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安史之乱后,为何唐朝还能苦撑144年之久?原因有三个!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情怀历史号的《安史之乱后,为何唐朝还能苦撑144年之久?原因有三个!》,希望大家喜欢。
公元755年,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起兵造反,这成为安史之乱的开始。到了公元763年,唐朝耗费8年时间才平定这场叛乱。因为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特别是对于当时的北方中原地区,安史之乱促使部分地区出现了“十室九空”的后果。
不过,唐朝没有在安史之乱后就立即走向灭亡,而是苦撑144年之久,直到公元907年才寿终正寝,这促使唐朝的整体时间长度达到289年。对此,在笔者看来,唐朝能够如此坚韧,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三点。
一
就一点来说,安史之乱的爆发,不是因为外敌的入侵,而是因为唐朝放任地方节度使不断坐大,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乃至于起兵谋反的后果。因此,在经历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后,唐朝痛定思痛,也即对地方节度使得权力进行削弱,尤其是对藩镇数量进行严格控制。根据《资治通鉴》等史料的记载,到了公元807年,唐朝控制的州郡达到了49个,对于当时仅有的5个藩镇,在名义上也臣服于唐朝朝廷。
由此,通过对藩镇势力的削弱,加强了唐朝对地方的掌控,为唐朝的延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为了限制藩镇,唐朝中后期的皇帝过度宠幸宦官,乃至于出现了宦官执掌兵权的现象,这也可以说是此消彼长了。在古代历史上,唐朝后期的宦官甚至可以废立皇帝,这要比明朝的宦官更加强势。
二
就第二点来说,在古代历史上,一个王朝的兴盛还是衰弱,和君主的能力和水平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提到唐朝的明君,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不过,在安史之乱后,唐朝依然有明君出现。其中,唐宣宗李忱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这位皇帝在位期间,对内限制皇亲和宦官,对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促使唐朝步入到一段兴盛的历史时期,而唐宣宗李忱也被誉为“小唐太宗”。
除了唐宣宗之外,唐武宗、唐德宗、唐顺宗等唐朝中后期的皇帝,也是比较有作为的。比如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倚重宰相李德裕,澄清吏治,发展国力,有志于革除积弊。同时致力于削弱宦官、藩镇的势力。并且,唐武宗对外击败回鹘,保卫北疆安定,从而使唐朝一度呈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换而言之,如果安史之乱后,唐朝没有明君出现,其灭亡时间无疑会大大提前。
三
最后,就第三点来说,在安史之乱中,不仅唐朝都城长安被攻陷了,中原地区更是饱经摧残。不过,从经济基础上来看,唐朝的损失却不是非常致命。自三国时期开始,因为中原地区战乱不断,这导致经济重心日益南移。而经历南北朝等时代后,唐朝时期的江南地区已经十分繁荣,比如当时就有“扬一益二”的说法,也即扬州和益州的成都,成为唐朝中后期最繁华的两个城市。
在此基础上,今江苏、浙江等江南地区因为没有受到安史之乱的破坏,所以依然为唐朝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赋税和粮食,也成为唐朝能够平定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总的来说,在安史之乱后,江南地区的稳定、明君的不断出现以及对藩镇势力的削弱,促使唐朝依然可以延续144年之久,直至公元907年才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