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有关晋朝的影视剧,为何都只拍到司马炎统一三国,就不往后拍了?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史说新语的《有关晋朝的影视剧,为何都只拍到司马炎统一三国,就不往后拍了?》,希望大家喜欢。
我国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很多,但大都拍的是正向的、积极的朝代或皇帝,比如战国、秦朝、宋朝、明朝、清朝等。对功绩高的皇帝笔墨较多,对比较“黑暗”的历史,却几乎只字不提。
《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小说也被搬上了荧幕,但拍三国题材的似乎除了这部剧,就没有什么令观众印象深刻的剧了。
而就算提到三国,也顶多拍到司马炎统一三国便剧终,一点都不提晋朝之后的事。
晋朝的影视作品如此之少,是因为司马炎驾崩后,晋朝的历史就没眼看了,因为实在不适合文艺创作。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晋朝
在权力这件事上,要说曹操能忍,那么司马懿更能忍。
曹操为了保名声坚决不篡位,而是告诉儿子曹丕,自己死后他可以随时去取东汉的政权。
而司马懿辅佐魏国三代君王,直到曹芳继位后,才发动政变,将魏国的军政大权,全部抓在自己手里。
司马懿死后,司马昭没有篡位,等到司马炎的翅膀硬了之后,才效仿曹丕当年的举动,逼曹奂禅的位,改国号为晋。
司马懿、司马昭两代人的努力,为司马炎的帝位铺平了道路。可他俩都没想到,晋朝后来竟然那么落魄。
司马炎266年登基,成为皇帝之前,司马家先是通过曹魏的政权灭了蜀,然后专心对付孙吴。
可是孙吴真是块难啃的骨头,司马炎登基后,又花了14年时间才灭掉孙吴政权,统一了天下。
司马炎在位24年,刚建国时,晋朝建设得还算不错,司马炎推崇节俭,政治和法治上都有很大作为,人口数量增长得也快,社会经济稳步恢复。
但这里有个前提是,对手孙吴还在,司马炎不得不打起12分精神,以免司马家三代人努力挣来的政权,落到孙家手里。
但天下统一后,司马炎就大意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大约司马炎不懂得这点,他骄傲自满,开始大封宗室。
就像刘邦刚死后,西汉的宗室争权一样,作为第一代宗亲,司马炎的亲戚们封王后都飘了。
但西汉宗室的问题,后来被汉武帝的推恩令解决了,司马家在司马炎死后,却再没拿得出手,能像汉武帝那样有魄力有能力的皇帝了。
晋朝的第二个皇帝司马衷登基后,晋朝其实就走下坡路了。自他起,晋朝的每一天都是吃老本,加苟延残喘。
司马衷9岁被封太子,但长大后却不能理政,晋朝的大权掌握在他的外公杨骏手里。
若只是单纯的外戚专权,可能还没有那么糟糕,毕竟杨骏得维护他的亲外孙,可怕的是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谋害了杨骏全家,把朝政大权揽到自己手里。
八王之乱加五胡乱华
当年被司马炎封的诸王,认为这是个谋权篡位的好时机,纷纷起兵,打成一锅粥。
其中汝南王司马亮、东海王司马越、赵王司马伦等八个王实力最雄厚,其他王分别依附他们,八股势力将晋朝搅了个天翻地覆。
司马伦直接将司马衷软禁在金墉城,自己上位,封司马衷为太上皇。此后,司马衷被诸王轮番挟持,受尽了折磨,最后才被司马越接回了洛阳居住。
晋朝内核一乱,就给了外族人机会。三国末年由于多年战乱人口锐减,曹魏引入了很多胡人与汉人杂居,想快速恢复人力。但胡人跟汉人向来不和,他们也想趁机拿下中原。
司马越击败了几个兄弟掌握朝政后,不思进取,只想着稳固地位,大肆杀戮不满他的朝臣,各地的势力又开始讨伐司马越。
这些王的兵力不足时,就向胡人借兵,胡人们大举南下,进犯中原,各自为政,建立了数十个小政权。
胡人凶狠,对汉人实施了残暴不堪的统治,司马越也在征石勒的时候,忧愤而死。
八王之乱,虽就此结束,但五胡乱华接踵而至。胡人虐待、屠杀汉人,将汉人烹煮后当军粮吃掉,导致汉人锐减,差点被灭了族。
420年,大将刘裕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杀了司马德文,晋朝灭亡。
然而胡人的动乱还没完,439年,北魏统一的北方地区,南方继续动乱,直到隋文帝出现才结束了这300年的混乱局面。
因此,要表达励精图治、辉煌盛世的电视剧,没法拍司马炎死后的局面,再好的编剧,也不能给晋朝一个圆满的结局。
而常见题材的朝代都是出现了明君,遵循了大统一或者社会繁荣的规律,只有晋朝不行。
篡权得来的皇位,本就不光彩,还造成了大动乱的局面,实在拍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