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五胡十六国究竟有多乱?不同政权对中原百姓又是什么态度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爱雨一生的《五胡十六国究竟有多乱?不同政权对中原百姓又是什么态度》,希望大家喜欢。
要了解五胡乱华有多乱,我们就要搞清楚“乱华”究竟是怎样一种“乱”法。
第一乱:政权更迭频繁
北魏的崔鸿在他的著作《十六国春秋》中,将五胡时期中原出现的政权划分为十六国,其中十六国分别是: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成汉(蛮)。
除此之外,还有代国(北魏的前身)、冉魏(汉人冉闵所建)、西燕、翟魏、吐谷浑。
(时局图)
第二乱:不同政权对中原百姓的态度
在五胡乱华期间,最大的矛盾就是“乱华”二字,纵观十六国,不同政权、领导者的态度又不一样。总的看来,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排斥型
代表人物:石勒、石邃、苻登等等
《晋书》石勒羯人对汉人的屠杀和食用:于是数十万众,勒以骑围而射之,相践如山,王公士庶死者十余万,王弥弟璋焚其余众,并食之。登既代卫平,遂专统征伐。是时岁旱众饥,道殣相望,登每战杀贼,名为“熟食”,谓军人曰:“汝等朝战,暮便饱肉,何忧于饥!浚乘胜遂克邺城,士众暴掠,死者甚多。鲜卑大略妇女,浚命敢有挟藏者斩,于是沉于易水者八千人
第二类、学习拉拢型
代表人物:苻坚、北魏孝文帝、冉闵
《晋书》王猛临死前对苻坚说:“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晋书》:“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晋书》后赵君子营:陷冀州郡县堡壁百余,众至十余万,其衣冠人物集为君子营。乃引张宾为谋主,始署军功曹,以刁膺、张敬为股肱,夔安、孔苌为爪牙,支雄、呼延莫、王阳、桃豹、逯明、吴豫等为将率。
此类君王通常是想要打造统一政权,他们任用世族门阀,学习汉族文化,在朝堂之上出现了大量世族子弟和西晋高官。
冉闵的情况又比较特殊,他是后赵武帝石虎的养孙,在对北燕、东晋这样的敌对国家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他也因此上了东晋的黑名单。石虎去世之后,石虎第九子石遵不满太子石世,就拉拢石虎,对他说:事成之后,让你做太子。
石遵肯定没有兑现这个承诺,冉闵便和他儿子石鉴关系天然对立,当石鉴动手想要铲除冉闵的时候。冉闵为了打击后赵政权中敌对自己的人,其中“与官同心者留下,不同心者听任各自离开”,等到甄别出哪些是后赵政权的忠臣后,他颁布了一纸杀胡令来消除后患。即便他登基之后,杀胡令带来的后果也没法消除,“遣使者持节赦诸屯结,皆不从”,但这样下去他的政权就要分裂出去,少了一大部分实力。
于是,天王撤销了杀胡令,并让他的儿子冉胤当大单于,来表达自己想要亲近胡人的意图。什么?不杀胡了,还要重用?被他杀胡令吸引过来的光禄大夫韦謏当场拍板表示反对重用胡羯,使用单于的称号,冉闵怒了,你们还不听话了,当即把韦謏和他的儿子韦伯阳给杀了,并且把归顺的胡人也授予官职,表现自己一碗水端平。
当时冉闵的局势并不好,外忧内患,独木难支,他又想寻求外援——东晋。冉闵对东晋说:胡逆乱中原,今已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但冉闵这套反复的手段还有之前的隔阂完全不能让人相信,东晋不搭理他。
其中投降的汉人又分为三类境界,一类是想利用自己的能力缓和胡人和汉人的矛盾,如王猛;二类如杨轨假意投降,然后伺机寻找机会实行斩首计划;三类为了保全自己性命和世族前程。
第三类、救国型
《资治通鉴·第九十九卷》前凉的奠基人张轨临死前:吾无德于人,今疾病弥留,殆将命也。文武将佐咸当弘尽忠规,务安百姓,上思报国,下以宁家。素棺薄葬,无藏金玉。善相安逊,以听朝旨。
当时晋国南渡,北方只有张轨支撑,大量难民前往凉州刺史张轨处避难,时人认为“中原方乱,避难之国,惟凉土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