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宰相”从秦汉到明清,说一说宰相这一官职的历史演变

“宰相”从秦汉到明清,说一说宰相这一官职的历史演变

时间:2022-10-15 07:05:03来源:极客历史村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极客历史村的《从秦汉到明清,说一说宰相这一官职的历史演变》,希望大家喜欢。

古代职官中,最基层的“七品芝麻官”和“一人之下”的宰相最为人所熟悉。历朝历代的宰相中,有房玄龄、吕蒙正那样的贤相,也有秦桧、严嵩那样的奸相,还有王安石、张居正那样毁誉参半的权相,另外就是那些无所事事,因循守旧的太平宰相。

事实上,历朝历代宰相的名称各不相同,而且数量也并非只有一个,少则二三个,多则十来个,此外宰相也并不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朝一品,有时四五品也可拜为宰相。下面,就以各朝代为例,来具体说一说宰相那些事儿。

最早见于史料的宰相,是甲骨文中记载的“尹”和“宰”,以及后来《史记》中“冢宰”。殷商时期的伊尹和傅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位贤相。西周时期,没有宰相之名,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和“太宰”是实际上的最高职官。

“相”在古代有“辅佐者”“襄助者”的含义,到了春秋时期,才正式出现了“相”这一名称,而且有了“左相”和“右相”之分。辅佐齐桓公的著名政治家管仲是春秋时期最有名气的相,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位“相”。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几乎都设立了“相”这一职官。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我国古代的行政机构的框架也大体形成。与战国不同的是,秦代在设丞相之外,又以御史大夫为副相,主管监察。另有主管军事的太尉,合称“三公”。此外,秦代的丞相又分左右,以左为上,如吕不韦任过第一任右丞相,李斯任过最后一人左丞相。秦末赵高独揽朝政时,只设他一个丞相。

西汉建国后,沿袭秦制,仍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称“三公”。丞相也分左右,但以右为上。如丞相被加以“相国”,则地位较一般丞相为高,汉初的萧何、曹参、陈平、周勃等都是贤相,但因为萧何功劳最高,被刘邦拜为相国。后来,曹参代萧何为相,也被尊为相国。

汉武帝即位后,为了加强集权,不断提高内朝的官的权力,大司马、大将军逐渐成为中央最有权力的官职,而原来的丞相府则降为了执行机构。到了西汉末年,丞相被改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为“三公”,都是挂名宰相。

东汉初年,仍设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都是宰相,却多无实权。另一方面,却正式成立“尚书台”,长官为尚书令,以尚书仆射为副。尽管尚书令本身官职并不高,但却实际上主持朝政。

魏晋南北朝时期,太尉、司徒、司空、司马之类名义上仍算是宰相,但都是名义高而实权小。尚书一直是最有权力的事实上的宰相。比如我们熟知的诸葛亮,后人都认为他的官职是“丞相”,其实不然,他的正式官名为“丞相录尚书事”,也就是说,只有“录尚书事”才具有丞相之权。

还有曹操,他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我们都称他为“曹丞相”,可实际的官职却是“领司隶校尉隶尚书事”。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宰相都是名义上的,尚书更为权重。而且,魏晋以后,历代大多不设丞相或相国。

因为尚书台(尚书省)权力过重,以致于威胁到了君权,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在尚书台之外设置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的长官皆称为宰相,这种制度,一直沿袭到唐代并成为定制。

唐代时,三省长官皆为宰相,有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作用。三省中仍以尚书省为主,长官为尚书令,副手为左右仆射;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以中书侍郎为副;门下省长官为侍中,以门下侍郎为副。唐初时,三省长官联合办公,均为宰相。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之前任过尚书令,所以他即位后就无人再敢任尚书令,唐高宗时期正式废掉尚书令一职,左右仆射便加上了“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加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实也是宰相。

由于尚书省不设尚书令,地位也随着下降,中书和门下二省地位相应提高。唐玄宗时期,中书、门下合并,称“中书门下”,凡是被皇帝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或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预朝政”“参知政事”“知政事”等名号的,统统可以到中书门下议政,也就是名义上的宰相了。

尽管这个时期往往会有一个“首相”,但被称为宰相人往往多达十余人,这就是整个唐代共有宰相360多人的原因,而且这些宰相大多是三品以下。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职官最多的一个朝代,唐代的三省长官依然被沿袭,但三省长官都是虚衔。另设“中书门下”为行政首脑机关,同时又设主管军事的枢密院和主管财政的三司使。宰相与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共理朝政。宋代皇帝为了集中皇权,还增设了“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关于宋代宰相的设置也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在宰相之上还有“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的官衔,这是作为对某些资历深、威望高的元老们的一种荣誉性的加衔,他们可以参与政务,但不负主要责任。比如文彦博、吕公著、王安石等人都有这样的加衔。

元代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其职官设置和中原王朝有所不同。元代统治者将三省并为一省作为中枢机构,即中书省。不过,中书省最高长官中书令一般不设,如果要设也是由皇太子担任。真正称为宰相的是中书令之下的“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在这三位宰相之下,又设“左、右丞”和“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元代的职官设置也有一点比较特殊,中央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宰相、丞相、平章政事和参知政事。熟悉元代历史的读者或许知道,元代有“八府宰相”的官职,是中央负责诸王和各大贵族朝觐事务的,和实际上的宰相有着本质区别。

另外,元代在全国设立了10个“行中书省”,各省也按照中央之制设立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而且以丞相为一省最高长官。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称帝之前,攻下集庆(南京)时,也自称是“江南行省平章政事”,但这却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宰相。

朱元璋建国大明后,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元代的某些制度,以中书省为中枢机构,设左右丞相。但自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由六部分掌国事。

此后,朱元璋因不胜庶务之繁重,又增设了内阁大学士协办政务。到了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内阁权势日大,内阁无相名,有相职;无相权,有相责,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

明朝最有权势的大学士当为张居正,人称江陵相公,权倾一时。张居正靠得是自己帝师的身份,遍及天下的门生,和司礼监的冯保。内阁大学士只能提建议,将自己建议夹在奏折中递交皇帝,这个建议称之为“票拟”,皇帝同意内阁票拟的就会交给司礼监,由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将票拟抄至奏折,经过这个程序,内阁票拟上升为皇帝的意志,以皇帝命令的形式下发,执行。

清代是皇权最集中的一个朝代,开国诸王世袭罔替,满洲贵族在清初有着绝对的权威,议政王大臣会议是实际上的中枢机构。到了康熙时期,内阁的作用虽然逐渐加大,但维持的时间并不长。雍正即位设立军机处后,内阁的权力又被稀释,军机大臣和大学士虽皆可称相,但这时的相已非彼时的相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