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人才”三国后期人才匮乏原因探析

“人才”三国后期人才匮乏原因探析

时间:2022-12-17 10:35:05来源:小渊美食记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小渊美食记的《三国后期人才匮乏原因探析》,希望大家喜欢。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国家,虽说是封建社会新纪元的开创者,但这个国家似乎并没有存在多长时间,仅仅十几年之后,就因为秦二世的暴力统治而走向了灭亡。

随之而来的汉朝,虽然实现了大一统的鼎盛局面,但其后期也难免混乱。从西汉到东汉,分裂的端倪已经出现了,到了东汉末年时期,再难维持稳定,由于皇帝的频繁更换,导致地方暴动四起,出现了群雄逐鹿的局面。

在一番腥风血雨之后,只保留了刘备,孙权,曹操所下辖的三大势力,最终三股势力各自建立国家,三国时期到来。

值得一提的是,三股势力最初的基业建立,离不开领导者手下众多的人才,在那个动乱的时代,刘备孙权和曹操手下无不是群藏龙卧虎,但到了三国后期,无论是哪一方都出现了人才匮乏的局面,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一、人才断层与社会乱象频出的魏蜀吴

1.蜀国明显的人才缺乏

从早年的表现来看,蜀国乃是人才基础最为雄厚的国家,用诸葛亮的话说,曹操占据天时,孙权占据地利,刘备只能占据人和。换言之,刘备就是靠人才打天下的,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是三大势力之中最顶尖的存在。

谋士方面,有诸葛亮庞统两位大贤,人云卧龙凤雏二人得其一就可安定天下,刘备则是两人兼得,得西川之后,手下还新增了法正,张松等谋士,虽然无法与前两人比拟,但也并非等闲之辈。

武官方面,刘备一方从一开始就拥有张飞关羽和赵云三位位大将,皆有万夫不当之勇,后来伴随马超和黄忠的加入凑成了五虎上将,此时可以算是蜀国武将的巅峰。

但这种人才涌现的情况只持续到了蜀汉前中期,诸葛亮亡故之后,蜀汉开始走下坡路,人才也开始出现匮乏的情况。

武将方面,除了尽得诸葛亮真传的姜维之外,已经没有其他独当一面的将领,朝中多为文官,但才华并不凸显,导致蜀汉朝政常年处于疲惫状态。

2.吴国的动乱

在孙刘合作的时候,江东地区的文武官员就已经出现了问题,按赤壁之战以前孙权所亲眼看到的,文官多主降,武官多主战,这就说明东吴早期不同质人才之间已经发生了分歧,而当时有孙权从中制衡,不至于出现分裂等突发状况。

但到三国末年,武将接连亡故之后,朝政为文官所控,为求自保纷纷主张投降,尤其是在孙权过世之后,新皇帝年幼,孙氏一族的亲戚甚至出现了夺权的现象,由于没有出色的人才主持大局,一度导朝政被旁系亲属所掌控。

此后虽说有老将丁奉帮孙休夺回了权力,但也只是杯水车薪,并不能改变东吴人才断层的下滑现象。

3.实则最惨的魏国

看似强大的魏国,是三国之中最凄惨的一个,因为后期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了大魏政权的丧失。当时曹操在亡故之前,曾嘱咐曹丕不可对司马氏赋予大权,但他充耳不闻,到了后续曹睿的时候,司马懿已经成为了大都督。

面对这种单人掌权的情况,朝中众臣无一人出面劝谏阻止,进而导致司马家族逐渐掌握实权,这种情况越发明显,曹氏的官员就越来越被边缘化,最后甚至丢了自己的江山。

从司马懿诈病骗曹爽来看,此时魏国的人才已经出现凋零的趋势。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魏蜀吴三国在后期的时候,人才都出现匮乏呢?

二、原因之所在

1.人才出现的限制

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人才匮乏的首要原因就是限制增强,在三国鼎立之前,当时的人才是“良禽择木而息,贤臣择主而事”,有充分选择的权力,这是顺应当时混乱的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人才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才有机会“择其良主”。

并且在当时这种选择是没有什么约束的,甚至可以化敌为友,武官来看,马超,黄忠等人原本都是西川之人,甚至最早和刘备处于敌对阵营,但他们可以出于对刘备人品的尊敬而投靠,这种多样化的人才归属和选择在前期的作用非常突出。

但是在三国建立之后,这种自主选择便不复存在,天下三分,国家体系已经建立,此前人才们基于个人魅力的主观选择在此时已经转变为被动的为国效力,这是必须要做并且没有任何选择权利的,这时候各为其主,为国效命的情况成为主流。

趋于稳定的社会状况下跨国输送人才的情况减少,这就导致各国的人才数量被分流,总数量的减少必然会造成后期人才的缺乏。

2.选官制度的苛刻化

人才匮乏的第二个原因,是三国末期选官制度的苛刻化,在早年的战争时期,官员选拔乃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基于国家需要,不问身份,不看出身,有才必用,唯才是举,这种情况初夏的直接原因是东汉朝政的破产。

其实按照西汉的情况,所推行的人才选拔制度乃是察举制,这种人才推荐的制度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难以维持,因为国家的动乱,原本层层向上递进的察举选官制度难以维持,才以曹操主导,出现了唯才是举的选官。

三国后期则不同,国家重组代表新选官制度的确立,魏国的曹丕提出了最早的“九品中正制”选官,主要就是按照才华和人品选官,这种选官制度虽然看起来正规,但却非常苛刻,因为它根据出身将人才划分为九品十八个等级。

这个制度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规定才能和出身的统一标准,这就导致出现了人才选取准则被朝中高官随意解释的情况。

久而久之,那些有私心的官员就会通过对制度的随意解释来打压其他人才,这就让许多真正有才华但是出于基层社会的普通人没有入朝为官的可能。

而高官任人唯亲的情况导致了人才滥竽充数的出现。并且这种情况其实不止出现在魏国,吴蜀其实都是如此,因为下辖地盘比较小,蜀和吴根本不能像魏国一样实现大刀阔斧的人才选拔,只能选择忠良之后的官员任职模式。

大致表现为,文官武将亡故之后,其之前的位置由其子嗣或亲属继任,比如蜀国关羽张飞亡故之后,有关兴张苞来接替位置,赵云之后有赵统赵广,诸葛亮之后有诸葛瞻,吴国方面,陆逊之后有陆抗。

这种夹杂血缘关系的人才输送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盲目,一方面同样亲属直接继承没有考虑其才华和能力是否满足当前的职位,另一方面同样忽略的底层人才的输入,这种闭环式的人才选拔注定在后来会造成人才匮乏。

3.党羽林立与分歧

后期人才匮乏的第三大重要原因,其实是各国人才内部的自我消耗与对立,对于东吴的这一点是出现最早的,早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就出现了文武的对立,这种内部的矛盾如果不快速解决,对后续人才的消耗是非常大的。

魏国的人才内部消耗,出现在曹操掌权之后,我们知道,曹操势力是基于东汉朝政逐步建立的,但随着其对朝廷的控制,手下的人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忠心于曹操的,比如夏侯氏族,一类是只忠心于汉室的,比如荀彧,荀攸等人。

后来随着曹操将汉献帝架空,独揽朝政大权,原本的荀彧等人便脱离了曹操,比如在赤壁之战中二人不曾献一策。

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曹操只能选择打压一些原本属于汉朝的名门和氏族大家,对于此类家庭进入朝中的人才,也进行了控制。

比如杨修,出自汉朝四世三公家族的他,只能担任一个主簿的职位,后来还被曹操以扰乱军心之罪处,这种对人才的内耗注定后期会出现人才的匮乏。

蜀国的人才内耗以党羽争锋的情况出现,并且是在国家后期,蜀国原本拥有荆州益州两大地盘,最后荆州丢失,原本荆州的人才并入益州,由于刘禅不能很好的控制这两大官僚集团,导致两者长期处于对立状态。

彼此争端不断,荆州集团早年追随刘备四处作战,才建立了蜀国的基业,而后来在攻打西川的时候几乎都是投降为主,刘备兵不血刃就获得了益州,所以益州集团不提倡战争,多主张求和与谈判,两者一直处于对立面,各自置气,消耗严重。

甚至邓艾神兵天降,兵临成都的时候,这两大党羽还在争论是战是和,然而无论投降与否,两大集体的常年内耗已经让蜀汉严重人才匮乏。

总结

从总体上来看,三国后期之所以人才匮乏,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社会背景下的选官制度变化,人才自主选择的限制变化,以及各个国家内部后期的严重消耗。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