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唐代的外国留学生,他们在中国也能参加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吗?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彤彤爱读书的《唐代的外国留学生,他们在中国也能参加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吗?》,希望大家喜欢。
众所周知,我国在唐朝时期可是世界超一流国家,其都城长安更是被誉为国际化大都市。为什么称之为国际化,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在长安生活的不只有寻常人家的百姓,还有来自于各个国家的国外留学生。
他们慕名来到中国,除了来参观先进的科学文化发展技术以外,更是为了学习独特的历史文化,值的一提的是,这些留学生基本上来自于各个国家的名门贵族,他们的虚心求教也恰恰代表了当时的唐朝在世界的舞台上有着多大的影响力。
身为留学生肯定也是以学习为主,当时的唐朝又以科举考试闻名,这样一来就不禁让人感到好奇,身为留学生的外国学子可以和我国的普通考生一样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么?
一、国际化大都市成无数外国学子向往天堂
1.优秀文化与先进科学技术吸引大量国外学子
外国留学生的首次出现,是在我国的隋朝时期,但就当是来说,规模也是远远不及唐朝的。《隋书·东夷列传》当中记载:公元608年,倭国派了八名学子来到我国学习先进的文化思想,在这之中还有一些僧人来我国学习以及传颂佛经,不要看人数并不多,但这其实也拉开了外国留学生来到我国进行留学的序幕。
唐朝时期的留学生大部分出现于贞观之后,当时唐朝内部的社会形势已经基本稳定,顺应着变革百姓的日子也是蒸蒸向上,就此我国的文化贸易领域也开启了高速的发展。《旧唐书》当中记载:随着贸易往来的不断深入,我国秉承着友好和平的外交手段在国际外交上取得了不错的建树,基本上周边的不少国家都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叫做唐朝。
随着贸易事业的蓬勃发展,唐朝文化也在感染着周边的一些国家,为了追求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知识文化,附近的不少小国纷纷派遣自己国家的皇室贵族前往唐朝进行学习,其中主要包括日本、新罗,以及东南亚或者是中亚地区的一些小国。
2.知识改变命运,唐朝成国外豪门子弟改变命运好出处
对于当时的国外留学生而言,来到大唐进行学习不仅是一个增长学识的过程还是一个出人头地的好机会,就以当时留学风最盛的新罗国为主,在新罗等级制度是非常严苛的,血缘基本上就决定了你的身份与地位,不同的身份与地位也划分出了官职的高低。如果你并非名门贵族出身,想走入仕途也是难上加难,如此一来出国留学就成为了新罗寒门学子的唯一选择。
而来到大唐的新罗子弟在回国之后都会备受崇拜,未来的仕途也是一片光明,所以大量的新罗学子涌入唐朝,其中有不少还真混出了名堂,有着甚至终身留在了唐朝直到自己死去。由此我们可见唐朝对于当时的外国留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好地方,更是一个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好出处。
当然在众多留学生当中最有名的还是晁衡,他是一位来自日本的留学生,在大唐生活了三十年后才回到日本,等他要回日本时他的儿子都已经基本成年了,当然他出名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识,还是因为他的好朋友们,像是大家所熟知的李白、王维都是他的好哥们,甚至他要走时唐玄宗都曾出面挽留,但他因为对家乡的思念还是义无反顾的回到了日本。
二、国外留学生在唐朝的生活与学习
1.蕃坊——一个专供外国人生活的地方
那么留学生在中国的生活环境又是如何的呢?由于每个时代政策的不同,留学生在中国所享受的待遇也有所不同,但在唐朝时期国外留学生在国内的生活还是很惬意的。在唐朝以及唐朝之后,基本上对于外国人而言都实行了一种蕃坊制度。
这种制度也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所有的外来人员都有着固定的区域让你进行居住,也就和现在国外的唐人街比较相似,但对于当时的外国人来说他们居住的区域是固定的,他们也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的,跟普通老百姓生活在一起的几率大致上可以为零。
其实这还算好的了,等到唐朝以后得朝代,除非国外来访的使臣,外国人连在城市居住的资格都没有,只有到乡下的蕃坊中去。
《唐六典》当中记载:唐朝蕃坊一般都被建造在城市当中,像是当时比较大的长安、洛阳都可以见到政府所划分的蕃坊区,外国学习虽然只能在这里居住,但对他们的外出却没有什么过多的要求,只要你不违法不犯法你去哪里、去干什么都可以,其实也就和普通的唐朝公民一样。
2.国子监——国外留学生之学堂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都会有些好奇,既然是来到唐朝进行学习的,那么国外的留学生可以像国内的学生一样参与当时的科举考试么?答案是当然可以,但你想要考试还需要完成前两个步骤,这两个步骤其实也比较简单那就是上学与学习。国外留学生学习的地方也叫做“国子监”,其实也是中国学生学习的地方。
在古时森严的等级制度下,我国本土的学生只有名门贵族和五品官职以上官员的孩子才能进入到国子监进行学习。而对于国外的留学生而言一般也都是当地的名门贵族,基本上符合这一规定,所以进入国子监也并不是什么难事,而对于那些出身于寒门的学子来说,只要你天资聪颖,也还是有可能进入国子监的。
对于进入国子监的学生来说,基本上衣食住行都要在国子监里面了,当然了国家政府是包吃包住的,但对于老师而言,学生们还需要单独的给一些“学费”。大家也不要想歪了,这仅仅带着对老师的尊敬,也是自孔子时代起学生对老师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所需要的钱财也不会很多,大体上表示的是一份心意。
三、外国留学生的学习生涯—趋于入仕
1.科举课程,固定年考
进入了学堂之后,接下来的就是这些外国留学生的学习生涯了,对于他们来说所学习的内容,其实和普通学生没有什么两样,一共可以分为六个专业,但是按照上文所说的等级制度的划分,其中有四门课程只有名门贵族家的孩子才可以进行学习。
虽然听上去有一些不公平,但按照当时的等级划分来看,“公平”也是很难做到的,对于这些留学生而言也是如此。当时的学堂其实我们现在上学也差不多,老师在授课的同时,在平时的课堂上也会做一些小测验。
分别是十天一次的岁考和一年一次的年考,通过者会在平时成绩上记上一分,等到你参加科举时也会成为你的加分项,而没能通过的学生则需要接受一定的惩罚,具体的惩罚措施也称为“肉刑”,也和打手板差不多。
对于本土学生和国外的留学生,国子监采用分开教学的手法,毕竟国内的学生要比国外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比较强,而对于国外学生而言把他们放在一起也势必会打击到他们的自尊心,所以综合考虑下,学堂也就采用了分开教学的办法。
2.两种选择,入仕机会
学成之后的留学生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了,《资治通鉴》当中记载:在唐穆宗时期朝廷专门为这些外国留学生设计了宾贡进士科,在考试的题目上宾贡科的题目要比普通的进士科简单的多,毕竟外国学子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能力并没有那么透彻,降低难度也是为了让大部分留学生可以更容易的通过考试。但由于考试的简单,基本上除了那些贪玩的学生以外,所有的国外留学生都能够考取功名。
如此一来唐朝政府就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留下一部分成绩和日常表现较为优异的留学生,当然也并不能说是强制将他们留下,对于这些留学生来说他们还是有选择的的空间的,一是可以进入宫廷当中担任个一官半职,二是送礼回国,为自己国家的建设出一份力。
但对于他们而言,为数更多的人都会选择留在唐朝为官,毕竟国际化的繁华大都市谁都想要留下,而这些留学生在宫中出任的官职一般来说都不会太大,基本上就是掌管宫中文书一类的官职,有点像现在的图书管理员,但他们所享受的待遇还是很不错了,也属于是高薪阶层。
结语:
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唐朝年间政府也一直怀揣这样的心态来面对从外国千里迢迢赶来的留学生,对于唐朝政府而言,来者即是客,在接纳这些外来学子的同时,也让外来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在开阔了眼界的同时,也让国人对当时的世界加深了理解,当然对于当时的留学生而言,政府在给予他们学习上的权利以外,就没有给予他们什么所谓生活上的特权了,相比之下,现如今一些大学给予留学生的一些特权来看,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了。
参考文献:
《隋书·东夷列传》
《旧唐书》
《唐六典》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