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遗址”安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公布!

“遗址”安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公布!

时间:2022-11-13 12:55:16来源:光明网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光明网的《安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公布!》,希望大家喜欢。

11月12日,记者从省考古学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2020-2021年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暨优秀考古工地"评选结果公布,包括繁昌人字洞早期人类活动遗址、合肥市安定寺大墩遗址在内的10个考古项目成为十大考古新发现。

据了解,此次参评项目共18个,包括繁昌人字洞早期人类活动遗址、合肥市巢湖市柳家2号遗址、蚌埠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等国内外考古界广为人知的项目。

在2020-2021年的考古工作中,这些遗址项目通过先进技术设备的使用、进一步的发掘,均有重要的考古新发现。

人字洞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图片来源:安徽省考古学会)

"2020-2021年安徽十大考古新发现"

(按入选项目年代排序)

↓↓↓

01

繁昌人字洞早期人类活动遗址

项目负责人王元介绍,2021年春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芜湖市繁昌区文物保护中心合作,对人字洞遗址开展新一轮考古发掘,在地层中采集了远古人类加工、使用过的石制品十余件,这些文化遗物性质古老、简单、质朴。

与文化遗物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标本百余件,包括一具成年个体中华乳齿象的门齿、下颌骨、前肢骨和后肢骨,为江南中华乳齿象完整骨骼的研究和装架提供了可靠的动物考古学证据。

人字洞遗址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时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存之一,将中国古人类生存的时间推到了距今200多万年前,对探讨东亚人类起源、早期人类扩散、生存方式及早期人类演化的环境背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02

合肥市巢湖市柳家2号遗址

项目负责人董哲介绍,柳家2号遗址位于合肥市巢湖市天河街道蛇山社区柳家自然村东南约500米的岗地上,2019年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发现,2021年10~12月,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掘,面积36㎡,出土石制品1115件,发现超过2100件。

该遗址是安徽省迄今出土和发现石制品数量最多的旧石器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发现,为寻找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遗存、探索动因奠定了基础。

以优质燧石原料的广泛应用,中、小型石制品在整体组合中占据统治地位,石片在工具毛坯占优势等技术特征为代表的石片石器工业,在安徽省属首次发现,为解析华南早期现代人演化与行为模式提供了最新的科学材料,为中国古人类早、晚连续进化,旧石器文化一脉相承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证据。

03

蚌埠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

项目负责人张东介绍,禹会村遗址位于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禹会区禹会村,因“禹会诸侯”的历史记载而得名。

2005~2011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徽队开展了首次科学考古工作,考古揭示的大型礼仪性建筑和大量祭祀遗迹被认为与古史传说中的“禹会诸侯”事件相当吻合。

近年来在聚落考古视角下开展的考古工作表明距今七千多年前的双墩文化时期就有人类在遗址北部定居生活,至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聚落规模剧增,200万平方米范围内均发现有人类生活的遗迹。

2020年,为响应“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项目启动,考古工作的重心集中在对龙山文化城址结构的探索,通过解剖发掘分别揭示了北、东城垣的堆筑过程,以及城垣内、外壕沟的结构。

2021年,考古工作者在龙山文化城址的南部新发现了外城垣的线索。内外两重城垣的新发现,极大地促进了对禹会村龙山文化聚落的认知。

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作为淮河中游地区的中心,反映了史前涂山氏族群(或涂山古国)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

04

怀宁县琚新屋遗址

项目负责人何晓琳介绍,琚新屋遗址位于安庆市怀宁县马庙镇育儿村,是一处台墩型遗址。

因无岳高速(桐岳段)穿越该遗址,因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

遗址完全揭露了一处850平方米的商周时期台墩,经初步清理,可修复的商周时期陶器约200件,陶器标本不少于2000件,各类玉、铜、石、陶质小件文物100多件。

这一发现对于建立健全长江中下游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谱系有重要意义。

同时,琚新屋遗址晚商和西周时期均发现少量铸铜遗存。其中首次发现相当于殷墟时期的炉壁、陶范、炼渣等遗物。

坩埚的构造和材料选择与中原商文化明显有差别。南方晚商时期青铜文化拥有与中原商文化不同的地方特色,琚新屋晚商铸铜遗存的发现有利于揭示晚商时期南方青铜器的起源和发展问题。

05

合肥市安定寺大墩遗址

项目负责人张义中介绍,安定寺大墩遗址系椭圆形台型遗址,面积约6000平米。

为配合引江济淮工程建设,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对遗址展开抢救性发掘。

发掘表明,遗址的主体堆积为西周晚期。

发掘弄清了遗址的堆积情况,同时发现了建筑遗存、红烧土围垣、夯土围墙、人工围壕等重要遗迹由内向外共同构成了遗址的核心,防御功能颇强。

发掘系我省对此类台型遗址最完整的一次揭露,首次发现了夯土围墙,同时发现了一系列重要遗存,对于弄清楚遗址的年代、性质、结构、功能布局和堆积方式意义重大,同时对研究派河乃至江淮之间台墩型遗址的聚落布局意义重大。

综合考虑遗址的发掘成果及其与周边遗址的关系,推测遗址或为拱卫枣树颗城墩遗址的军事据点。

06

寿县小宋家台子北墓地

项目负责人蔡波涛介绍,该墓地的发掘是为配合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寿县文物保护中心于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对寿县小宋家台子北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250座,出土随葬品300余件(套)。

一批战国早中期典型吴越系墓葬的发现,意义重大。

随葬清一色原始瓷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现象和采用"独木棺"的葬俗,均为长江下游地区吴越系墓葬的典型特征,说明其墓主人身份可能为吴、越国人,而竖穴土坑、棺椁葬制和使用“青膏泥”的情况则说明其吸收了较多的楚文化因素。

这批墓葬的发现,填补了江淮西部地区吴越系墓葬的空白,为研究东周时期该区域内文化变迁背后的人群分布态势等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07

天长六里墩汉代墓地

项目负责人余飞介绍,2021年7月至9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天长市博物馆的配合下,对天长六里墩汉代墓地进行了发掘,发掘墓葬29座,出土漆器、铜器等各类器物约200件(套)。

该墓地以竖穴土坑木椁墓为主,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该墓地年代自西汉早中期延续至东汉时期,墓地性质为中小地主或士族阶级的家族墓地,双棺墓为夫妻合葬墓。

出土的青铜镜、漆木器等随葬品和葬具种类丰富,制作精美,保存完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08

宿州灵璧凤山大道隋唐大运河遗址

项目负责人陈超介绍,宿州市灵璧凤山大道隋唐运河遗址因凤山大道修建而进行的配合性考古发掘,自2021年8月中旬发掘,历时近5个月。

清理运河河道32米长,清理出完整的两岸河堤、河道、木岸狭河遗迹、船印痕迹、脚印、沟槽遗迹。

出土大量遗物,有陶瓷器、船锚、人骨、动物骨骼、灵璧石、螺贝壳等。其中瓷器最多,主要有青白瓷、白瓷、黑釉瓷、黄釉瓷、酱釉瓷、三彩瓷等。

此次发掘,首次在运河考古中发现利用自然河道拓宽通济渠的证据,实证了《隋书》中关于通济渠开通的记载,其次是完整地揭露河段并呈现运河开挖、使用、淤塞、清淤及废弃的全过程,最后是确认主、副航道的漕运模式。

同时,出土的大量文物,反映了南北瓷器贸易广泛,也为研究当时社会背景提供了参考。

09

芜湖市繁昌窑遗址

项目负责人罗虎介绍,繁昌窑遗址分布于芜湖市繁昌区南郊、西郊,遗址面积约1平方公里。是一处五代-北宋时期的大型瓷窑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2021年,为配合繁昌窑遗址防洪工程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790平方米,共发现各类遗迹共计43处,出土青白瓷器小件1000余件。

此次发掘新发现晚唐-五代早中期文化层,为研究繁昌窑创烧年代、中国青白瓷起源等课题提供了新的资料;首次发现繁昌窑遗址生活居住遗迹,为研究繁昌窑的生产和组织管理提供了新的线索。

另外,本次发掘还在皖南龙窑技术传统区域内揭露出馒头窑,有利于深化对唐宋时期安徽地区南北窑业技术交流的认识。

10

凤阳明中都城遗址

项目负责人王志介绍,发掘较为完整地揭露出了宫城内前朝区宫殿基址及部分附属建筑的布局,为进一步探讨建筑的开间尺度、营建次序、建造工艺等奠定基础。

前朝宫殿区的主殿总体为前后殿加穿堂的结构,与宋元时期的宫殿建筑形制较为接近,而后殿西侧附属建筑组合则与北京故宫内同位置的建筑组合十分相似。

发掘首次解决了40余年来对于明中都宫殿形态的疑惑,从实物上印证了明中都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中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历史作用。

前殿中后部发现一处黄土台,疑为龙椅位置,恰位于整座宫城的几何中心,对研究古代都城的营建理念、规划思想有着重要价值,同时,发掘出的由多种类型夯土逐次建造的建筑台基还反映了宫殿基址的建造次序和工艺特点。

转自:大皖新闻

来源:AHTV第一时间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