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动物园”带着晚清老照片来逛北京动物园

“动物园”带着晚清老照片来逛北京动物园

时间:2022-11-07 10:36:43来源:北青网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北青网的《带着晚清老照片来逛北京动物园》,希望大家喜欢。

1909年的松风萝月轩

1909年的荟芳轩

1954年北京日报李祖慧拍摄的图片

北京动物园行走路线示意图

1909年的畅观楼

◎申哥

北京动物园,是包括我在内的绝大部分北京居民一个甜甜的童年之梦。我从抬起脚尖,把手中的门票交给检票员叔叔(或阿姨)的那刻起,这个梦便开始做了。

多少年过去,北京动物园已经渐渐淡出了我的视野。但有一天,我逛完五塔寺想从动物园南侧的公交枢纽返家时,忽然发现穿越动物园的小北门(后门)似乎更加方便,于是我再次走进了“动物世界”。

从新门入园,是否失去了“时光穿越”的兴味?

我手头恰好带着一些动物园的老照片。

一张宣统二年(1910年)的老照片上所反映的,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初创农事试验场时建造的仿文艺复兴时代风格的西洋楼式大门,这精美的大门一直留存至上世纪60年代。此后,大门的上半部被拆掉,1987年,北京动物园根据这帧老照片将大门上的砖雕复原。所以,而今的繁复大门图案是40年内的作品。

大门两侧售货处的上方,是1980年增建的8块大型科普宣传画,主要介绍北京动物园从国内外引进动物的情况,及珍稀动物繁殖、育幼的最新动向。这8块大画每年更换数次,是北京动物园重要的门面广告。

如今游客多从老大门西侧的新门入园。这样做虽然保护了老大门,但参观者也失去了“时光穿越”的兴味。因为老大门的北侧是农事试验场的主楼及东西两侧配房。这部分区域在如今游览动物园的绝大多数人眼里只是一条古香古色的建筑通道,或是临时歇脚地。从老大门进去,迎面还有一座曾为接待室的二层小楼,现在也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走过路过,我还是不想错过。拿着1910年的老照片,古今对照着欣赏农事试验场的东门(也就是老大门的东侧配房),此处曾是试验场的售票处。

当初的票价,有身份者需铜元8枚,孩童、跟班减半。若去农事场中的动物园、植物园参观,需另行购票。其中动物园门票亦为铜元8枚,植物园则为4枚。该门的南窗售卖票面为白色的男士票,北窗则出售票面为红色的女士票。农事场西侧的配房是寄存东西之所。如今,这两侧配房皆较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农事场的收票人,是京内的一处重要“景观”。按照张中行先生的描述:“大概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门口收票的那位特大的大人物还健在。他是北京一景,逛北京的不可不看。据我的知见所及,连古和外都算在内,他是第一位的。”“其时收票的是两位,这位特大人物总是站在西偏。东偏的一位也是巨人,可惜对面那位太伟大了,于是他就成为小巫见大巫。”“专说西偏那一位,是游人离很远就会大吃一惊。惊的程度,是大到用夸张的话形容也很难。”

现在动物园内共有三只铜质狮子、三只铜质犼,其中东西配房内侧各有一对狮犼。畅观楼前方不远处,另有一对狮犼,被设计成喷水兽,如今这对狮犼已不再喷水了。

出东配房下台阶,北望便是熊猫馆南侧的出入口。依照我手中老照片的位置推测,自这个出入口向南划道直线,大体就是农事试验场时代老动物园大门的所在地,而昔日的动物园范围,即由这里至北京展览馆西侧。如今,老动物园的风貌已无存。

猴山是一座最具“文物价值”的老物件

农事试验场中的动物园正式名称为“万牲园”,建成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国内第一家动物园。据说,万牲园的第一批动物是出洋五大臣之一的端方从德国商人手里购得的,共有59笼洋物(包括57只野兽、52只禽鸟),耗资6万马克。

这些动物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自天津塘沽登岸。由于当时万牲园尚未竣工,动物们便被安置于广善寺内。

建园之初,由于官僚主义和饲养经验的缺乏,导致一只端方进献给慈禧太后表演杂耍的印度母象被活活饿死。依据当时负责喂养大象的德国饲养员的说法:“时言于总理,月粮不足,但总理不听其言,此象遂渐饿毙。”慈禧得知后甚为生气,便下懿旨要求进献者之后要注明动物产地、性情和饲养方式。

老动物园区域目前还存留有一座最具“文物价值”的老物件——猴山,这是在1942年建成的。我去时,一大群恒河猴正百无聊赖地和游客对视。

猴山之北几十年来变化较大。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象舍、熊山都已不复从前。熊山保留了一部分,但白熊区和黑熊区互换了区域,曾经的白熊区如今生活着一小群黑熊;旧时的黑熊区则被新开辟的道路与建成未久的白熊区所占据。

基本保持原样的,是不远处的狮虎山。穿过熊山,西侧临近一片水域。过桥向西,站在狮虎山的南侧隔湖而望,对面的小敞轩便是著名的松风萝月轩了。建成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松风萝月轩是一座长方形的敞亭。从新老照片的比对中来看,此地的变化并不算大, 但我感觉今日之亭乃是重建的。

狮虎山是北京动物园的又一地标性建筑,狮虎山前打个卡,曾是多少代北京孩子的童年乐趣啊。

关于北京动物园的观虎往事,无论是传说中“慈禧太后被大老虎吓死”,还是1956年上映的影片《游园惊梦》,抑或是由梁左编写,姜昆、唐杰忠演出的相声《虎口遐想》,都让民众记忆犹新。

除了狮子、老虎,狮虎山上的大型陶瓷质手绘说明牌也是个重要看点。其实,北京动物园最早采用的是木质、铁质和塑料质手绘说明牌,由于这些材质的说明牌容易褪色破损,影响观瞻,于是改用陶瓷质手绘说明牌。陶瓷质手绘说明牌上配有仿真的动物彩图,标明所展出动物的中英文名、学名、分布区域、生活习性等内容,画面清晰,色泽亮丽,不易脱落,且经久耐用。

北京动物园陶瓷质手绘说明牌的使用为全国动物园之首。如今这样的手绘说明牌大都被动物照片取代,保留下来且对外展示的,以狮虎山上的这一组最为醒目。

豳风堂改变了太多

游廊却基本保持100多年前的样式

沿着狮虎山南侧继续向西,一片假山石的南侧不远处便是农事试验场时期建造的海棠式亭。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的海棠式亭曾为小二层建筑,临湖而建,西北侧为豳风堂,南侧隔湖相对的便是荟芳轩。

海棠式亭如今已被改建为一层建筑,亭内矗立着黄永玉先生所题写的“北京动物园百年纪念”石碑。

看罢海棠式亭,再转回到假山区域。这片假山实乃农事试验场时期建造的豳风堂一部。假山石丛中,矗立着“农事试验场”的国保碑。

位于昔日农事试验场东北部的豳风堂大致建成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三十四年(1908年)之间。其初建之时乃五大间嵌有冰梅玻璃窗的房屋。于《京师博览园游记》一文(1908年发表)中,曾有一段关于豳风堂的描述:

“堂外有宽大的游廊,廊下有院子,院子上罩铅板天棚。所有廊上、院内,都设有茶座。廊上是女座。院内是男座。茶资每人铜子六枚,每桌铜子四十枚,可坐八人。”

“院外沿荷花池旁设茶座。在此品茗观荷,风景绝佳。太后、皇上于农事试验场建成时,曾来游览。太后至豳风堂小憩,见有商肆陈列,亲问物价,肆商跪陈数目。看官注意,这是园内喝茶第一处。”

而今的豳风堂面貌已经改变了太多。及至上个世纪中叶,豳风堂被改为大众食堂,现在又成了餐饮场所。或许来此就餐者不会想到,他们还能与慈禧太后“同处一室”。

过了豳风堂,一路西行,是一片古意盎然的亭台游廊。对比老照片我发现,这片游廊基本保持着100多年前的样式。

经过游廊再向西,会穿过水禽湖饲养班的办公地与部分鸟类的繁殖地。这片区域百年前曾是一座东洋风格的建筑,建造于1906年,具有浓郁的日式建筑风格。房屋建筑在高台上,四面为日式推拉门窗,进入房间后是日式榻榻米,房屋周围种有樱花。东洋房最初作为日本茶馆使用,1929年以后改为仓库存储杂物,继而又被拆除。

貘类动物馆建筑美丽气味难闻

科普画廊由小改大保存至今

再往西走,道路北侧有两处苏联东欧风格的建筑,这便是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的犀牛河马馆了。而今,这里分别是马来貘馆与貘类动物馆。依照苏联莫斯科动物园风格建造起来的动物馆,依旧保留着旧时风韵。这是一种难得的历史与建筑之美。动物于此的重要性,或许已经让位给了这美丽的建筑。

而今看来,这样的场馆并不适合北京地区。整个场馆密封过严,保温尚好,但日照与通风换气功能较差。一年中动物有8个月不能直接晒太阳,馆内池水要加温到18-20℃,室温高、湿度大,池水再有粪便污染蒸发,造成室内臭味难闻。80年代初,动物园将天窗改成开放式,整个环境略有改善。

走过两处貘馆,两排怀旧的科普画廊出现在眼前。这两排科普画廊,出现于50年代后期。据动物园园史记载,1958年,动物园大门口、猴山、熊山、狮虎山、犀牛馆等8处区域分别建造起动物知识科普图片、珍稀动物照片展示窗,以问答形式展现“你知道吗”立体、多变的科普知识展示橱窗。

1975年,动物园又将原犀牛馆西侧的小型科普画廊改建成大型科普画廊,这座画廊保存至今。而今能够见到的科普画作,基本是八九十年代绘制的。这些画作经历了几十年的风吹日晒后,已风化得有些严重了,个别画作模糊不清,被电脑打印品所替代。“没有人再这样一笔一笔地描绘了。各方面条件都变化了。”一个了解内情的朋友对我提及此事时不胜唏嘘。

科普画廊西侧,与画廊隔一条小河相望的,是火烈鸟馆、生态馆等。也就是在这里,距今八九十年前,曾经有一座著名的餐饮娱乐设施,叫做万字楼。万字楼筹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完成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一座两层木制小楼,窗户皆为长方形,楼房四角曲折,左右回旋成卐字形,故得名。

在农事场初创时期,曾有三处供游人休息品茶的场所——万字楼、豳风堂、观稼轩。其中,规模最大者便是万字楼。此建筑楼上招待男客,楼下招待女客,茶钱与豳风堂相同,为每人6枚铜子,观稼轩则为4枚。逢周日,万字楼对预约前来的学生免费。

万字楼被烧毁于1935年。此后,该楼遗迹皆无存。我探访此地之时,在与动物园工作人员确认后,发现万字楼的遗址大致在火烈鸟馆与生态馆的范围之内。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再去看看。

畅观楼为北京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皇家西式夏日行宫

从昔日万字楼区域北侧,沿着东西流淌的河道一路向西,临近河道拐弯的地方,我又停下了脚步。尽管见不到旧时景观,但我手里还有老照片,两相对照,多少还能有些感悟。

这处消失的景观便是昔日农事试验场的咖啡馆。这座咖啡馆实乃京城早期难得一见的西饮场所,亦被称为西洋茶馆。此馆位于旧时来远楼南侧,与畅观楼隔湖相对。它建成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馆内皆为西式陈设,男女分区,男座在南,女座在北,中间有玻璃屏扇一道。由于咖啡馆早已被毁,所以我确定它的位置比较困难。在与工作人员核对后,才大体知晓了其原址所在。

居于咖啡馆北侧不远处的,就是享誉旧京的来远楼,地处农事试验场西北部长河南岸,兴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是一幢欧式风格的三层小楼,曾经颇有名气的燕春园番菜馆与镜真照相馆便开设于此。民国十八年(1929年)这里改为博物学研究所,且一度被当作标本解剖室。1949年后,来远楼被拆除。

当我询问来远楼下落时,同行的动物园工作人员亦是一头雾水。幸亏有老地图在,工作人员指认一片未开放的办公区域,我发现尽管洋楼无存,楼前的老树尚可入镜。

说着走着,便到了畅观楼。我突然意识到,来远楼和畅观楼竟然挨得如此之近。由法国设计师主持设计的畅观楼居于农事试验场西北部,是而今北京城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欧式建筑,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亦为北京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皇家西式夏日行宫,被誉为“最后的皇家行宫”。据说畅观楼建成未久,光绪帝与慈禧太后曾来此小憩。到民国初年,由同盟会改组而成的国民党在宋教仁的主持下也曾经在此开过不止一次会议。而今的畅观楼已成为动物园园史馆,只是它本身的这段往事并不在展示说明之列。

既然来到畅观楼,就不能忽视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宋教仁。在宋教仁短暂的一生中,留存于畅观楼与鬯春堂中的往事绝不止一两件。宋教仁进行革命活动的重点地点是畅观楼,而他居住的地方则是畅观楼南侧的鬯春堂。

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鬯春堂可谓命运多舛。1912年4月至12月,时任农林总长的宋教仁居住于此,因而宋教仁纪念碑亦矗立在身后不远处。1929年至1934年,这里成为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院理事会的会址。抗战时期,此处又改为日军的战争物资仓库。新中国成立后,鬯春堂被当作办公用房。至1978年,又成为动物园幼儿园所在地。然而1996年的一场意外火灾使鬯春堂的木结构尽毁,而今的鬯春堂是1998年的复建之物。目前这里已被打造成动物园中难得的公共阅读空间,免费对外开放。

我国最早研究植物的科研楼是陆谟克堂

从鬯春堂往东,便是逛动物园的回程路线了。就在距离鬯春堂不远的东北处,是建成于1979年的两栖爬行类动物馆,它曾经是70年代末国内设施最为先进的场馆之一,恒温恒湿,冬暖夏凉,空调给足。

离开两栖爬行类动物馆往东,邂逅的是陆谟克堂。陆谟克堂的名称从何而来?可以细细地说上一说。陆谟克乃晚清民国时期的译音,如今被翻译为拉马克。拉马克是法国著名生物学家,1809年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一座建筑,说明该建筑一定与生物学有着密切关系,而且还与法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没错,陆谟克堂就是利用法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修建的,它是中国最早的研究植物的科研楼,也是我国现代植物科学研究的基地,建成于民国廿三年(1934年),为三层法式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楼南面正中刻有“陆谟克堂”四字。建成之初,其一二层为实验室、研究室和图书馆,三层则为标本室,由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使用。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直作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起初是植物分类研究所)的办公场所。

陆谟克堂东侧,有一片生活着大批水禽的水面。绕过水面,来到一片坡地,这里矗立着“彭杨黄张四烈士墓”遗址碑。自民国之初至上个世纪中叶,在北京动物园区域内曾经矗立过两座纪念碑,一高一矮。高者即“彭杨黄张四烈士纪念碑”,矮者为“宋教仁先生纪念碑”。而今,这两座碑都已经见不到了。

彭、杨、黄、张四烈士是晚清时期因反对帝制而牺牲的革命党人彭家珍、杨禹昌、黄芝萌、张先培。这4位志士的牺牲,与两次重要的刺杀事件有关。其中一次是彭家珍刺杀良弼事件;另外一次是杨禹昌、黄芝萌、张先培刺杀袁世凯未遂事件。民国二年(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为褒扬彭、黄、张、杨的革命功绩,为4人营造了位于农事试验场内的墓地。

据文献记载,昔日墓地呈正八角形,距地面约1米,正中立有约8米高的纪念碑,碑上刻“彭、杨、黄、张四烈士墓”。底座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有7级台阶通向纪念碑。四烈士就安葬于正南、北、东、西四面的石冢下,每座墓前均有碑文,记录烈士事迹。

百年光阴匆匆而逝,如今再探“四烈士墓”,已经找寻不到昔日的纪念碑与坟冢。在小山坡的坡顶平台位置,即是当年纪念碑(塔)之所在。原来的石尖护栏与石质栏板围拢在平台的四周,这些石构件据说是从地下挖出且被重新矗立起来的。

就在“四烈士墓”不远处,有一座不太起眼的建筑,那是荟芳轩。建成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荟芳轩位于农事试验场中部,乃农产品种植区与展览区。而今荟芳轩已得到重修。原来的大片农田也已被树木和草坪所取代。荟芳轩依旧位于北京动物园的中部(偏南),但很少有游人关注这里,目前是动物园工会的所在地。

供图/申哥 部分图片选自《西洋镜》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