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纵观世界战争史,为何只有中国人讲谋略,而外国却多是正面对抗?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大力侃历史的《纵观世界战争史,为何只有中国人讲谋略,而外国却多是正面对抗?》,希望大家喜欢。
记得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剧本之中最为出色的《我的团长我的团》之中的虞啸卿就曾经批评过龙文章说当时内政部长何健在湖南办理的军官训练团硬生生的靠着背诵克劳塞维姿的《战争论》与《中正训导》这种方法训练军官打仗毁掉了许多抗战时期的底层军官。中国自古以来本身就是有着自己对于如何进行战争的一个理解方式,像历史之中最早的《孙子兵法》就是如此。从整个世界的战争范围之内来看,只有中国人才懂得什么是战争的艺术,而外国人在古代的战争之中大部分的时候其实都是靠着人数和武器装备上面的差异一通乱打。那导致中西方之间的差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世界历史之中最早的战争专著
从整个世界的历史范围来看,中国人的《孙子兵法》应该是世界上最早且最为全面的军事作品。这本书是冷兵器时代乃至于今天的世界军事家都要学习的一部古籍,他的成书年代应该是中国春秋晚期的吴国,作者叫做孙武,因为他在中国历史之中巨大的影响,后人将他成为中国战争方面的祖师爷。
像《孙子兵法》之中的地形篇之中就列举出来了当时诸侯国统治地方的各种地形,像吴越之地的湿地平原,像中原地区的旱地平原,像楚国和南方夷狄居住的山林地带,像古代巴蜀地区的盆地,高山,丘陵这些地形都在孙子兵法之中有着具体的描写,这些描写就是为了战争如何而进行所服务的。
然后孙子兵法之中又列举了古代的骑兵,车兵,步兵,以及一些专门训练且装备精良的特种兵,然后孙子兵法之中通过将兵种和地形相互结合论述了平原和草原之上最强的兵种是骑兵,山地之中作为作战的是本地人攀越山林的那种本事,这是外面军队所不具备的优势。像水面之上可以通过训练水师封锁长江淮河这些南方交通线来抵抗中原强大的车骑兵,使得他们的优势无法发挥出来。
《孙子兵法》之中描写最广的应该就是人人都知道的三十六计了,这就是战争艺术之中的心理战,在很多时候,攻城军队和守城军队的失败与胜利根本就不是靠着正面上的作战取得胜利的,主要还是靠着这三十六种计策的灵活运用以达到最大程度减少战损的目的,所以著名的军事家左宗棠曾说过如果中国每一座城池都坚守不投降,世界上根本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攻打下中国。
因为攻城战最消耗的就是士兵,其惨烈程度就是填人命。没有哪一个国家受得了中国几万座城池的消耗,对于这种特点早在春秋时代的孙武眼中就已经发现了,所以三十六计就是针对敌人进行的一种心理战术,能够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从孙子兵法到春秋和三国的转变
《孙子兵法》是中国历史之中最早也是论述最为全面的一本兵书,在他出世之后的中国大地之中有很多人都对这本书推崇至极,我们可以在现代社会之中都看到许多人手中捧着这本书,而在战国时代的军事名家像吴起,白起,李牧,以及许多名将他们都是在这本书的影响之下成为了军事上的是一代传奇。
孙子兵法的影响虽然很大,可是这本书对于阅读者的要求也是很高,基本上在哪个是时代是没有几个人能够读得懂得,里面有着许多上古时期的语法和古文词汇,需要很强的文学功底和军事常识才能够做到无障碍的阅读,所以孙子兵法在秦汉时代被另外一本书取代了,那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什么呢?又为何会取代孙子兵法在中国人的世界之中流传得更广呢?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左传》。他的性质比较特俗,既是一本兵书,又是一本史书。《左传》在秦朝和汉朝时候流传的最广,其中让左传留名在世人心中的人就是东汉末年的关羽。我们的民间之中一直就流传着关羽夜读《左传》的故事。
从东汉的历史之中我们可以知道关羽并不是像东汉时代的那些太学生一样接受了许多的高等教育,关羽在交代自己的家世的时候也只是说了自己是河北地区一个给地主看家护院的人,从这里就可以知道了关羽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即使认的一些字那也是因为他自己勤奋好学,所以关羽能够读懂《左传》足以证明这本书的普及程度很高,其中的语音和文字描写应该也是比较适中,既能够胜任阳春白雪,也能够在山野春光之中普及到下里巴人之处。
东汉时代的关羽读的是左传,那就要有人问他为啥不去读《春秋》呢?理由其实很简单,除去《左传》通俗易懂之外就是因为左传通过史书口吻的方式讲述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经典程度堪称战争史上的教科书。这些战争的出动人数,双方的攻守情况,对于上级计划的执行和战场上的临时变通。以及战争开始之前的动员总结,战争进行时的前线后勤都有着具体的描述,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是官方之中的不可见档案流传了出来。这就是兵书和史书结合起来的《左传》。
至于《春秋》这本书的影响其实还是比较有限的,至少在军事战争史上就是如此,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孔子,而我们都知道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口中到处讲究的都是尊王攘夷和恢复古代的周礼。所谓的《春秋》不过是孔子在周游天下之后没有人愿意用他之后的政治失意之作。
读过《春秋》的人都知道这本书的题材是真的很无聊且阅读费劲。大部分的时候都是记载着某年某月某日某个国家的士大夫来访,或者国君作出了什么大事情。又或者是以单纯时间格式的形式记录那个时代的日记。所以即使是以关羽这种耐心极佳的人去阅读《春秋》也会感到无聊至极。
西方人对于战争缺少具体的总结
西方人之中并不是缺少在战争之中的战略和战术表现,只是缺少一个像中国史书书写者的总结。像西方军事史之中还是有着那么几个人对于战争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西方的军事历史之中,战略之父汉尼拔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整个西方战争的地位就相当于是中国的孙子。他最擅长的事情就是“以少胜多”和“长途奔袭”。从一定角度上面来说他就是中国孙子和唐代高仙芝的一个结合。
汉尼拔是北非迦太基人。北非的迦太基和古代罗马曾经为了争夺地中海的霸权进行了数十年的战争。两个国家本来是隔着地中海的,谁都知道地中海是无法逾越的天险。可是迦太基军队的统帅汉尼拔他却避实就虚率领着军队直接翻越了阿尔卑斯山,杀入了罗马城之中,在历史之中的“坎尼之战”之中直接就消灭了罗马军团的7万精锐。这就是汉尼拔战争记录之中的成神之作。
我们试着分析这场战争的开始于结束可以发现这次战争和唐朝时期高仙芝翻越喜马拉雅山是一个道理。其实汉尼拔带兵的方法比较特俗,他会在冬季的时候呀解散在西班牙的雇佣兵,然后给他们许多金钱,让他回去高消费,最后没钱了又会在春天的时候来到他的身边自动的成为雇佣兵。这其实和中国古代一些将军在破城之后默许屠城是一个道理,都是为了提升军队的士气。
汉尼拔的第二个操作就是孙子兵法之中在李代桃僵。在个罗马军队对战的时候,他会使用西班牙雇佣军在前线抵抗罗马军队,然后自己则是率领着精锐迦太基士兵绕后到罗马地盘的核心地区。这就是长途奔袭,实际上战争就像日本中将“南云忠一”所说:战争本来就是一场冒险和赌博,赢家都是数学家和对于细节计算的天才。而汉尼拔在历史之中就是这样,他精确的计算了西班牙雇佣军能够抵抗住罗马军队的时间,然后通过远交近攻的方式交好了罗马附近的凯尔特部落获得了通行权,最后成功的击败了罗马,达到了中国战略之中的围魏救赵的目的。
西方战争之中并不是缺少战略和战术的综合,只是在很多时候缺少高层次的战略艺术,再加上西方史学家没有熟悉战争细节的人,没有通过历史记述的方式流传下来,就像西方军事史之中备受推崇的汉尼拔成神一战之中所使用的“围魏救赵”“避实就虚”“长途奔袭”"远交近攻"“李代桃僵”“士兵自备”这些都需要在中国战争专著之中才能找到专有的名词,而汉尼拔玩弄的战术在中国早就已经是一种基本操作了,可是在欧洲的往后千年时间里面依旧是遥不可及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