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廊”守护木拱古廊桥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半月谈的《守护木拱古廊桥》,希望大家喜欢。
*本文为《半月谈》2022年第20期内容
中国东南山间的木拱廊桥是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最近一起火灾让古廊桥重新进入世人视野。脆弱而美丽的廊桥承载着历史记忆,勾连起民众生活,需要我们悉心守护。
悠悠文化遗产,为何接连消失
今年8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现存最长木拱廊桥——福建宁德屏南万安桥突发大火,桥体烧毁坍塌,引发社会对木拱廊桥保护的极大关注。
2012年,22座“闽浙木拱廊桥”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之所以冠以“闽浙”列入遗产名单,是因为木拱廊桥在中国分布集中,留存至今者大多位于福建、浙江两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浙南闽北山区保存有各式木拱古廊桥100多座,最早修造于宋朝。
近年来,木拱廊桥受损被毁并不鲜见。据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吴世丹的调查,福建省在1970年后30多年间,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损毁的木拱廊桥有50多座。
进入21世纪,又有多座木拱廊被毁。2010年,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的八字桥、月圆桥等多座廊桥,被特大暴雨引发的山洪冲毁;2016年,福建省宁德市周宁上坑桥和福州市闽侯县的三溪桥、龙津桥等,为台风及其引发的山洪所毁……被毁廊桥有的在原址重建了水泥桥,有的仍无重建计划。
水火皆是考验,日常亦有隐患
由于木质结构尤为显著的脆弱性,对木拱廊桥来说,“水火无情”的形容十分贴切。
根据建筑学者刘妍的研究,留存至今的木拱廊桥,不少也都经过重建,有的更是以50年至100年为周期频繁重建。究其原因,基本不离火毁或水毁两端。专家提醒,时至今日,除无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外,更应警惕人为因素对古桥安全带来的深重隐患。
厦门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廊桥研究会副会长戴志坚说,木拱廊桥往往与当地民众生活环境关系密切,是周边居民重要聚集场所,不少群众日常会在桥屋下聊天、抽烟,在桥头开设小卖部,甚至在桥上安装电灯电视等电器。节庆时,廊桥四下都可能是燃放烟花爆竹的热闹所在。部分乡村村民还会在廊桥上设置神龛、供奉神祇,开展祭祀活动。凡此种种,都对木拱廊桥的安全造成一定威胁。
2001年,万安桥就险些毁于鞭炮燃放引起的火灾。2005年,浙江景宁县梅漴桥因村民在端午祭祀时将香支插入桥板遭焚毁。
游客在福建省寿宁县下党村古廊桥游览 林善传 摄
近年来,多地已经认识到古桥面临的威胁,文物保护单位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强管理。不过,由于现存木拱古廊桥多位于偏远山区,一旦发生火警消防人员不易到达,这是需要直面的难题。另外,古廊桥保护还没有国家层面的系统性政策,地方各自为政也造成保护效果的参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着眼于区域发展的建设项目如修路、水库建设等,若影响到古桥,如何协调,目前基层很为难。
保护做到细密,着眼防患未然
保护木拱古廊桥,接下来从哪里着手更关键?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说,目前国内文物保护跟踪机制还不够健全。发生事故后,更重要的是追溯事故发生之前是否采取以及采取了什么预防性保护措施,根据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文物监测预警和日常维护的水平,尽可能把工作做细做实。
他建议,从技术层面来讲,相关部门应对包括木拱廊桥等容易遭受火灾、水灾等灾害的文物提前做好风险评估,根据不同文物的特点制定“一事一案”、因地制宜的具体保护措施。在文物的日常保护中,可以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安装实时预警装置,敷设防火材料等,并形成常态化巡查机制。
鉴于木拱廊桥这样的古建筑已经与公众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尤应通过向公众普及文物知识,让公众充分了解文物的脆弱性和保护的重要性,让全社会形成文物保护的共识。
半月谈记者:马晓澄 邓瑞璇/ 编辑:范钟秀
责编:郭艳慧/ 校对:秦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