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两千多年的重锅——烽火戏诸侯,褒姒该背吗?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候塞雷历史手札的《两千多年的重锅——烽火戏诸侯,褒姒该背吗?》,希望大家喜欢。
西周是如何灭亡的呢?《史记》是这样描述的:“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
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数次举烽传警;又任用奸臣为卿,主政国事,民怨四起;废黜太子和王后;申侯大怒(也就是申后的父亲,申国之君),联合缯国,与西夷犬戎部落攻打幽王,这时候幽王自然是又一次烽火求救,但诸侯自然是不会再来的(以为我们的幽王又在博美人一笑);最后自然就是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虏而去,西周也就灭亡了。
也藉由此记述,世人也都将西周亡国归咎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宠姬褒姒的大锅。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2012年的时候,清华大学在整理其获赠的战国竹简(清华简)之时,却发现竹简内容与《史记》相悖(而按照成书年限我们自然就更取信于此简)。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清华简·系年》
这就表明周幽王是主动讨伐申国,而申侯联络犬戎打败周王,西周因而灭亡。显然烽火戏诸侯的说法就显得站不住脚了。
而有关褒姒最早的记载来自诗经,只有八个字: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而后来《吕氏春秋》记载没有说烽火此事而是说周幽王击鼓招来诸侯,同时代最可靠的史书都没有提及西周时期烽火广泛用于军事。这自然也就是烽火的疑点之处。
而且有一个细节特别值得推敲:携王干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左传》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服)以为太子,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子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侯)所杀。以本非嫡,故称携王。——《左传正义》引《竹书纪年》这也就可以说明当时周幽王死前就已经存在二王并立的情况。平王东迁是前738年,而根据记载晋文侯杀周携惠王是在前750年,也就是说在这期间出来了一段空荡期,而这段空荡期里实际主导政局的应该是那些史书上写得兢兢业业的诸侯们。还有一点就是,申后的儿子叫宜臼(也就是周平王),褒姒的孩子叫伯服。而当时的人们起名非常有特点,嫡长子为伯,庶长子为孟。也就是说褒姒所生之子伯服,为嫡长子,而申候所生的平王应该是庶出子。褒姒很有可能同申后入宫时间不会距离太短,甚至有可能褒姒才是周幽王的原配,而在宫廷储位斗争中,申后的儿子跑回了申国(也就是他的外公家,寻求了他的支持)自立,幽王派兵讨伐申国,申国便伙同犬戎杀了幽王,灭掉西周。
后面则是长达十多年西周内乱,以幽王弟弟携惠王和儿子平王分为两派,坐山观虎斗的诸侯出面收拾局面,诸侯背弃并杀掉了原本正统的携惠王(“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与虢”),选择了谋逆的平王(因为其位来之不正,庶出,更有弑父之名,为人不耻,更枉谈威信,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便于控制,已经被架空权利),同时借机胁迫平王东迁,而原本西周时期强盛的虢国和申国这样的诸侯也连同周势力一同被坐收渔利的秦,晋,郑这些国家给绞杀。遂成春秋之霸局。
以上推测并非史实,没有实物证据不敢妄言。但有一点应该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所谓的周幽王因烽火戏诸侯,博褒姒一笑,而导致西周灭亡,应该是假的。
也就是说几千年来的这口重锅,早就该丢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