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壳”三峡出土“谜”样的陶片上竟有稻壳痕迹,专家说:这是古代高科技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历史解密坊的《三峡出土“谜”样的陶片上竟有稻壳痕迹,专家说:这是古代高科技》,希望大家喜欢。
在三峡第一片上,考古专家们发现了一些特殊的稻壳痕迹,可有趣的是,专家们却说,此类稻壳的出土,居然是古代的高科技产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98年3月24日,重庆市云阳大地坪鱼复浦遗址出土,不得不说,该遗址的出土,令考古专家们异常兴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考古专家甚至将新发现的希望寄托于此。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遗址,考古专家们紧急疏散了围观的群众,更是加大了发掘的速度,动用当时最先进的探测仪,寻找遗址中的文物,生怕漏掉一丝一毫。
可是令考古专家们感到失望的是,虽然此次考古动用了大量的设备,可是收获却并不大。在鱼复浦遗址之内,考古专家在这里发掘出了石片8件、断块5件、骨化石3件,还有石块6件。总体来说,收获并不大,毕竟遗址的面积巨大,只收获眼前的这些文物,实在对不起团队的劳动付出。一时之间,沮丧的情绪开始上涨,不少考古队员们也都垂头丧气。
不过对于眼前的文物,气馁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考古之所以魅力无穷,就是在于人类要从久远的文物中找寻真正的古老故事。为了能够更好地探寻藏在文物中的蛛丝马迹,考古专家们对出土的每一件器物都进行了科学的检验,并且制定了精确的分析报告。在文物分析研讨会上,相关专家就陶片一事进行了发言。发言指出,秉承考古精神不懈的传承理念,科研院所众多专家昼夜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为考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与此同时,发言人还提到,此次检验结果中,有一个重大的发现,而这个发现就隐藏在小小的陶片之上。
会议上被提及的小陶片,长度为3.5厘米、宽度为2厘米、厚度为0.4厘米,整体为红色,系红土烧制而成。经过科学仪器测定发现,该陶片的制成年代约距今7500年,是极为久远的古物。此时可能读者们会感到好奇,为何一件小小的陶片会引起考古界如此大的震动?原来,就在陶片之上,存在着几枚稻壳的痕迹。
大米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食物,而大米就出自于稻谷,故此,我们也可以断定,早在7500年前左右,部落中的古人便已经开始食用稻谷。不过此类稻谷是否为人工种植的粮食作物?目前尚且没有明确的证据加以证明。不过仅仅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就能知道,其实早在75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吃到稻米,实则在当时绝对是一件超乎寻常之事,其文明的领先程度远远大于其他部落,毕竟进入口粮时代和茹毛饮血,是区别智人发展最鲜明的特征。
谈到这里,我们还要提到一个问题,就是为何古人需要在陶器中加入稻壳?其实从科学角度来看,当时古人的此类技术,的确是存在科学依据的。因为古人在食用稻米时,都会食用粗粮,直至后来,随着人们对细粮口感的眷恋,才逐渐发明出了碾子,专门为稻谷进行脱粒。稻米可以被人们食用,而稻谷的其它部位,也可以做到物尽其用。
当时的古人会将稻子的其他部位搜集在一起,将其加入到陶土之中,并加以火烧,如此,就能防止陶器在烧灼过程中开裂。至于其中的原理,其实就是刻意减轻其本身的重量,还会在陶器内形成脉络骨架,既增加了黏性,又能提高陶器的强度。尤其是在火烧时,可燃物也会析出大量的水分,从而令陶器自身受热均匀,保证陶器烧制的成功率。
在陶土内加稻壳烧制,在现代人看来,简直不算什么,可是在古代,却堪称是高科技。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陶片,还复原了古人7500年前的生活,被称为是三峡第一片,绝对是名至实归的。
参考资料:《荆州往事》 李奎著 湖北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