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明孝陵历经六百年都未被盗,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孙殿英都下不了手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老威观史的《明孝陵历经六百年都未被盗,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孙殿英都下不了手》,希望大家喜欢。
古往今来,很多帝王将相的墓葬都很难逃脱盗墓贼的魔掌,尤其是在局势动荡的时期,所以在被发现的皇陵中,未被盗的少之又少。南京明孝陵,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陵,如此显赫的帝王陵,按理来说应该少不了盗墓贼的光顾。
但在1997年,考古学家们对明孝陵进行了长达6年考古勘探后,却发现历经了太平天国、民国混战、抗日战争三个动荡时期后的明孝陵居然没有被盗!自朱元璋葬入孝陵至今已有六百余年,为何历史上无人盗掘成功呢?
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我们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作为异族统治者更需要得到民心来维护统治。就像蒙古将南宋覆灭之后,蒙古贵族挖开了宋朝皇帝的墓葬,并且将宋理宗赵昀的头骨制成了“酒碗”法器,献给了元朝皇室。宋朝虽然灭亡了,但还有人拥护,元朝这一做法,无疑激怒了无数汉人,于是终元一朝,统治者始终无法得民心,最终只统治了不到百年就烟消云散了。
清朝作为元朝之后又一个非汉族统治政权,自然会吸取其灭亡的教训。所以清朝的统治者不但没有去碰触前朝皇帝的陵墓,而且历任皇帝都给足了面子,不但派专人看守维护,更有亲自前往祭祀的。就比如康熙六过南京,有五次都祭拜了明孝陵,还在御碑殿里留下了“治隆唐宋”四个大字,乾隆六下江南,也一次不落的去了明孝陵祭拜。
清末农民起义时,很多起义者都是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认为明朝才是正统,比如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占领南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谒明孝陵,以凝聚民心。民国混战时期,由于明孝陵离南京城较近,一旦有任何的风吹草动,城内的军队可以第一时间赶到,因此就算敢盗清东陵的孙殿英,也不敢随意造次。所以说,在统治者的保护下,明孝陵很难受到破坏。
陵墓防盗系统完善
明孝陵从1381年开建至1405年竣工,一共用了25年时间,且先后动用军功十万余人。如此充足的时间和劳力,足够为朱元璋修建一座固若金汤的陵墓。明孝陵建成时,除了地宫,还有恢弘大气的地面建筑,然而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地面建筑只剩下了主体部分。可尽管地面建筑破坏殆尽,明孝陵地宫却依旧保存完好。
明孝陵地宫之所以还能完好,是因为这座陵墓采取了行之有效的防盗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便是陵墓选的位置和修建方法与其他陵墓不同。根据现代考古探测,明孝陵所在的独龙阜是一座坚固的石头山,地宫就开凿在这座石头山的内部。而且工匠们并没有采取从上往下扒开一个深穴,建好后再封起来的皇陵修建方法。而是横向开凿山体。虽然这种方式开凿难度极大,却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地宫能够完好无损。
然后便是地宫的墓道设计,据现代物探测量技术测量,明孝陵的墓道设计很有特点,他并没有设计在位于明楼的中轴线上,而是偏向了一侧。这样的墓道设计跟盗墓者预想的完全不一样,找到墓道的难度大大增加,这也是为什么明孝陵区域的很多陪葬墓都遭到了盗掘,而明孝陵地宫依旧完好的缘故。
除了墓道设计不合常理之外,地宫之上的封土堆下还铺设了一层厚厚的圆滑鹅卵石和沙子,这是古人设计的一种流沙式防盗系统,一旦有盗墓贼将陵墓炸开,流沙和鹅卵石便会随之落下,充满墓道,砸死盗墓贼。
总的来说,正是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盗系统,以及历朝历代对明孝陵的保护,才使得明孝陵地宫至今仍然完好无损。在过去的六百多年间明孝陵保存完好无损,在往后的时间里也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毕竟这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容不得半点亵渎。
小星世界观,话古今,了人物,学精髓,晓世事,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