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官员”清代有几万官员,吏部不可能挨个考核,那官员升迁凭借什么依据?

“官员”清代有几万官员,吏部不可能挨个考核,那官员升迁凭借什么依据?

时间:2022-10-16 16:25:57来源:历史侃侃谈V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历史侃侃谈V的《清代有几万官员,吏部不可能挨个考核,那官员升迁凭借什么依据?》,希望大家喜欢。

古往今来,农民的愿望是无旱无涝多收粮食,商人的愿望是日进斗金多赚银子,仕途之人的愿望是加官进爵。可是在太平年代,官员们想要升官其实难度很大。本文就以清代为例,说一说大部分人升官的“一字秘诀”。

清代的文官编制大约在三万人左右,其中京官约八千人,这个官僚队伍相对于四亿人口的清王朝来说比列确实不高。通常情况下,国家遇有战事或是天灾,官员们相对立功的机会就多;如果国家承平恭逢盛世,那立功的机会就少。

也就是说,不管是京官还是外任官,想要为朝廷立功或是替皇帝办差而得到快速升迁的是极少数,正常情况下还是通过吏部的考核,一步一个脚印升迁。那么,吏部又是如何通过考核来决定官员的升迁的呢?

按清制,京官要实行“京察”,外任官要实行“大计”,吏部通过三年一次的铨选来综合考察官员的任职资格和考绩的等级,来决定官员的升转。不过,在考绩中被定为“卓异”从而可以优先升转的官员通常只是少数,大部分官员就只能根据资历来论资排辈了。

这种论资排辈当然不是清代的发明,而是历代一直沿用的。毕竟,论资排辈是一个最简单有效的对官员进行排序的方法,吏部在无法充分了解所有官员的才能与政绩的情况下,只要根据资历一排便可一目了然。另外,论资排辈也显得相对公平,因为资历这个东西是可以量化的,排除了长官的主观意志。因此,对于大部分官员来说,他们都更加拥护这一制度。

清代官场贪腐之风十分盛行不假,但总不能说是官就贪,毕竟还有一部分官员内心恪守儒家道德传统出淤泥而不染。尽管很多清廉的官员不擅长政绩工程,也没有多少资本去向上级打点,但他们还是老老实实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熬年头。说到底,清代官场上最稳定的升官渠道可以总结为一个字——熬。清人有两幅联语形象地刻画了这个“熬”字:

其一:

大臣经济在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

万般人事要朦胧,驳也无庸,议也无庸。

其二:

无灾无难到三公,妻受荣封,子荫郎中;

流芳身后更无穷,不谥文忠,也谥文恭。

吏部具体操作论资排辈的方法,其官方称谓为“计俸升转”。意思是计算官员们在任上的年头和拿到的俸。在比较两个官员的任用先后时,早上任的那个排名靠前。但根据不同的官员,还有一些不同的调整办法。

满、蒙官员的计俸就要优于汉官,员外郎以下的满、蒙官员,现任与前任可以累积在一起计俸,而汉官除了内阁典籍可以累计当内阁中书的年俸以外,一律要根据现在的任职重新计算;京官的计俸也要优于外官,京俸一天算外俸一天半,京官只需两年就算俸满,外官则需要三年。

就是外官的情况也有所不同,主要还得分地区,根据地理、气候、人口、经济等各方面的条件,将各道、府、州、县分成腹俸缺、边俸缺、沿海缺、沿河缺。腹俸缺因条件比较好,因此需积满五年才能升迁,三年才能转;边俸缺大多是穷山恶水之地,民风彪悍之所,被分配去的官员自然要吃更多的苦;沿河缺即包括上海等地在内的沿海缺、沿河缺,在当时可不像今天的沿海沿河地区那样属于美差,而是和边俸缺一样同属条件恶劣之地,只需三年俸满,没有差错便可升用。

像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最为恶劣的地区,只要两年或两年半就算是职满,这些地方的官员可以优先得到升转。总而言之,吏部要照顾那些在条件艰苦的地区“扶贫”的官员,否则的话,这些地方就没人会去了。

清代的官员升转大部分都是按照这个论资排辈来进行的,毕竟大学士、六部尚书及各部院堂官是少数,绝大多数官员都没有机会获得皇帝的恩宠,只能按照这个步骤一年一年地熬出来。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