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三国时期,曹操为什么选择曹丕接替自己,而不是选其他儿子?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明史专家的《三国时期,曹操为什么选择曹丕接替自己,而不是选其他儿子?》,希望大家喜欢。
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曹操的确是伤透了脑筋。这一点他就远远不如刘备。刘备是三言两语就搞定了,很简单采取的是长子优先考虑的传统原则。而曹操非要大费周折,又是考评儿子们的才艺;又是考察儿子们的品德,总之不搞得风雨满楼,曹操是不肯罢休的。当然这也符合曹操的一贯作风,什么事情都要显得高深莫测,显得诡谲多变。这才更加显得他曹丞相的远见卓识和驾驭形势的能力天下第一。
曹操的苦恼来源于儿子太多,又个个都是人中龙凤,都优秀的了不得。长子曹昂去世的早,曹丕就成了长子。但是曹操又特别喜欢曹冲,曹冲又不幸夭折了。剩下的儿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真都各有千秋。曹真是养子,自然排除在外了,曹真本人也安分守己不做他想。曹操就必须在曹丕、曹植、曹彰之间选择一个接班人了。
曹彰似乎只是一介武夫,上位的概率好像低于曹丕和曹植。于是,曹操就在曹丕和曹植之间摇摆不定。
曹丕是长子,颇受一些老臣的拥戴。曹植则由于聪明机智、文采斑斓而深受曹操的喜爱。有人说,曹操最终选择了曹丕,还是开始就倾向于曹丕。这样的说法太过肤浅,试想如果曹操要立曹丕为世子的话,一句话就解决了。还用得着长时间的犹犹豫豫吗?还用得着四处征求意见吗?
曹丕是长子,又经常伴随曹操出征,有统兵的经验;他跟手下的文武大臣们也合得来;曹丕本人又表现的温文尔雅、敦厚质朴,这不都是接班人的良好素质吗?应该说,让曹丕接班的话太顺理成章了,太水到渠成了,哪用费那么多的周折?
但是要让曹植接班,就要找到合理的解释。如果没有合理的解释,那么就显得曹操以个人的好恶来取舍的,就不利于曹魏的稳定和团结,不利于江山的千秋万代。曹操英明神武,不能在接班人的问题上给世人留下他不讲公平、不讲公正原则的治国理政方略。
因此,要废长立幼就必须要有十分合理的理由和不可抗拒的因素。曹操喜欢曹植,是因为曹植文采斐然,文风又气势磅礴;性格又豪放潇洒,颇有自己的遗传基因。曹植的文才胜过曹丕是大家公认的。曹植写的文章,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尤其是对曹操歌功颂德方面无人能及。曹操自然就亲近曹植。
曹操又多方考察曹丕和曹植。一次他故意派遣曹丕和曹植出去公干,却又秘密使人吩咐门吏不得放行。结果曹丕无所适从,而曹植当机立断斩杀了门吏。曹操因此以为曹植有决断之能。
曹操又以军国大事咨询曹丕和曹植,曹植总是对答如流,而曹丕往往反应不过来。曹操就越来越倾向于曹植了。但是他深知废长立幼的阻力很大,后果也很严重,就广泛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曹操如果想立曹丕为世子,直接下诏即可,是按顺序接班,天经地义,不需要征求任何人的意见;但是想立曹植的话,就要有十分站得住脚的理论根据。
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比如有一个单位要提拔一位业余主任,如果提拔资历威信都合格的副主任担任业务主任,就直接下文件任命就是。但是如果要提拔一个资历不足,威信一般的业务员担任主任,就得找出一大堆理由才行,否则难以服众啊!于是老总往往想出一招,就是:公开竞争上岗。然后再给各位评委打招呼,让各位评委给那个不合格的竞争者打高分,让他当选。
我们这边就有这么一出,有一家大医院,主任退休,要提拔一位新主任。院长想要越级提拔一位药剂师,但是碍于上边有位德高望重的副主任,就搞了竞争上岗。让好几个人参加,当然主要竞争者是副主任和那位年轻的药剂师。其他人都是陪衬。
结果副主任因为威信高,各位评委也都没有昧良心,他就得分最高,还是遥遥领先于那位药剂师。大家都以为副主任的当选确凿无疑了。谁知道,宣布结果的时候,院长突然提出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因此那位副主任还是落选,那位年轻的药剂师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主任。这位院长也真是“足智多谋”啊!这一件事曾经在我们业内广为流传,成了笑话。
我再告诉大家最最后的结果就是:几年以后,那位院长和那位药剂师因为腐败而双双锒铛入狱。
曹操当然比我上述的这位院长要英明伟大的多。他并没有不择手段地要立曹植,而是先看看人心所向。我们看《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甘宁百骑劫曹营、左慈掷杯戏曹操》:
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决,乃问贾诩曰:“孤欲立后嗣,当立谁?”贾诩不答。操问其故。贾诩曰:“正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操曰:“何所思?”诩对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操大笑,遂立曹丕为王世子。
贾诩提到了袁绍和刘表父子。袁绍和刘表都是因为个人的喜好废长立幼,结果搞得继承者兄弟相残,而惨遭覆灭。贾诩的话就是表示支持曹丕,但是又不能明言。毕竟选择接班人是极度敏感的问题,一旦站队错误,后果实在是不堪设想。
曹操没有一意孤行,而是充分尊重事实和大臣们的意见。他决心一定,就清除了不识时务,还要积极帮助曹植夺权的杨修。
应该说,曹操选择曹丕是正确的决定。曹丕继承王位以后,得到文武大臣们的广泛拥护。这样曹丕才在众位大臣的拥戴之下,顺利地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确保了权力顺利平稳地过渡。
曹丕经过了魏王权力的过渡,又经过了汉朝到曹魏的权力的过渡,都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这于曹丕的威信和个人努力经营是密不可分的。
很难想象,如果曹植继承魏王王位的话,能不能确保这两次过渡的平稳顺利。曹植的文才当世无人可及不假,但是作为一名统治者,文笔好似乎不是必备的首要条件。
由此可见,曹操虽然有时至情至性,但是在接班人的选择上是十分理智的、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