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刘邦拜韩信为将的原因,被史书隐藏得太深,难怪韩信会要封王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诸史的《刘邦拜韩信为将的原因,被史书隐藏得太深,难怪韩信会要封王》,希望大家喜欢。
公元前206年,经过萧何推荐,刘邦随即建台拜将,任命治粟都尉(管理粮饷的官职)韩信为“大将军”,位在诸将上总理军事,是最高军事武官。
问题在于,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事行动关乎刘邦生死,韩信不名一文,更无实际战绩,为何刘邦如此重用韩信?君不见,战国赵括名气冲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却让赵国败于长平之战,一战毁尽赵国根基,难道刘邦不怕韩信是赵括第二?其实,刘邦“重用”韩信的原因,被史书隐藏得太深,这也导致后来韩信主动要求封王。
鸿门宴之后,项羽进入咸阳,成为名副其实的帝王,他为了安抚各路诸侯,一共分封了18个诸侯王。其中,备受项羽忌惮的刘邦,被分封到了偏远的巴蜀和汉中,称为汉王,同时将三位秦国降将分封在关中地区,堵住刘邦东出的通道。
在这种情况下,韩信纵观天下英豪,首先排除了妇人之仁的项羽,和其他一干诸侯,其次将目光瞄向了形势严峻的刘邦,于是韩信弃楚投汉,从项羽阵营跳到了刘邦阵营。从刘邦夺取江山的结果导向来说,韩信眼光的确不凡,能够发现刘邦阵营的潜力。
然而,投奔刘邦阵营之后,韩信却一直不受重用,乃至差一点就被斩首,幸好夏侯婴见他不凡才刀下留人,后来夏侯婴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没有觉得韩信有何特殊之处,于是韩信依然不受重用,《史记》云“言于上(刘邦),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由于刘邦将士多是关东人,不愿远走他乡,于是在去汉地的路上,很多将士放弃追随刘邦,趁着夜色纷纷逃亡,其中不受重要的韩信,觉得刘邦并非明主,就也跟着逃亡。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与韩信有过交谈的萧何,深知韩信是大才,于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导致刘邦以为萧何也要离他而去,最终萧何追回韩信,劝说刘邦不能怠慢,要以国士之礼、之职待他,接下来才有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的一幕。
上述历史中,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夏侯婴推荐韩信后,韩信依然没有得到重用,为何萧何推荐韩信后,韩信立即得到如此重用?
首先,推荐人的分量不同。萧何是刘邦集团的二把手,地位远非夏侯婴能比。其实今天也是如此,一个公司的二把手推荐,与小主管推荐,得到的重视程度肯定不一样。
其次,萧何很隆重地推荐。他向刘邦推荐说韩信是“国士无双”,夺取天下的关键人物,但刘邦只是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却认为职位太低,最终还是留不住韩信,于是刘邦才说让他做大将。随后萧何劝说,刘邦答应搭台拜将隆重任命韩信。换言之,刘邦非常信任萧何,以及需要给萧何脸面,故而在萧何一再劝说下拜韩信为大将。
第三,前后形势大不相同。夏侯婴推荐时,刘邦阵营还算比较稳定,但萧何推荐时,刘邦阵营逃兵众多,这时紧要事情之一是稳定军心,夏侯婴、周勃等老弟兄肯定跟随刘邦,其他人就需要安抚了,而任命弃楚奔汉、又刚刚逃亡的韩信为大将,无疑最能安抚人心,最能给人希望。因此,萧何劝说刘邦重用韩信时,可能也点出了这方面的因素。
第四,重用需要打上引号。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之后,其实并未给予实权,只是将韩信视为参谋之人。之后,韩信向刘邦分析了项羽弱点,以及如何攻取三秦之地,《史记》云“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可见,刘邦没有给予韩信实际军权。
总之,由于刘邦信任萧何,加上当时军心不稳,于是才任命韩信为大将,但韩信毕竟没有实际战绩,且又是刚刚投奔过来的人,因此刘邦没有也不敢将军权、或部分军权交给韩信。换言之,当时韩信的大将军职位基本上是一个空架子,名不副实,有才华的话刘邦继续使用,若是草包对刘邦影响也不大。
刘邦攻取三秦之地时,韩信主要是献计之功;出关之后,刘邦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卬降汉,以及汉军联合齐王田荣、赵王歇共同击楚,韩信在此过程中贡献不明,但大概率是没有什么显著的贡献。
真正的转折点是彭城之战。刘邦出关之后气势汹汹,率领56万兵马攻打西楚,最终却在彭城之战中,被项羽率领的3万兵马打的一败涂地,刘邦仅率数十骑逃脱,以汉为首的反楚联盟瓦解。更为严峻的是,彭城之战失败之后,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叛汉降楚,齐王田荣、赵王歇、魏王豹也反叛并与楚媾和,其中魏王豹还切断了汉军的退路,由此导致反楚形势急剧逆转,刘邦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陷入人生最低谷。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迫不得已,派遣韩信与曹参出兵攻打魏王豹,由此韩信龙归大海,尽展军事天才本色。其中,刘邦派曹参辅佐韩信,固然是人尽其才,但曹参是刘邦老兄弟,因此未尝没有监督、牵制韩信的意味在里面。
起初,刘邦给韩信多少兵马,史书并未交代,但当时刘邦刚刚大败,估计给韩信的兵马很难超过5万,后来虽然又增兵三万,但韩信拿下魏国后,灌婴率领的骑兵团又返回刘邦处。然而,韩信就率领这几万兵马,攻下魏国、代国、赵国、燕国(逼降)、齐国,并发展出数十万兵马。
可以说,刘邦给了韩信一些创业基金,然后韩信还给刘邦一个奇迹,帮助刘邦打下大半个江山。正因为如此,韩信才会“以要挟的方式”主动要求封王,主动要求做齐王。客观地说,韩信要求并不过分,但在楚汉争霸的关键时刻的要挟,让刘邦非常不爽,这为韩信的悲剧结局埋下了隐患。
总而言之,所谓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里面其实含有很多水分,随着韩信的能力展现之后,刘邦才愈发重视韩信,并在垓下之战中将汉军全部交给韩信指挥。其实,古今真正有水平的领导都是如此,即便是心腹之人推荐的“天才”,领导也不可能真的将大权交给一个刚入职、没有战绩的他,只有做出成绩之后,领导才会愈发重视,真正的给予大权,霍光、诸葛亮等莫不如此才获得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