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时期”黄肠题凑:古代最高礼仪的墓葬制度,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期”黄肠题凑:古代最高礼仪的墓葬制度,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间:2022-10-16 11:45:03来源:暴暴说历史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暴暴说历史的《黄肠题凑:古代最高礼仪的墓葬制度,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大家喜欢。

导语:

秦汉时期作为封建社会的初创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关封建社会的一系列制度也开始创建,丧葬制度也在继承以前制度的基础上有了新发展。在此时期丧葬有了整套适应封建伦理纲常的陵寝制度和丧葬礼仪。

在中国古代,丧葬还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它不仅凝聚着国人的思想和信仰,而且可以生动地反映中国的历史演变,体现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血缘网络。

一、秦汉时期丧葬礼仪的新元素

1、黄肠题凑

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对周礼的冲击,作为我国封建时代的初创时期,秦汉时期的丧葬礼仪在继承前段历史时期的丧葬礼仪制度外,又有一些新的元素出现,使得我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制度更加趋于完善、严整。秦汉时期丧葬礼仪出现了新的变化,如玉衣制度、黄肠题凑、旌幡、挽歌、纸钱等。

“黄肠题凑”葬制是西汉时期帝王陵墓独特的礼制,“题凑”是一种葬式。任城王墓黄肠题凑刻石中的书法,在先前无书丹的情况下,凿刻无半点拘谨,是审美意象的自我驰骋。

但是,也正因为这群民间石工匠人们在创作中所存在的艺术机缘,限制了他们的审美范畴,所以所创作出来的民间石刻书法只能是书法艺术品的萌芽、胚胎状态,从而区别于一件完整的书法艺术品。

2、纸钱

在秦汉时期丧葬礼仪中兴起的新现象还有纸钱,这主要是在社会下层萌生并广泛运用的。这一是因为秦汉之前就有用钱币随葬的习俗,主要是为了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享用,但身为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来说,这种奢侈浪费的方式是不可接受的。

到两汉时期,厚葬风气盛行,为了凸显自己的孝行,同时也可能是碍于面子,即使家中无钱,也要想法为死者随葬部分钱财,这对于生活贫苦的社会下层民众来说是不能实现的,而仅仅依靠赙赠的所得也是远远不够的,于是纸钱便应运而生。

二是到东汉时期,造纸术改进,生产成本降低,并且使得纸张成为社会生活中普及开来的新鲜事物,造纸术的改进也为秦汉时期纸钱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丧葬礼俗不仅受社会生产力的影响,而且还受当时社会生死观念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统治者在继承前段历史时期的礼俗基础上,加以当时社会生活的背景,创造出了应用于封建等级秩序的丧葬礼俗,如玉衣制度的确立、黄肠题凑形制的使用,这些维护统治阶级形象的礼俗在秦汉时期盛极一时。秦汉时期所创立的丧葬礼俗为后世的统治者所效仿,以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二、厚葬与薄葬

1、秦汉时期的厚葬风气

丧葬产生之初,人们对死者尸体的处理比较简单,而就整个丧葬历史来看,中国古代是厚葬与薄葬相互交替的,并且厚葬占主要位置。一般而言中国历史上的大统一时代是厚葬盛行的时期,而处于战乱纷纷,四分五裂的时代,薄葬会取而代之。

人们历来重视对死者的安葬问题,秦汉时期尤其如此,至汉时统治者大力提倡实行孝道观念,厚葬风气盛行。在厚葬风气之下,也有人反对这种奢华浪费的丧葬形式,提倡薄葬。秦汉时期厚葬之风十分盛行,这与当时社会提倡孝道及盛行的生死观念有密切关系。

首先,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灵魂观念到秦汉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它与阴阳五行学、谶纬迷信、神仙方术相结合,使此时期的人们追求长生,上至帝王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向往长生不老,同时更加注重对死者的敬畏与侍奉。

到两汉时期,传统的人死为鬼并且鬼魂能祸福于生者的观念深入到各个阶层之中,这样祭祀先人亡灵的活动就兴盛起来,并且每个阶层都乐于此,以求他们平安。其次,两汉时期厚葬盛行还与政府大力提倡孝道有关。封建统治者通过“孝”来维系宗法血缘关系,巩固统治基础,甚至用政治化的措施来实施孝道。

两汉时期厚葬风气盛行与当时社会的生产状况也是分不开的。至两汉时期,铁制工具得以普遍发展,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对周礼的僭越,青铜器的礼制规定被打破,陶质礼器开始盛行。

2、厚葬势必影响社会生产发展

规模浩大的帝陵建设是要征调大批人力、物力的,汉成帝就对原造的王陵不满,又责令换地重新建造,“作治数年,天下遍被其劳,国家罢敝,府臧空虚,下至众庶,熬熬苦之”。

而随葬品更是厚重,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就出土3500多件随葬品,其耗费财物之多可窥见一斑。不仅社会上层重视随葬品,就是庶民百姓也争相效仿,“列侯贵人车服僭上,众庶仿效,羞不相及,婚嫁尤崇侈靡,送死过度”。孝的践行是双方面的,既要在父母在世时敬爱奉养,也要在父母去世后深切哀念,遵守丧葬之礼。

即使是提倡厚葬的儒家也是非常重视养生的,“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

儒家把养生同送死是平等看待的,二者同样是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汉代人所提倡的孝道却只重送死,忽略了养生,片面追求以送死来表现自己的孝,“世俗轻愚信祸福者,畏死不惧义,重死不顾生,竭财以事神,空家以送终”。这种把送死作为表现名声的做法违背了孝道观念的初衷,是在政治利益与现实利益下的偏激表现,从而败坏了汉代社会风气。

三、秦汉时期的生死观

1、秦汉时期对生的渴望

秦始皇宁愿自称“真人”,也不愿用“朕”自居,这说明了秦始皇本人对仙的痴迷,他曾派多人寻仙求药,“皇帝求仙热情的升温促进了仙作为一种信仰、一种观念的普及和转化”。到汉武帝时期这种追仙的热潮更加激烈。由于之前东海寻药不得结果,所以诸多术士把仙的地点转移到了别处,于是西方昆仑山便成为了汉时仙所在的地方。

“武帝通西域不仅是因为军事与外交上的考虑,而且也由其个人渴望外国方物所推动”。由统治阶级开始的求仙活动在西汉末年普及开来,求仙获得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而不再是方士与统治阶级垄断。秦汉时期人们不仅希冀生时升仙,即使在死后也是极尽可能的让死者的灵魂升仙。

这表现在汉代墓葬上就是墓葬形制的变革,秦汉之前墓葬形制一般以竖穴土坑为主,到汉时就逐渐转向横穴,使得墓室面积拓展开来,容易形成多室布局,这不仅有利于随葬品的摆放,而且有利于当时人们构建他们认为的死后世界的样式。

2、秦汉时期对死的探讨

在先秦时期,死亡必不可免已经被人所接受。汉代思想家对死的界定似乎都由“气”来出发,虽然“气”并非在汉代才出现,而且“气”作为生死的决定因素的观念也不是起源于汉代,但是“气”在思想界中占据重要位置却是在汉代。

秦汉时期“魂上泰山”和蒿里为“死人里”的观念也普遍流行起来。泰山自远古时期起就被视为神人自天而降的福地。秦汉时期,秦始皇与汉武帝先后在此封禅,由此泰山被赋予了更多的宗教与神秘色彩,也是大约由此开始,泰山逐渐与人的生死相联系起来。

人们对于生死的感触是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而逐渐成熟的,到秦汉时期,传统的鬼神信仰在此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对神的信仰。疯狂的追仙活动不仅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就是死后也会勾勒出天国的幻境,以及死者升天成仙的图景,先秦时期的灵魂不灭在此也就有了变化:它不仅表现着死者灵魂的能力,而且还担负着升天的愿望。

结语:

丧葬礼俗是伴伴随人类文明演进而产生的,它在原始遗俗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社会的生活背景和生死观念而形成。在阶级社会丧葬礼俗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它主要从精神层面来体现阶级差别,使被统治阶级接受已经存在的阶级划分,服从统治。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