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欲用红夷大炮续命却加速帝国灭亡,明朝火器为何会落后于清军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昭乌达历史文化的《欲用红夷大炮续命却加速帝国灭亡,明朝火器为何会落后于清军》,希望大家喜欢。
万历四十七年,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的惨败让朝廷上下大为惊恐。为了克制精于骑射、善于野战的后金骑兵,明朝将希望寄托于西洋最新型的红夷大炮。然而谁也没料到,明朝花费巨资买回来的火炮竟成了帝国的埋葬者。
自朱元璋起兵之始,明军就大量装备火器。明朝建立后,与北元的长期作战又进一步促进了明朝火器的大发展。明朝在枪炮技术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却已经落后于资本主义加速发展的西方。
隆庆开关之后,鸟枪和佛朗机炮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鸟枪是明清两朝对火绳枪或燧发枪的统称,因其枪机形似鸟嘴,故称其为“鸟枪”。相比于中国火铳,鸟枪改进了点火装置,无需一手持枪、一手瞄准,大大提高了射击效率。
佛朗机炮是一种大型铜炮,由一个母铳和若干个子铳组成。子铳为事先装好火药的火铳,母铳即炮筒。作战时一个子铳发射完毕后即可更换下一个,从而提高了火炮的射速。
鸟枪和佛郎机炮皆为作战时的缴获,明军只是依式仿制,并未系统地学习制造和使用之法,又加该型火器本身就有设计缺陷,所以明军在对阵后金骑兵时并没有压倒性优势。
明光宗泰昌元年,在通州编练新军的徐光启从澳门买回四尊红夷大炮,经多次验证,红夷大炮威力、射程远胜于佛朗机炮。萨尔浒大败之后,明朝分四次买回40尊红夷大炮,并请葡萄牙炮匠传授铸造和操炮技艺。
在天启六年的宁远大捷中,袁崇焕在“城内架西详大炮十一口,从城上击,周而不停,每炮所击,糜烂可数里”。次年,皇太极继位后金大汗伊始便亲率大军围攻锦州,不料却被红夷大炮打得连城墙都无法靠近。
经此两役,明军上下士气大振,但因明朝政治腐败积重难返,自红夷大炮引进之初就不断遭到各种攻击。朝廷上言官御史们一致认为边将不能专恃火器之力,不讲守战之道,“国家大计,依法度为主”。
辽东前线将帅不和,袁崇焕斩了毛文龙后,其手下大将孔有德、耿仲明等投靠了登州巡抚孙元化,而明朝的150名葡萄牙炮匠和炮队全部都在登州。在大凌河之战中孔、耿两人因粮饷不济,率领一万三千名“火炮火器俱全”的明军倒向皇太极,并带走了葡萄牙人铸造的所有火器。
登州之变让后金与明军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皇太极随即组建了专业的火器部队——乌真超哈,而且在葡萄牙人的帮助下,后金的火器性能也大大优于明军。
明军使用红夷大炮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法,袁崇焕被杀之后,熊廷弼等攻守无道,盲目与后金野战,致使“火器皆为敌有”。
后金军队则在汉人降将和洋人教习的帮助下,不仅迅速掌握了红夷大炮的用法,还在实战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步骑协同战法。何时工程,何时打援都有明确规定。清军入关后每战必用红夷大炮,在洋人的帮助下,还造出了适宜南方山地作战的便携式红夷大炮。
恩格斯说过:“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明军虽然在武器装备上先胜一筹,却因政治倾轧、派系争斗而自毁长城,纵使有徐光启等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也是于事无补。
明亡之后,顺治在钦天监看到了徐光启关于引进红夷大炮的《徐氏庖言》一书,不禁感叹道:“使明朝能尽用此言,则朕何以至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