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铁甲”中国古代,胖棉袄一样的“棉甲”,到底防御力有多少?

“铁甲”中国古代,胖棉袄一样的“棉甲”,到底防御力有多少?

时间:2022-10-08 10:40:39来源:夏虫欲饮冰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夏虫欲饮冰的《中国古代,胖棉袄一样的“棉甲”,到底防御力有多少?》,希望大家喜欢。

引言

许多人对于中国古代存在过的一种非金属铠甲——棉甲非常感兴趣,因为大家无法想象柔软的棉花如何能够制作成铠甲,如何能够防护武器的攻击。

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棉甲,确实可以做到这些。

棉甲

棉甲在中国最早出现在宋朝末期,元朝时慢慢发展壮大,等到明朝时,棉甲已经是明军北方边军最为常见的铠甲之一了,而等到清朝建立后,棉甲更是一跃成了八旗军的制式铠甲,与其形象牢牢挂钩。

但棉甲其实是存在好多种的,有全棉甲、布面甲、缉甲之分等等,影视剧中清军穿戴的那种盔甲,一般为布面甲,其用厚实棉布做衬,上缀有铁甲片,外面还蒙有一层厚实棉布,然后用甲泡加以固定,这种棉甲属于棉甲大家族的一员,可以称之为棉铁复合甲。

而狭义上的棉甲,单指全棉甲,就是纯用棉花和布匹制作而成的棉甲,外形和胖棉袄差不多,其之所以出现,与火器的大发展不无关系。

火器的发展,让传统金属札甲开始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毕竟它们越来越无法防护铅弹的轰击,而且还那么重,让许多士兵不堪其苦,明代才子唐顺之在《武编》中就提到过,当时明朝边军面对铁甲的愁苦:

“边军劳苦。各边军士役战身荷锁甲、战裙、遮臂等具共重四十五斤,銕盔、脑葢重七斤,项护心銕护脇重五斤,弓撒箭袋重十斤,腰刀三斤半,蒺藜骨朵重三斤,箭筒一斤,战勾连绵皮上下衣服共八斤,通计八十八斤半。”

而相比较而言,棉甲对比铁甲就有很多优势了。首先纯棉甲制作很容易,价格也非常低廉,最重要的是原材料易得,只需棉花、布匹和线绳即可,结构真就跟胖棉袄一样,而这些材料在有着棉花广泛种植的中原地区,太容易获得了。根据历史记载,全棉甲是这样制作出来的:

“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肩五寸,下长掩膝,粗线逐行横直,缝紧入水,浸透取起,铺地,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鬓不烂,鸟铳不能大伤。”摘自《涌幢小品》
“南方(制甲)用绵布旧絮夹中,外纳作袄形。”摘自《兵录》

将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来说就是:选用七斤棉花填入布匹当中,将其缝成夹袄(棉袄)样式,夹袄的两臂要超过肩膀位置五寸,下身长度要达到盖住膝盖的程度,然后用粗线将夹袄细细纳过,缝紧实后,丢入水中浸泡。等到夹袄完全泡透后,将其取出铺在地上,用脚不断踩踏,将其踏实,把它踩到不在胖胀,没有了棉袄的那种蓬松感为止,然后晒干之后,一幅棉甲就制作完成了。

棉甲头盔

这是最简单的纯棉甲制作方法了,后来人们还发明出了另一种制作纯棉甲的方法,其在制作时,需要先将原材料棉花浸泡湿透,然后用木锤、或是用脚踩踏,不断的反复拍打,使其变成很薄很薄的棉片,然后将多张(多达数十,甚至超过百层)这样的薄棉片组合起来,用线绳缀成很厚很实的棉布,最后用这种厚实棉布缝制一身铠甲出来。明末时,闯王李自成的“老营”里的骑兵就穿戴过这种棉甲:

“绵甲厚百层,矢砲不能入,一兵倅马三四匹,冬则以茵褥籍其蹄。”

棉甲头盔

相比于冷冰冰的金属铠甲(金属铠甲冬天甚至会结霜),这些由棉花制作而成的棉甲,重量很轻,防寒性和保暖性还非常好,特别适合气候寒冷的北方天气。而棉甲因为自身的柔软性和轻便性,使其穿上身后更贴身,不需要像传统铁甲那样量身定做(要不然会重量分布不均,无法长时间穿戴),更方便大批量生产。另外,棉甲在南方地区也有优势,因为它不会像铁甲那样遇水遇潮生锈腐朽,就算是泡水了,也不会生锈,甚至棉甲在泡水后,防御力还能够更上一层楼呢。

棉甲头盔

而除了上面所说的这些优点外,棉甲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为它赢得了众多将士们的喜爱,那就是它对早期火器拥有很强的防御力,上文提到的“鸟铳不能大伤”,说的就是棉甲的这一特点:

“合用喷筒等烧帆焚橹,复用绵甲遮避箭炮。”摘自《明神宗实录》
“贼(播州军)前列马兵,衣绵甲,蒙毡衫,火箭及身不伤”。摘自《平播日录》

说起来,纯棉甲实际上和现代的防弹衣原理很像,因为其具有钢铁铠甲所没有的韧性,利用其材质吸收攻击物体的动能,由多层坚韧的长纤维组成的细密网络,对来自外界的冲力有着十分良好的吸收作用,这是全棉甲能够防弹的关键。

朝鲜棉甲

只是全棉甲对付三眼铳、快枪、火铳、鸟铳等早期火器,或是小口径火器时,还能拥有不错的防御力,但如果其面对的是日本铁炮等大口径大威力火器的近距离攻击时,棉甲对子弹的防御力其实也一般,不过也比铁甲强,只是全棉甲在面对锐器的攻击时有些力有不逮。

朝鲜棉甲

为此,明清时代的士兵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战场存活率,往往会在穿戴纯棉甲的同时,里面再穿一件铁甲,再戴一个铁头盔(或是铁甲外套棉甲),以加强防护,这种操作保住了许多人的性命,其中包括明军将领李如柏(头盔曾被子弹击中,幸亏盔中棉厚无事),可见棉甲防御力还是非常不错的:

“英明汗(努尔哈赤)之军士,先以重甲外披绵甲,盔外戴大厚棉帽者,在前执盾而进。”
“汗之军士,亦重披绵甲,手持斧斤,砍毁其台。”
“(川军、浙军)执竹杆长枪、大刀利剑,铁盔之外有绵盔,铁甲之外有绵甲。”
“(李如柏)头盔亦被铳击,幸有衬盔棉厚未至重伤。”
“未携弓箭,俱执丈五长枪及銛锋大刀,身着盔甲,外披帛被,头戴棉盔,其厚如许,刀枪不入,然我兵冲入尽杀之”。”

后金在和明军作战时,甚至会恐吓明军说,自己部队中装备有棉甲或者说棉甲马上就到,你们趁早投降。这意思就是告诉明军,我们装备有棉甲,不害怕你们的火器,趁早投降,省得我们再费力气攻打你们,反正我们装备棉甲以后,想输都难:

“我攻城军士、云梯、挨牌、绵甲已到,即行攻取之。乘我来攻之前,城来降之保其身命,与尔父母妻子完聚,岂不美哉。”

事实上,后金军队确实非常倚重棉甲,尤其是在攻城或是阵地战之时,其很多时候,甚至会等棉甲到了才会发起攻击,可见他们对棉甲防御力有非常高的认同。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