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宋代赵光义说寇准是自己的魏征,李世民知道后会怎么说,答:胡说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山河过客的《宋代赵光义说寇准是自己的魏征,李世民知道后会怎么说,答:胡说》,希望大家喜欢。
《大宋宫词》中,梁冠华出演的身材魁伟版的寇准让骆驼很吃惊,因为当年葛优演的“寇老西”是非常的瘦弱,那么哪种形象才符合历史中寇准的真实形象呢,我在《宋史》中没能找到答案,但是却在《宋史》中看到了一个有关寇准的笑话,那上面写着,宋太宗赵光义曾经夸寇准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李世民得到了魏征一样”。
骆驼为什么认为这段记载是个笑话呢?请您看骆驼今天的的第703篇原创文章:
“双面”寇准
公元961年,经“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在宠臣赵普的建议下,用一杯水酒把很多大将的军权收归了国有,同一年,南唐一个叫李从嘉的皇子,当了南唐的当家人,并改名李煜,同在这一年,我们今天要聊的主人公寇准,也降生在了一个高门大户之家。
寇准出生时,寇家还很荣耀,因为他家不光是世代望族,他的父亲还在朝为官。寇准有这么好的家世,父亲又是前朝状元,所以史书中虽然没有细写,但是我们也能推测出,寇准幼年应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他青少年时期,他就开始展露出过人的才华,当时他不光一手诗歌写得好,在应试教育上也钻研得很深,因此19岁时他就以进士的身份进入了体制。
在寇准为官以后,他的表现具有很强的两面性。在正面,他是一个以耿直闻名的能臣。当年他考试时,有人建议他虚报年龄,因为据说赵光义喜欢成熟一点的人,但是寇准言辞拒绝了。后来在他从地方晋升到中央部委之后,他也以敢于硬刚赵光义闻名,据《宋史》记载,赵光义曾经有感于寇准的直率,就对寇准进行了口头表扬“我得到了你,好有一比,那就是像李世民得到了魏征”。
在历史的记录中,寇准除了有耿直的一面之外,他还有奢侈的一面。据记载,寇准的日常生活比较奢侈,他经常会大宴宾客,在举行宴会时,他除了好酒好菜的招待众人,好经常会召歌女来助兴,在宴会结束后,他还会给每位姑娘消费。当时她的侍妾看不过去,就写了两首小诗进行规劝,在这两首诗中,最出名的是第一首: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这首诗写得比较浅显,它的大体意思是:歌女一首清歌你就给一束绫,这么高的点歌费,人家歌女瞧不上,但是你可知道,你的这点点歌费,人家劳动人民要做多少工才能挣回来。按照常理,作为寇准这样的正直的人,可能当时就要臊得钻到桌子底下去,但是人家寇准却潇洒地回了一首诗:
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樽前听艳歌。
这首诗也不难理解,大意是说:别整那些没用的,人生在世,眼一睁一闭就过去了,咱们还是及时行乐吧。而且还有的记载说,寇准的奢侈非寻常人可比,当时蜡烛这种奢侈品,一般的百姓都很少用,但是人家寇准的厨房里都要点个蜡烛照明。
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说,原来你想说的是寇准不如魏征纯粹,是个“两面人”。其实这并不是骆驼说动的重点,骆驼之所以认为赵光义的比喻是个笑话,根子其实不在寇准,而在魏征。
“腹黑”魏征
骆驼最早知道魏征,好像是在一本叫《成语典故》的书里,在书中有一则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大意是说,李世民曾经问魏征“你说皇帝也都是俩肩膀扛一个脑袋,为何明主和昏君的差别那么大呢?”魏征就说“明主和昏君虽然长得差不多,但是一个善于广泛地听取意见,但是另一个则尽量好地听,那能一样吗”。
从这个故事中,我知道了魏征是一个好官,后来骆驼又看了一些杂书,以及后来又学了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在骆驼的心里,开始从一个好官,变成了一个为了国家利益,敢于和皇帝顶牛的大忠臣。但是在骆驼因为喜欢历史,而深入研究历史之后,骆驼发现魏征并没有书上写的那么“简单”。
骆驼在写南北朝至唐朝的历史时,曾系统介绍过“关陇集团”的广泛影响,但实际上,在唐朝是,除了盛极好几时的“关陇集团”之外,还有另外一股强大的隐秘力量,那就是“山东世家”。看过骆驼以前文章的朋友,或者了解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当时的“山东”并不是今天的山东省,而是指太行山以东,其范围主要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局部)。
那么魏征是哪里人呢,据记载,魏征的老家在河北,他参加工作后曾多次跳槽,但主要打工范围都没有离开“山东”,而且从魏征在跳槽到大唐以后,敢于“自请安辑山东”,并在随后的的实际行动中,他不光能劝降了瓦岗大将李勣(徐茂公的原型,但实际上他是文武全才),还能把窦建德旧部招降了不少来看,他在“山东”是非常能说得上话的。
而且自从他跟了太子李建成以后,“山东”的势力基本上就成了李建成的基本盘,而负责和“山东”对接的,正是魏征本人。因此骆驼认为,在李建成经“玄武门之变”而被杀后,李世民说什么也要笼络魏征,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李世民看上了魏征的人品,而是顾虑到了魏征背后所代表的“山东”势力。
李世民争取到了魏征,其实就相当于安抚(只是安抚)住了“山东”的势力,而魏征正是因为背后有“山东”势力撑腰,所以才敢“直言强谏”,而且如果我们仔细去分析魏征的那些重要建议(比如组织李世民去泰山封禅),其实可以发现,他是在“保护山东”(封禅除了扰民,还会很可能带着“关陇”系的人马借机生事)。由此可见魏征的“耿直”之下,其实还有“腹黑”。
小结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寇准和魏征根本就不是一类人,寇准之所以“耿直”,一方面是因为他真的爱民,另一方面也和他的家庭背景有关;而魏征的“耿直”,除了小部分是为国为民之外(他想当的是“身获美名”、“福禄无疆”的良臣,而不是跟皇帝硬磕到死的忠臣),其实更多的时候,他都是在履行一个“(山东)代言人”的本分。
因此骆驼认为,魏征和李世民的君臣相合,其实“演”的成分居多,所以骆驼认为赵光义把自己和寇准的关系,和李世民和魏征比较,是极其搞笑的,李世民要是泉下有知,一定会拍着棺材板表示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