔衮的关系产生疑问乃至误读。
再说追封乳母李氏一事。乳母群体早在西周就已出现,进入帝制时代,宫廷更是大量使用乳母,不允许后妃亲自抚养皇子,旨在防止日后可能出现的母后干政现象。所以当6岁的顺治登上皇位时,孝庄注定没有机会天天和儿子相处,毕竟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清权贵也不是吃素的,肯定会限制母子二人接触。所谓“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并非只能从孝庄改嫁的角度才能理解。
多尔衮
再来说说孝庄陵墓问题。孝庄高寿,在康熙年间以太皇太后的身份病逝。此时的皇太极已经逝世四十多年,而且已经与孝端文皇后,也就是孝庄的姑姑合葬。孝庄嫁给皇太极,封号为妃,没做过一天皇后,我们现如今所知的“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的封号不过是康熙、雍正等人追封累加的。若孝庄真要求葬于皇太极的昭陵,除了打扰逝者安宁外,也不符合她太皇太后的身份。活着是大清朝身份最尊贵的女人,死了却要以妾室的身份下葬,估计就算孝庄愿意,康熙也不愿意,更何况孝庄也不愿意,她与皇太极不过是政治婚姻,也算不上受宠,姐姐海兰珠才是皇太极的心头爱。为了避免尴尬,从子而葬就成了必然之举。其实,清朝有不少生前没有做过皇后的太后在去世时选择不与丈夫合葬,比如乾隆之母熹贵妃死后就未和丈夫雍正合葬,慈禧也没有和丈夫咸丰合葬。
皇太极和皇后(孝庄的姑姑)
至于说为什么把孝庄葬在清东陵风水墙外,原因也和她下嫁无关。顺治孝陵处于整个陵园最尊贵的位置,把孝庄葬于陵内任何地方,都是母低于子,不符合孝庄身份,只能把她葬在陵外。从地理位置来看,大红门左侧地势高且平坦,右侧临河,低洼多石,有水患之忧。孝庄在清东陵中辈分最高,后世子孙谒陵也必须从她开始,把她的昭西陵安排在陵园入口处,也是为了方便后人谒陵。清代尚左,以左为贵,因此把昭西陵建于陵区正门大红门左侧是综合了多方面考虑的最佳选择,充分反映了后世子孙对她的尊重和崇敬。所谓罚孝庄看大门当然就是子虚乌有了。
最后说所谓的“太后下嫁”诏书。如果诏书属实,太后下嫁也必成铁案。但奇怪的是,此诏书终未面世,有人说是因为遗失了,还有人说已经被清廷销毁了,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此诏书。刘文兴先生后来向朋友朱家溍坦言,这不过是当年迫于生计,为了卖书而编的噱头。
文史君说
种种史实表明,“太后下嫁”并不成立。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记载能直接证明太后下嫁多尔衮,反而有越来越多的证据都指向孝庄没有下嫁多尔衮。
首先,满清在入关前后颁布了不少法令改革旧婚俗,其中之一就是明确禁止族中婚娶,“若不遵法,族中相娶者,与奸淫之事一例问罪”。这些法令得到了严格执行。多尔衮在死后遭到清算时,就把他强娶豪格福晋作为一大罪状。
孝庄是满清上层人物,肯定要注意自身影响,不可能以身试法。而且,孝庄还在顺治十三年责令大学士傅以渐编写了女教读物《内则衍义》,当中还包括“守贞、殉节”。顺治特意亲自作序,夸赞此书“广教化而美风俗”,能使太后“休声盛德,炳若日星”,传于万世。假如孝庄真下嫁了,她肯定不会找人编这样一部规范女性道德言行的书籍,顺治更不会作序,这不是母子俩打自己脸玩吗?
再就是传教士没有记载此事。中国人讲究为尊者讳,但西方传教士可不在乎这些。以汤若望为首的传教士与皇室往来密切,顺治就很信任汤若望,并尊称他为玛法(汉语“爷爷”之意),但这一点不妨碍汤若望如实地把顺治强娶弟妻董鄂氏之事写在了自己的日记本上。所以要是孝庄真的下嫁小叔子多尔衮,按照传教士们的耿直个性怎能略过不提?如此爆炸性的新闻,就算一个不提,哪能个个都不提?但是翻遍传教士的日记都找不到任何记载,就只能说明孝庄的确没有下嫁。
然而几百年来,人们依然相信太后下嫁。原因无他,八卦是人类的天性,八卦宫闱秘事更是乐趣无穷,“谣言止于智者”的古训在此时就显得格外苍白,毕竟从古到今,“智者”总是人群中的极少数。但这样的八卦对孝庄来说不公平,她值得被世人铭记,但不应该是以八卦女主角的形式,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参考文献
孟森: 《明清史论著集刊续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王思治:《太后下嫁疑案”辨证》,《历史研究》2011年第2期。
杨珍:《“皇父摄政王”新探》,《清史研究》2017年第2期。
许鲲:《清初有关法令与“太后下嫁”传说》,《满族研究》1995年第1期。
陈晓红:《清初“太后下嫁”疑案新释》,《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微雨燕)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