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秦国”庙堂和战场:赵国究竟败在哪里?复盘长平之战,看见真实的战国

“秦国”庙堂和战场:赵国究竟败在哪里?复盘长平之战,看见真实的战国

时间:2022-11-12 17:35:57来源:春秋以降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春秋以降的《庙堂和战场:赵国究竟败在哪里?复盘长平之战,看见真实的战国》,希望大家喜欢。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史称长平之战。

这场战役双方共投入了近100万军队,伤亡在50万人以上,持续时间长达5个月,这是战国时期乃至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一、赵孝成王的无奈

前262年,赵国宫廷。

冯亭向赵孝成王述说了,野王被秦军攻占,上党与韩国本土隔离,并愿意投降赵国等等详情。

白送的土地,赵孝成王是动心的,但政治家的敏锐告诉他,这是块烫手的山芋。于是,孝成王找来宗室大臣赵豹和赵胜利询问意见。平阳君赵豹反对,但资历更老的平原君赵胜表示应当接受。

孝成王还是有些担心秦军会借此机会攻赵。赵胜则胸有成竹的说,廉颇野战是打不过白起,但守城是没问题的。

于是,孝成王终究还是轻易的选择了接受上党。在他们眼里,秦军要是来抢,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再把上党吐出去,进攻本土啃不下来廉颇,很快就会撤退的。因此,赵国庙堂定下的基调仅仅是防御秦军的进攻。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赵孝成王的眼里只有眼前的上党,丝毫没有意识到战国的大局。

前260年,长平前线。

前260年正月,秦军终于来了,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上党,而负责守御的长平赵军接应逃往的上党百姓。当年四月,完成了准备的秦军开始大举进攻长平。

虽然以守御闻名,但面对秦军倾国之力的全力进攻,廉颇还是略占下风。几次小战之后,廉颇不得不收缩战线,固守堡垒。

其实廉颇的守御并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秦国出乎了赵国君臣的意料之外。面对啃不下来的长平工事,秦军却并没有选择撤退,而是选择了与赵军对峙。

仅仅过了三个月,当年7月,赵孝成王看到战事越拖越久,就开始有些不满,屡屡遣使责怪廉颇。

赵王大概忘了,是他和赵胜定下的防御之策,不是廉颇。

前260年,赵国宫廷。

面对绵延持久的战事,赵国宫廷慌了神。赵孝成王再次组织朝会,讨论接下来的方略,甚至表示,自己要御驾亲征。

谋士楼昌以为,秦军既然已经占据了上党,那么战略目的已经达到,遣使到秦国卑躬屈膝,总能换来和平。

但虞卿似乎觉察到了秦国的战略目的,明确表示,遣使到魏、楚活动,争取援军能有机会与秦军对抗。

然而,赵王再次听从了楼昌的建议,他似乎一点都不明白,秦国究竟要干什么。

260年,秦国宫廷。

赵国使者来到了秦国,没想到的是,秦昭王和丞相范睢竟然为赵使准备了隆重的欢迎宴会,还邀请了六国使者相陪。

赵国使者喜出望外,听着秦昭王亲切的发表着友好的讲话,多次想要插话请求媾和,却被范睢一次次拦下了话头。

第二天,其余各国使臣都遣使向本国汇报秦赵议和的苗头。但更令人意外的是,秦昭王却在偏殿严词拒绝了赵使的正式求和。

260年,赵国宫廷。

当求和失败的赵国再向列国求救的时候,尽管使者舌粲莲花,但诸国都不为所动,并对赵国这种阳奉阴违的行为表示十分气愤。

赵孝成王这才明白,从战争一开始,赵国就只剩下了战斗到底这一条路。

然而,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前不久秦昭王已经发出国际警告:谁敢救赵,下一个就灭谁!

如果一开始就做好决战的准备,或许还可一战,但现在斗志已泄,后勤匮乏,好不容易答应借粮的齐国却也因为秦国的缘故不敢借粮了。

260年,长平前线。

赵括来到了前线,替换了主将廉颇,一系列大刀阔斧之后,数日之间,原来的防御体系瞬间不在,赵军重新焕发了雄赳赳的气势。

赵括看来,转守为攻,似乎也没有那么难。赵孝成王之所以换下赵括,或许他也是这么想的。

赵国庙堂的决断似乎总是那么极端,先是消极防御,希望破灭之后,又转头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这比廉颇的防御还要让秦军惊喜。这样的安排,胜败几乎已经没有悬念,只不过赵括的轻率让赵军败得更惨而已。

果不其然,当赵军一冲出堡垒,很快就陷入了秦军的包围圈。饥饿和绝望,摧毁了赵军最后一丝战斗意志。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之一,最后竟然演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

二、秦昭王的阴谋

前262年,秦国宫廷。

听说上党郡守冯亭向赵国投降,在短暂的气愤之后,秦昭王高兴得几乎快要跳起来了。

因为这个机会,秦国等了很多年了。

当秦国完成了变法,将目光投向国际的时候,楚国风头正盛,齐国紧随其后,秦国只能屈居第三。但利用与楚国数百年来的友好和巴蜀的地利,秦国顺利的偷袭了黔中和武关,又在之后突袭了鄢郢之地,夺取了楚国最富饶的江汉平原。战国第二任霸主就此暗淡。

此时,秦齐赵三强,秦国已经隐隐占优。秦昭王拉拢齐愍王称帝,本欲将矛头指向赵国,不想被齐国摆了一道。秦国立马以齐攻宋为借口,先声夺人攻打齐国。虽然齐与秦并不接壤,但秦国还是十分积极主动的联络各国,最终促成了五国攻齐。终于,齐国也在巅峰跌落。

到了秦昭王后期,战国的舞台上,仅仅只有秦赵两强。此时,范睢为秦国制定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交好齐燕,专心攻打三晋。而阏与之败让秦昭王更加意识到,赵国是个强劲的对手。

然而,合纵连横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任何没有借口的军事行动,都不定会招致怎样的后果。秦国也不是没有被合纵讨伐过。

但是现在,借口终于送上门来了。

秦昭王不断的提醒自己,不要慌,不要慌,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举打下赵国的气焰。

前261年,长平以南。

不久前,秦昭王又派军攻占了韩国的缑氏和纶氏两地。

赵王看不懂,但秦昭王很清楚,攻打赵国必然是一场大战,必须首先切断赵国的外援,而上党的母国韩国是最有可能救援赵国的。

但这两个小城既可以威慑韩国,让他不敢轻举妄动,又切断了三晋从南部救援赵国的路线,可谓是一举两得。

接下来,就是为即将到来的大战,专心做好更多的准备。

前260年,长平前线。

长平的赵军已经防御了两年之久,似乎都怀疑秦军是不是把上党这回事忘了。

而秦军的准备也终于完成了,260年正月,秦军一鼓作气攻占了上党,上党百姓在冯亭的率领下逃到了赵国。

不过秦军却像一个老谋深算的猎人一样,注视着他们逃入赵国的地界,并不追赶。

当年四月,秦军终于发起了进攻。秦军军力雄厚,又准备充足,接连胜了几场,占据了长平之侧的外围据点光狼城、樟城。然而廉颇并不是好对付的,很快就龟缩进入堡垒,秦军强攻却不见成效。

当然,上党已经拿回来了,赵国也已经受到了惩罚。一般来说,战争进行到这个份上,秦军也该撤退了。

然而,秦昭王却强令秦军继续进攻。于是,秦军隔丹水与赵军对峙,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

前260年,秦国宫廷。

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赵国也还没意识到秦军的真实目的。但秦昭王还是很担心,毕竟大军坚城,久攻不下。

现在最担心的就是第三方的介入,而赵国使者的到来可谓是雪中送炭。秦昭王趁机释放出秦赵合议的信号给列国,而后又警告各国不得干预。

善变的赵国外交政策,和强横的秦国,列国终于还是选择了作壁上观。

前260年,长平前线。

其实换不换白起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议和失败以后,赵国肯定已经醒过来了,接下来就是最残酷的战斗了。

前线的赵军能坚持多久,赵国庙堂接下来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秦昭王心里摸不准,那就把能做的都尽量做到最好吧。

秦昭王一面安排擅长打硬仗的白起为帅,一面尽可能的分化赵国庙堂,威慑其他战国,同时昭王自己也亲往河东征兵。对秦国来说,这几乎是举国之战。

然而不久,昭王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年轻的赵括上任为帅,一系列轻率的举动表明,赵军耐不住性子了。昭王心里的那块石头,已经落下了一大半。

不过,白起还是给了秦昭王惊喜,他居然成功的将长平的赵军主力全军合围。这样一来,战国的舞台上就是剩下了秦国独霸了。

那么,是不是可以一举灭掉赵国呢?这个念头只是在秦昭王的脑海里一闪而过。

三、赵国究竟败在了哪里?

关于长平之战,几乎所有的目光都在廉颇、白起、王龁、赵括身上,很少有人注意这么几个问题:

为什么前262年赵国就接收了上党,而秦国却在前260年才发起了长平之战?中间这两年秦国究竟在做什么?

为什么已经攻占了上党,秦军还要大举进攻长平?堡垒久攻不下,为何秦军却不撤退?为什么秦军要在进攻之前攻打韩国的缑氏和纶氏两座小城?

是的,秦国一开始就把这场战役当做举国之战在准备,军事上的进攻一定要在一切都准备就绪以后才发动,没有把握,就宁愿蛰伏。

但赵国就没有这么清醒的认识了。从一开始的侥幸心理,到后来的防守决断,再到屡屡斥责执行庙堂策略的廉颇,赵孝成王的决策似乎一直都随意,并没有认识到秦国的真正意图。

不过一块上党郡,就轻松的遮住了孝成王的眼睛。

或许从他没想过,魏国、齐国、楚国已经先后倒下了,背后究竟都是谁在摇旗呐喊、奔走策划,战国的天下早已过了和谐的年代,天下第一的强秦之侧,哪里会容得下天下第二的赵国酣睡?

文/子彧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