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孔子”为什么说中华五千年,出现了圣人的多种说法,但其中不变就是孔子

“孔子”为什么说中华五千年,出现了圣人的多种说法,但其中不变就是孔子

时间:2022-10-27 16:25:03来源:旧匣子1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旧匣子1的《为什么说中华五千年,出现了圣人的多种说法,但其中不变就是孔子》,希望大家喜欢。

民间有所谓两个半圣人的说法。有说是孔子朱熹曾国藩的;也有说是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的。两种相同之处是:孔子始终是确定不疑的圣人,曾国藩一直是那半个。

孔子比这两个人加起来都要强上10000倍。孔子是一个教育家,平民教育家。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只有贵族可以学习文化,上层垄断了知识,而孔子打破了这种垄断,让所有阶层的朋友,都有机会获得知识。所以,据说孔子有3000个弟子,放到现代可以组建一所大学。古代人口不多,3000个弟子的影响力相当于现在的300万个知识分子。孔子还有72个弟子被称之为“贤人”,都是可以直接做官治理天下的,相当于现代的72个国家一级教授。一个人培养出这么多杰出的弟子,还不算伟大吗?

孔子的功劳不光是创立了一门学说,更在于他系统整理出了四书五经,让后世读书人有了标准,让社会形成礼仪和道德标准,让君王找到了治国得准绳和法杖,有所顾忌和恐惧,不再轻易发动战争和肆意妄为。

孔子对《易》《道》推崇备至,孔子曾说“吾道一以贯之”(其同老子之“一”),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其《易》乃“穷理尽性至命之学”,若非深通《易》《道》,实难有如此高屋建瓴的精当之言,孔子辅做“十翼”,若非如此,今人难窥堂奥,这些都表明,孔子的智慧也是出类拔萃的。孔子有“仙缘”,仅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数遇隐者(也许是冥冥中的上天安排),但人各有志,孔子虽屡次碰壁、屡遭挫折,却矢志不渝推行自己的学说主张。孔子诲人不倦,使平民皆可受教,而且有教无类,这都说明孔子品行高尚。孔子虽说“四十不惑”,即便临死,孔子也是抱憾的,并非其无经世之学,其从“仁”出发,坚定自己的学说,追求自己的理想,决定了他难逃自己设定的学说。孔子于《易》亦有抱憾,他说:“假我以数年,若此,于《易》则彬彬矣!”但这些,丝毫不影响他在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