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文物”失踪多年的国宝,被一个女子埋在了自家地底,上交时获奖两千万元

“文物”失踪多年的国宝,被一个女子埋在了自家地底,上交时获奖两千万元

时间:2022-10-30 17:35:04来源:听史阁V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听史阁V的《失踪多年的国宝,被一个女子埋在了自家地底,上交时获奖两千万元》,希望大家喜欢。

因疫情隔离在家,随便刷剧,无意间在电视上刷到一个节目讲述“中国文物与人的传奇经历”,很多炎黄子孙在保护中国文物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节目是很具有教育意义,让年轻人了解中国博大精深历史文化同时更好传承了中国历史文化。

我搜索了其他关于中国文物与人类相关的事迹。留给我印象的是一位江苏女子。女子叫潘达于,她是保护了我国是闻名于界的三大青铜圆鼎---大盂鼎、大克鼎的人,而这些鼎在此之前也是多年未见踪迹。为此,后来更是举办一个盛大的名叫“礼和万方”的展会,这个女子才被世人所熟知,虽是一介女流之辈,但爱国之心,天地可鉴。

潘达于姓不是潘,是姓于。这个姓是承夫家姓,入了潘家族谱。潘于达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女子,温柔端庄。家境在苏州是富贵之家,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找到一个门当户对的夫家,本可以一生无忧,幸福安乐一辈子,人算不如天算,三个月后丈夫暴病而亡,她成为了一个寡妇,无儿无女。

潘家是代代为官,是苏州当地的名门,望族就不算,潘家人口凋零,嫡系一脉没有男丁继承家业,只能在家族旁系过继,传闻是因潘家藏着太多不该藏的东西,才导致后代凋零。

传闻虽说得玄乎其神,但潘家确实藏有出自陕西的青铜圆鼎分别是“大盂鼎和大克鼎”,潘家祖上机缘巧合所得。

当时潘家掌权人是潘祖年。潘祖年在自己时日不多时,把潘于达叫到身边,他看这个孙媳妇平时的行为处事都非常符合他的心意,决定让潘于达来当家作主。把潘家有“大盂鼎和大克鼎”的秘密告知潘于达,让她好好守护“大盂鼎和大克鼎”。

潘祖年不忍潘于达孤苦一辈子,在家族旁系中挑选出二个聪明伶俐的孩子,过继给了潘于达。

一个女人在封建社会要支撑起家是非常艰难的事。时常有觊觎潘家财宝的人找上门来,欺负。特别是民国时期有些当官的,倒卖财宝的贩子以及外国人,都想要来争夺,用威逼利诱的手段来对付潘于达,潘于达都用自己的智慧巧妙的化解了。

在1937年,日本侵占中国的战争开始,苏州陷入日本人的炮火当中。潘于达早已和家里人逃到外地,但潘于达想到家里的“大盂鼎和大克鼎”,夜不能寐。日本人和之前那些求宝的人绝对不一样,一定会掘地三尺来找“大盂鼎和大克鼎”。潘于达再三考虑,决定带着姐夫潘博山和堂叔家八弟以及二位信任的木匠一起回到苏州城内把“大盂鼎和大克鼎”埋起来。

苏州城在日军的炮火轰炸几天后,好在“大盂鼎和大克鼎”安然无恙。趁着天黑,他们寻到一间放着杂物的房间,挖坑来埋“大盂鼎和大克鼎”。五个人齐心协力把坑挖好,掩埋好“大盂鼎和大克鼎”。最后小心翼翼地恢复到原样。她反复检查,才肯离开老宅,生怕有一点马虎,导致“大盂鼎和大克鼎”被日本人发现。

日本人闯入苏家老宅,掘地三尺,也没有找到“大盂鼎和大克鼎”,日本人不死心,他们找到潘于达问“大盂鼎和大克鼎”下落,面对日本人潘于达不惧怕,说不知道,没有见过什么宝物。

战争肆虐的年代潘于达带着孩子们被迫四处逃难,生活拮据,她没有忘记答应过祖父的事,从来没有向任何人谈起过“大盂鼎和大克鼎”

新中国成立,潘于达感受到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欣欣向荣的景象,她要把“大盂鼎和大克鼎”献出来,让更多中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让子孙后代铭记历史,传承中国文化。

潘于达主动联系博物馆,说明来意。此后她共无偿捐献了四百多件文物。博物馆为了感谢潘于达,特奖励两千万元和奖状,潘于达只收了奖状没有要奖金,在潘于达心里,博物馆才是文物的归属地。

潘于达在国家文物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名字会永久记在捐献文物的墓碑上,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