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因为这些原因,朱棣迁都北京,同时也给明朝留下了一大隐患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娱乐小黄瓜的《因为这些原因,朱棣迁都北京,同时也给明朝留下了一大隐患》,希望大家喜欢。
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下令开工修建北京宫殿也就是紫禁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朱棣迁都北京,当然不只是因为那是他的老巢了。定都这么重要的事情,历代帝王都是非常慎重的,必须多方面考虑。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风水的各方面因素都要衡量。
我觉得,朱棣迁都北京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朱棣对北京有感情
北京是朱棣的老巢,当然是原因之一。他10岁就被封为燕王,20岁就藩北京。他在北京生活多年,当然更习惯于北方的生活,对北京也更有感情。而且他是从北京起兵夺取天下的,自然把北京作为大本营。
2.南京风水不好,不适宜作都城
事实上,明朝君臣觉得南京不适宜长期作为都城,这是有共识的。在明太祖朱元璋时代,一直都有迁都之议。朱元璋也一直寻找更适合的都城之地。他们曾考虑过安徽凤阳,毕竟那是朱元璋的老家。而凤阳确也曾被称为“中都”。然后,西安曾经是都城的首选。他的宠儿太子朱标就是去陕西考察迁都事宜而感风寒,最后死掉的。之后朱元璋伤心过度,迁都之事就此搁置了。那时候人们都很相信风水之说。朱元璋和朱棣必定也请风水高人看过龙脉,可能得出个结论是南京不是都城的好选择。而从历史上看,定都南京的朝代都不长久。他们不能不有所顾忌。
3.军事上,定都北京有利于打击蒙古势力
明朝军队虽然把元朝统治者赶出了中原,但是蒙古军队还很多,势力还很大,退到北方后仍然对明朝造成很大威胁。无奈明初经历多年战火后,国力不强,没办法继续追击。这跟西汉初年的处境是一样的。到了朱棣时,国力已经有所恢复,而且朱棣也是一个能征善战之人,当然想效法汉武帝、唐太宗,彻底解决北方边境威胁。如果定都南京,有鞭长莫及之感。所以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就近打击蒙古。后来他的确把蒙古人打怕了。但迁都有利有弊,定都北京也为明朝埋下了很大的隐患,下文再讲。
4.政治上,定都北京更容易得人心
我们知道,朱棣是起兵把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赶走后做上皇帝的,这个皇位来得不正。朱棣心中也一直担心世人说他谋朝篡位,是乱臣贼子。加上建文帝在位时,大力纠正朱元璋施政的过失,废除了很多苛政和严刑竣法,平反了很多冤案。他施行仁政,颇得人心。特别是南方地区,臣民都是拥戴建文帝的。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朱棣攻入北京城后,建文帝并没有死,而是出逃了。一个这么得人心的帝王逃亡在外,确实是朱棣的心腹大患,必须提防他在民间集结力量意图复位。
为了收买人心,朱棣做了几件大事:一是派郑和下西洋,传扬大明声威,试探外邦意见;二是编修《永乐大典》,树立维护传统文化的正面印象;三是营建武当山宫观,奉祀真武大帝。真武大帝是北方的水神,而朱棣也是从北方起兵。推崇真武的地位就是推崇自己;四是迁都北京。毕竟南京很多拥戴建文帝的人,他在南京待得不踏实。北京则都是他的旧部,臣民也都拥戴他。
迁都北京留下的隐患
朱棣迁都北京实际上也为大明留下了很大的隐患。因为北京离北方边境太近了,而且没有什么天险可恃。北方游牧民族如果跨过长城,急驰一天就能到北京城下,威胁都城安全。京城一失,国本动摇,实在是非同小可。
明朝定都北京,号称“天子守国门”说是说得好听,朱棣自己雄才大略,当然离边境近方便打击蒙古,但是有没有考虑过他的子孙不一定能守得住?
后来,定都北京的弱点果然显示出来了。明英宗冒失亲征,在土木堡被俘,之后蒙古也先挟着明英宗,很快攻到北京城下,如果不是于谦忠勇守住了,大明就此灭亡也不一定。
明末朱由检时也是,袁崇焕把山海关一带守得很牢,皇太极见无机可乘,就绕道蒙古,跨越长城,很快兵临北京城下,吓得北京君民恨不得弃城逃跑。多亏袁崇焕及时赶到,死战守住,不然崇祯恐怕要提早十几年上吊了。但袁崇焕也因此战而被崇祯和北京人民深恨,最终被凌迟处死,大明自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