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东吴”蜀汉和东吴发生战争时,正是浑水摸鱼的良机,为何曹丕却错失良机

“东吴”蜀汉和东吴发生战争时,正是浑水摸鱼的良机,为何曹丕却错失良机

时间:2022-10-15 22:15:03来源:游史微鉴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游史微鉴的《蜀汉和东吴发生战争时,正是浑水摸鱼的良机,为何曹丕却错失良机》,希望大家喜欢。

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之后,刘备为重夺荆州,并未关羽报仇,于章武元年(221年)率兵伐吴,夷陵之战爆发。事实上,就在蜀汉和东吴爆发战争之际,侍中刘晔便曾建议曹丕趁机南下攻打建业,和蜀汉瓜分东吴,那么曹丕为何没有采纳呢?我认为主要是形势不允许。

内部形势:曹魏刚刚经历大动荡,内部并不稳定

就在夷陵之战爆发的前一年,即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曹丕即位魏王。同年十月,曹丕迫使汉献帝禅位,篡汉称帝,是为魏文帝,汉朝至此彻底灭亡。连续发生两件关乎曹魏存亡的大事件,可想而知当时曹魏内部的动荡,这种情况下,曹丕必须首先稳定内部。

首先,曹丕被曹操立为继承人并非一帆风顺,虽然曹昂、曹冲两大对手先后去世,但曹丕和曹植之间还是发生了剧烈冲突。由于曹操曾一度犹豫不决,导致曹丕和曹植身边均形成了一股极强的势力,当时拥护曹丕的有贾诩、崔琰、司马懿、陈群、桓阶、邢颐、吴质等人,而拥护曹植的也有丁仪、丁廙、杨修、孔桂、杨俊、贾逵、邯郸淳等人。即使在曹丕已经被立为世子之时,魏讽还曾密谋过刺杀曹丕,可见当时斗争之激烈。

其次,虽然自东汉末年以来汉朝已经名存实亡,虽然经过曹操曾大肆打压甚至捕杀过汉朝重臣,但此时的曹魏内部却仍然不乏忠于汉室的重臣,这些人虽然迫于压力不得不接受现实,但心中却难免会有怨言。

正是由于以上两个因素,曹丕的皇位实际上并不稳固,正如《晋书宣帝纪》所载“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臧霸所部和青州兵擅自离去便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直到将军内主要骨干全部替换成曹仁、曹休、曹真、夏侯尚,曹丕这才等于坐稳了位置。

曹丕继位之后,先是改革官制和选拔机制,缓和与士族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通过设立中书省,进一步集中皇权,并对曹氏宗族势力进行了严格限制。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稳定内部、坐稳皇位。

外部形势:曹魏不会与任何一方联手,夷陵之战结束得太过迅速

大部分认为曹丕放弃攻打东吴乃是错失良机,我并不这么认为,曹魏在夷陵之战所处的位置极为尴尬,不但没有办法与双方任何一方联手,而且夷陵之战的结束得太过迅速,也导致其根本来不及应对。

1、曹魏与蜀汉没有合作基础。刘晔建议曹丕联合蜀汉共分东吴,主要源于蜀汉乃是三方中最弱的一个,即使蜀汉吞并掉东吴一部分,也根本无力抗衡曹魏,这显然是有利于曹魏的。然而,这个提议却并不现实,原因在于曹丕和刘备先后称帝,曹丕接受禅位应为正统,但刘备却拥有汉室宗亲的身份,且双方均已汉室继承人的身份自居,这导致双方都不承认对方的地位,互相称其为“反贼”,这种两帝并存的局面在三国之前是从未出现过的,而这种局面已经使得曹魏和蜀汉失去了合作基础。

2、曹魏没有进攻东吴的借口。早在曹操时期,孙权便已经向曹操称臣,曹丕继位称帝之后,孙权依然主动称臣。在梁地并存的情况下,孙权的态度本就恨重要,孙权能够主动称臣,曹丕自然是极为高兴的,这一时期曹魏与东吴的关系显然要比蜀汉更为亲近。虽然东吴实际上处于独立状态,但名义上毕竟还是曹魏的臣子,在敌人进攻自己臣子的时候,曹魏非但不去帮忙,反倒进攻臣子,非但于理不合,且师出无名。

3、兵力调动困难,应对时间有限。从建安十六年(211年)开始,曹军主力便来回折返于孙权和马超两线,尤其是汉中之战后,曹魏主力便一直驻扎在陈仓、长安一线,曹操发丧之后夏侯尚又带着中原之兵护送曹操灵柩返回邺城安葬,曹丕就算想要进攻孙权,“西兵东调、北师南来”,短时间内抽调大军也并不容易,贸然兴兵伐吴显然不太理智。而且,夷陵之战在蜀汉章武二年(曹魏黄初三年,222年)正月至六月间,蜀汉和东吴一直处于相持阶段,直到火烧连营的出现,刘备迅速战败,双方决战的时间实在太过短暂,根本没有给曹丕反应的时间。

综上所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曹丕没有趁机南下并非坐失良机,而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之后的结果。不过,曹丕也并非没有准备,他在长江中下游已经屯集了兵力,因而在夷陵之战结束,东吴主力尚未返回,且孙权再度反叛的情况下,魏国兵分三路立即对东吴展开了进攻,先后击败孙盛、大破吕范、火烧诸葛瑾,几乎攻下降临,若不是魏军突然爆发瘟疫,恐怕东吴已经危险了。而这也是东吴没有追击蜀汉,反而跑去求和的原因。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